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洛因依赖者血清IL-2、sIL-2R和IFN-r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洛因依赖者绝大多数体质虚弱,抵抗力低下,对各种传染病的易感性增高.有报道海洛因可降低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和NK细胞活性[1,2].我们对60例海洛因依赖者的血清IL-2,sIL-2R和IFN-r水平进行了检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患女,20岁,因患情感性精神病于1991年2月25日入精神科住院治疗。 入院后服氯氮平首次剂量100mg/d,逐渐增至450mg/d,治疗20d后,思维及情感改善显著,但双手及面部发红,有散在皮疹,T39.1℃,疑为药物过敏,停用氯氮平,地塞米松10mg加入10%萄萄糖500ml静滴,Vit C2g加入平衡盐水500ml静滴,次日体温降至正常,第3日颈部、背部及双肢见大量散在鲜红色、米粒大丘疹,WBC20.4×10~9/L,N0.48,L0.10,E0.06,异淋0.36(其中幼淋0.25,单核样L0.06,网状样L0.05),5d后皮疹扩散全身并融合成片,颜面肿胀,皮肤潮红,触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22例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体情况,方便临床预判和治疗。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22例接种灭活疫苗后的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血检结果、核酸及抗体、胸部影像学及治疗方法等,以了解接种灭活疫苗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体变化情况。结果 22例COVID-19患者中位年龄34.5岁,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8例)、咳痰(3例)、纳差(3例)、发热(1例)、胸闷(1例)、咽喉不适(1例)、鼻塞流涕(1例)等;胸部影像学有单侧肺炎(2例)及双侧肺炎(7例),表现为磨玻璃影(5例)或磨玻璃合并斑片影(4例)。入院时1例患者查新冠病毒抗体IgM(+)IgG(-),3例IgM(-)IgG(-),4例IgM(-)IgG(+),14例IgM(+)IgG(+)。结论 本次我院诊治的接种灭活新冠疫苗(Vero细胞)后COVID-19患者,以青中年男性居多,临床分型以普通型患者为主,临床症状主要有咳嗽、咳痰、发热、咽喉不适等,胸部影像学可出现单侧或双侧磨玻璃影或斑片影渗出病灶,经氧疗、中药等常规治疗后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接种灭活新冠疫苗(Vero细胞)后再感染新冠病毒患者,可在短期内迅速产生大量IgG抗体。  相似文献   
4.
1999年 1月,对宝鸡市 2所医院与 1所门诊部检验科实验室空气用平板沉降15min采样,对物体表面用棉拭涂抹采样,检测细菌总数。结果,三甲医院、二甲医院与门诊部物体表面细菌总数超标(>10cfu/cm2)率分别为 18.9%( 34/ 180)、28.1%( 45/ 160)与 32.7%( 55/ 168);实验室空气者超标(>200 cfu/ m3)率分别为7.3%(22/300)、14.7%(50/340)与对.7%(40/184);灭菌器材无菌合格率分别为 93.3%(280/300)、 83.3…  相似文献   
5.
泉居沙雷氏菌绝大多数为条件致病菌 ,引起人类感染较为少见。我院于 1998年 4月 ,收治了 1例从脑脓肿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此菌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 ,男性 ,6 3岁 ,农民。 5天前突然头痛 ,头部肿痛 ,持续性头痛 ,阵发性加剧 ,并伴有恶心、呕吐 ,体温 39℃ ,四肢抽搐 ,颈部强直及大小便失禁 ,急诊入我院。经CT检查诊断为脑脓肿 (右额顶 )。WBC 16 .4× 10 9/L ,N 0 .93,L 0 .0 7,行脑脊液穿刺后 ,即在全麻下行开颅引流术。脑脊液和引流液外观微黄色 ,微浊液体。镜检 :脓细胞 ,红细胞 。术中留取脑脊液和引流液各 2ml,…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补体系统是否受新冠疫苗接种的影响,同时探讨补体与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时间的关系,为临床诊疗和新冠患者的管理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1日—11月30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近半年内是否进行过疫苗接种,分为近半年无接种史组和近半年有接种史组,检测C3、C4、IgG、IgM、IgA、新冠病毒抗体IgG与IgM、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记录所有患者的住院天数,再根据患者住院天数14 d作为界限,分为≤14 d组和>14 d组,比较两组上述免疫相关指标。结果 近半年内有接种第一针疫苗的患者C3浓度为(0.86±0.157) g/L,第一针已超半年者为(0.96±0.172) g/L,近半年内有疫苗接种史的患者C3浓度更低(P<0.05),但C4、IgG、IgM、IgA、新冠病毒抗体IgG与IgM、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等指标,两组未见显著性差异;住院≤14 d的患者,C3和C4浓度均比住院>14 d的患者更低,但新冠病毒抗体IgG与IgM、淋巴细胞绝对值均更高(P均<0.05)。结论 半年内启动的疫苗接种可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和补体系统更早期对病毒进行识别,更有利于清除病毒,但该效应在半年后减弱;结合入院时C3、C4、新冠抗体IgG水平与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等指标可以综合预测新冠肺炎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利屈氏棒状杆菌属于类白喉杆菌。据文献记载,利屈氏棒状杆菌为鼠的特殊寄生菌,是人类极为罕见的机会致病菌,笔者于1999年2月从1例成人血、尿中检出1株利屈氏棒状杆菌及假热带念珠菌,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男,70岁。199405患者右上腹出现持续性剧痛,曾反复发作,有糖尿病史、排尿不畅病史。199901因腹痛来院就诊。肝、胆B超初诊为结石性胆囊炎。WBC:20.2×109/L N:0.87,余项无特殊。住院1周后,出现排尿困难,会诊确诊为前列腺增生症、右肾肿瘤、转移性肺癌…  相似文献   
8.
泉居沙雷氏菌绝大多数为条件致病菌,引起人类感染较为少见。我院199804收治了1例脑脓肿患者,在其脑脊液中分离出此菌,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3岁,农民,5d前突然头痛,头部肿痛,持续性头痛,阵发性加剧,并伴有恶心、呕吐;体温39℃,四肢抽搐、颈部强直及大小便失禁,急诊入我院。经CT检查诊断为脑脓肿(右额顶)。WBC:16.4×109·L-1,N:0.93,L:0.07,行脑脊液穿刺后,当即在全麻下行开颅引流术。脑脊液和引流液外观微黄色,微浊液体。镜检:脓细胞、红细胞 。术中留取脑脊液引流液各2ml并同时培养鉴定分离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并分析广州市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 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隔离三区病房收治并治愈出院的59例COVID-19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史、一般情况、临床症状、血液检验、呼吸道标本核酸及CT影像学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1) 38例患者(64.4%)为武汉疫区来源或有武汉旅行史人员,25起家庭聚集性感染;(2)轻型患者4例(6.8 %),普通型41例(69.5%),重型14例(23.7%),31例(52.5%)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发热(79.7%)、咳嗽(71.2%)、乏力(44.1%)、纳差(42.4%)为主要临床表现,8例(23.6%)呼吸困难;(3)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降低17例(28.8%),淋巴细胞计数低下29例(47.5%),38例CRP升高(64.4%),25例SAA升高(42.4%),重型与非重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例ALT、AST升高(40.7%);4例血肌酐升高(6.8%),5例心肌酶CK-MB升高(8.5%)。(4)咽拭子核酸多于病程第(15.4±7.9)天转阴,最快3 d,最慢35 d;(5) CT典型影像学表现:35例磨玻璃样改变(GGO)(59.3%),28例混合GGO(47.5%),13例实变影(22.0%), 8例合并胸腔积液(13.6%),25例遗留纤维条索影(42.4%)。(6)52例(88.1%)进行了抗病毒治疗,11例重型患者使用了小剂量糖皮质激素,16例低流量吸氧,14例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3例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结论 广州市COVID-19以输入型为主,家庭聚集起病多见。疾病类型以普通型为主。血常规以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更明显,SAA、CRP对重型有预测价值,肝功能损害多见,咽拭子核酸多于病程第(15.4±7.9)天转阴,痰标本的阳性率高于咽拭子,胸部CT影像学有一定特征性,氧疗等综合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出生胎龄<34周住院早产儿出院预后及其3年变化趋势。方法:应用“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方法降低我国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所建立的早产儿前瞻性队列数据库的研究数据进行二次分析。纳入25家三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在出生7 d内入院的27 192例出生胎龄<34周早产儿,并排除严重先天畸形者。根据出生胎龄和入院时间分组,计算不同出生胎龄住院早产儿出院时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采用Cochran-Armitage检验和Jonckheere-Terpstra检验分析3年间早产儿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变化趋势;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3年间早产儿出院预后的差异。结果:27 192例早产儿出生胎龄(31.3±2.0)周,出生体重(1 617±415)g。自动出院率9.5%(2 594/27 192),总病死率10.7%(2 907/27 192),完整治疗患儿病死率为4.7%(1 147/24 598),完整治疗患儿死亡或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6.2%(6 452/24 598)。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由高至低分别为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16.0%(4 342/27 192)、败血症11.9%(3 225/27 192)、重度脑室内出血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6.8%(1 641/24 206)、确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6%(939/25 762)、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1.5%(214/13 868)。研究期间3年总病死率下降( P<0.001),败血症、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率也均呈下降趋势(均 P<0.001)。完整治疗存活早产儿主要并发症发生率3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30)。校正混淆因素后,研究第3年总死亡风险显著低于第1年(调整 OR=0.62,95% CI 0.55~0.69, P<0.001),完整治疗患儿死亡或主要并发症、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败血症和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生风险也均低(均 P<0.05)。 结论:2015—2018年NICU住院早产儿病死率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呈现降低趋势,但死亡或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仍有较大的下降空间,需持续开展针对性质量改进,进一步提高救治质量、改善早产儿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