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眼科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1.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与比较不同屈光度近视青少年儿童黄斑区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纳入6~18岁青少年儿童115例230眼。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分为4组:正视组16例32眼,低度近视组47例94眼,中度近视组34例68眼,高度近视组18例36眼。RTVueXR扫描黄斑区6mm×6mm范围,系统自动分区,分为以黄斑中心小凹为中心,直径分别为1mm的中心凹(fovea)环、1~3mm的内环(parafovea)、3~6mm的外环(perifovea),且每个圆环被进一步划分为颞(T)、上(S)、鼻(N)、下(I)4个象限,定量分析各分区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结果:正视、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黄斑区整体浅层毛细血管密度依次显著减低,分别为(44.4±3.5)%、(44.8±3.8)%、(44.3±3.8)%、(42.6±4.5)%(F=2.963,P=0.033),内环颞侧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46.1±3.5)%、(46.8±5.1)%、(46.2±4.3)%、(43.8±5.5)%(F=3.436,P=0.018);四组黄斑区整体深层毛细血管密度随着近视度数增加亦显著降低,分别为(49.9±4.1)%、(48.4±4.7)%、(47.9±5.5)%、(45.3±4.7)%(F=4.806,P=0.003),外环深层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49±4.4)%、(47.2±5.2)%、(46.6±6)%、(43.6±5.1)%(F=5.495,P=0.001)。四组黄斑区整体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93.9±12.9、295.5±13.0、290.9±12.0、284.5±10.7μm(F=6.606,P<0.001)。内环颞侧、鼻侧浅层毛细血管密度与SE呈正相关(r=0.221、0.219,P=0.001、0.001),外环颞侧、上方、鼻侧、下方深层毛细血管密度与SE呈正相关(r=0.172、0.200、0.250、0.296,P=0.011、0.003、<0.001、<0.001);黄斑区除中心凹外其余区域视网膜厚度与SE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青少年儿童近视度数的增加,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降低,以内环颞侧为甚;深层毛细血管密度降低,以外环范围内为甚;视网膜厚度降低,以内环和外环范围为甚。青少年儿童近视随着屈光度增加,会导致黄斑区结构和血流循环的变化,在高度近视眼中改变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理论应用于压力蒸汽灭菌湿包控制环节中的效果。方法统计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理论干预措施前后湿包量,对应用前后湿包情况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理论对压力蒸汽灭菌湿包进行控制后,湿包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运用于湿包控制中,可有效降低湿包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黄斑区血流特点并评价OCTA对DR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12月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及病房的糖尿病患者57例87眼作为DR组;另选取同期年龄、性别与DR组相符的健康体检者43人8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OCTA检查两组受试者视网膜,选取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进行观察,将所得图像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直径1 mm和3 mm的内外2个同心圆,采用自带分析软件得到1 mm×1 mm、直径1 mm到3 mm以及3 mm×3 mm范围内的血管线性密度(vascular density,VD)和血流灌注密度(perfusion density,PD)值,分别记为VD1 mm×1 mm、VD1 mm×3 mm、VD3 mm×3 mm、PD1 mm×1 mm、PD1 mm×3 mm、PD3 mm×3 mm。同时,采用自带分析软件得到观察对象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域(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周长和形态指数。分析DR组与正常对照组受试者间定量指标差异,分析各指标与DR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对DR的诊断价值。结果 DR组的VD1 mm×1 mm、VD1 mm×3 mm、VD3 mm×3 mm、PD1 mm×3 mm、PD3 mm×3 mm、FAZ形态指数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FAZ周长较正常对照组增长(P<0.05)。DR疾病严重程度与VD1 mm×3 mm、VD3 mm×3 mm、PD1 mm×3 mm、PD3 mm×3 mm、FAZ形态指数呈负相关(r=-0.694、-0.672、-0.559、-0.513、-0.626,均为P<0.05),与FAZ周长呈正相关(r=0.265,P<0.05)。VD1 mm×3 mm对DR的诊断效能最高(AUC=0.922、最佳诊断界限值为21.05 mm-1、灵敏度为0.909、特异度为0.849),而PD1 mm×1 mm、FAZ面积和FAZ周长对DR的诊断价值不大。结论 OCTA能准确反映DR患者黄斑区改变情况,在DR的无创化诊断和随访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