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总结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的血管内栓塞术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8例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的介入手术的护理要点。结果通过介入手术成功填塞止血,患者安返病房。结论介入手术是抢救大出血危重病人的有效手段,不仅要求医生医术精湛,而且要求护士熟练掌握急救技术,熟悉介入手术操作程序,密切配合,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以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实验 ,综合分析注射压力、造影剂浓度、导管管径及端孔数量对流速所产生的影响 ,以确保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中使造影剂的剂量、流速与预先设定时一致。材料与方法 :模拟血管内环境 ,选用 5种管径的导管、2种浓度的造影剂分别设定不同压力进行实验 ,记录流速的变化 ,探讨相互间的关系。结果 :流速与造影剂浓度、注射压力、导管管径、端孔数的关系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造影剂流速与压力、管径、端孔数成正比 ,与管长、对比剂浓度成反比 ,建议 3F、 4F、 5F、 6F 1M管的最大设定压力应分别限制在 15 0Pa、 30 0Pa、 5 0 0Pa、 6 0 0Pa。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2008年4月1日~2009年1月31日219例患者,放射科工作人员在非直接曝光下进行泌尿系逆行造影工作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尿路造影辅助推注器进行泌尿系逆行造影。结果放射科工作人员不用直接暴露在X线下操作,全组患者造影过程顺利,造影效果满意,无意外情况发生,病人无明显的不适。结论尿路造影辅助推注器可用于逆行性肾盂造影,且安全、有效,并且能有效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介入治疗后应用改良弹性绷带包扎股动脉止血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后应用改良弹力绷带包扎股动脉的止血效果。方法将458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40例,对照组218例,对照组采用两条弹性绷带交叉粘贴包扎股动脉,实验组采用改良弹力绷带包扎法,即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第三条弹性绷带包扎,第三条弹力绷带在两条绷带的交叉点上横跨粘贴包扎,比较两组患者的股动脉的止血效果及舒适度。结果实验组止血有效率为99.6%,对照组为93.6%,两组比较,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在主观节制饮水、烦躁、排尿恐惧、腰酸背痛、纱块移位等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均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弹力绷带包扎法对介入治疗后股动脉止血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并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增加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股静脉小切口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广泛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股静脉小切口入路综合性介入治疗,挤压并溶栓,其中髂总静脉支架放置3例,下腔静脉永久滤器放置8例。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治疗后闭塞的血管再通,下肢肿胀消失,活动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经股静脉小切口综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虽然操作较为复杂,有一定的危险性,但疗效显著,清除血栓较彻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的造影技术及提高下肢静脉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l62例,临床诊断下肢静脉曲张、血管瘤、发育不良及血栓性静脉炎病例行常规足背静脉穿刺造影,其中35例在此基础上再行胭静脉或股静脉穿刺造影。结果 全部病例造影都呈阳性表现,病变部位及范围显示良好,其中深静脉瓣功能不全75例:单纯性浅静瓣功能不全(浅静脉曲张)34例;交通静脉瓣功能不全25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9例;静脉发育不良3例;下肢静脉局部外压性狭窄并远段静脉曲张2例;动静脉瘘2例。结论 下肢顺行性静脉造影简单、安全,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的影像诊断依据,对一些髂总静脉、髂外静脉及股静脉显示不清的病人,可在足背注药的基础上行胭静脉或股静脉穿刺造影,更加明确诊断下肢静脉病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栓塞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鼻及鼻咽部大出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血管栓塞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鼻及鼻咽部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 7 例鼻咽癌放疗后鼻及鼻咽部大出血患者采用经股动脉穿刺行双侧颈内、外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及出血动脉,以明胶海绵、弹簧钢圈及可脱球囊等材料进行选择性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及其分支血管栓塞。结果:7 例介入栓塞治疗均获成功。其中有 6例经过介入及临床综合治疗7~10天后治愈出院,1例介入治疗后第2天因消化道应激溃疡出血停用抗凝药及激素后,出现广泛脑梗死死亡。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鼻及鼻咽部大出血采用明胶海绵、弹簧钢圈及可脱性球囊等材料栓塞治疗效果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10例血管性介入放射诊疗术中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和分析血管性介入放射诊疗术中产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2 0 0 1年 3月— 2 0 0 3年 12月 75 6例 (不含心导管介入 )的血管介入诊断与治疗病例。结果 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症 10例 ,发生率为 1.3 2 %( 10例 75 6) ,其中非离子造影剂 (欧乃派克 )过敏 1例 ,栓塞弹簧圈异常脱落 1例 ,颅内血管瘤陈旧血栓脱落 1例 ,严重血管性痉挛 2例 ,血管破裂出血 1例 ,血气胸 1例 ,动脉剥脱 2例 ,穿刺部位大血肿 1例。讨论 血管性介入诊疗术是非常严谨的操作过程 ,不容任何疏忽 ,不但要求术者有娴熟的操作技能 ,更要时刻警惕可能并发症的产生 ,将危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如何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法来提高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将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病人50例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予常规护理法加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行普通护理法.结果:干预组病人的血压和心率较对照组平稳,术中移动身体的次数较少,避免了反复造影的可能,减少了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达到了增加病人介入过程安全性的目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提高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梁洁萍  陈雁芳 《现代医院》2010,10(12):86-87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带膜血管内支架腔内隔绝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结果 28例病人在介入术中安全置入带膜支架,并且顺利复苏。结论介入术前精心准备、术中正确的护理、随机应变是保证腔内隔绝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