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全麻应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围术期的麻醉管理.方法 本组60例,分为二组.即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A组)和全麻组(B组);A组患者入室后,选择T8-9硬膜外穿刺,使阻滞平面控制在需要范围.在全麻诱导下进行插管全麻;B组只进行全麻.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血管功能.高血压患者术中静注硝酸甘油1~5μg/(kg·min)或硝普钠0.5-6.0μg/(kg·min),手术前切皮后和结束时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结果 A组麻醉诱导时,血压下降经过补充液体后可纠正;气腹后血压均升高,血管紧张素ⅡA组较B组在切皮后有明显下降;手术结束时虽A组较切皮时升高,但较B组有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术中需要泵注硝酸甘油或硝普钠调整血压.A组手术部位的应激反应轻,心血管功能稳定.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应用于老年胆囊切除患者,麻醉管理质量的要求高,A组方法优于B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吗啡镇痛药用于脊柱手术硬脊膜不完整修补后病人自控硬外镇痛(PCEA)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选择ASAⅠ-Ⅲ级,行脊柱手术的病人40例,分为四组;A组:10例脊柱手术患者;30例脊柱手术硬脊膜不完整修复后的病人分三组(即B、C、D组);分别使用不同剂量的镇痛剂量进行术后PCEA。观察PCEA后2、4、12、24h患者的生命体征;疼痛评分(VAS);Bromage评分记录下肢运动情况。抽取肘静脉血以放免法测定吗啡血药浓度。结果:B.组因为吗啡用量小,追加次数增加,血浆吗啡浓度反而比C、D组增加;C、D组吗啡没有追加,两组血浆吗啡浓度基本相同;但C、D组VAS疼痛评分,满意度评分比B组满意。B、C、D三组均未发生Bromage〈3级运动阻滞,以每小时0.5~0.6ml为佳。结论:脊柱手术硬脊膜不完整修补后的病人使用小剂量吗啡镇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蛋白激酶C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5例胃癌中PKC的表达情况。结果:PKC阳性表达,胃癌中浸润全层、有淋巴结转移、、期及、级疼痛均高于浸润肌层,无淋巴结转移,、期及0、级疼痛,差异具有显著性(分别P<0.05,P<0.01,P<0.05,P<0.01)。结论:PKC可能参与了胃癌的演进过程及胃癌的疼痛调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研究插管全麻术后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安全护理,协助麻醉医生管理插管全麻患者,提高患者围术期生活质量。方法回顾100例插管全麻手术患者术后躁动、血压、心率、呼吸、指脉氧饱和度波动、苏醒时间与静吸复合麻醉术毕停麻药顺序的关系,分析反馈信息给麻醉医生,选择较合理的停药顺序,更好的服务病人。结果在一般情况比较无差异时,手术即将结束前先停全身吸入麻醉剂的患者较先停静脉麻醉剂的患者较易出现精神躁动。结论建议麻醉医生在停麻醉药物时以先停吸入麻醉剂为佳,再以短效的异丙酚适当镇静,待病人拔管指征明确并清醒时拔管,病人安静舒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甲状腺手术简便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提高手术安全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临床依据。方法选择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的两组病例A组和B组。每组10例,分别采用双侧连续颈丛阻滞麻醉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记录两组麻醉开始前.麻醉后1h,术后24h、72h的MAP(平均动脉压),HR(心率)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2(IL-2)血浆水平。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和对术后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麻醉效果安全可靠。A组MAP、HR较平稳.术后应激反应较轻.对免疫反应影响小。结论双侧连续颈丛阻滞麻醉方法应用得当时.有利于手术病人.可适当选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术后镇痛药吗啡通过不同给药方式的临床用药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及吗啡PCIA用药剂量的最佳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通过对6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术后镇痛(PCA)的对比研究,探索术后患者持续静脉镇痛(PCIA)与持续硬膜外镇痛(PCEA)的用药剂量差别、血药浓度差别、副作用的防治。结果PCIA组与PCEA组均达满意镇痛,未出现严重副作用,未出现成癌性。在VAs评分接近时,PCIA组吗啡血药浓度明显高于PCEA组。结论吗啡在持续静脉与硬膜外镇痛效应相同时血浆吗啡浓度差异明显,吗啡在短期行PCIA或PCEA均安全有效,药物成癌发生的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术后镇痛药吗啡通过不同给药方式的临床用药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及吗啡PCIA用药剂量的最佳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通过对100例腹部手术后患者术后镇痛(PCA)的对比研究,探索术后患者持续静脉镇痛(PCIA)与持续硬膜外镇痛(PCEA)的用药剂量差别、血药浓度差别、副作用的防治。结果 PCIA组与PCEA组均达满意镇痛,未出现严重副作用,未出现成瘾性。在VAS评分接近时,PCIA组吗啡血药浓度明显高于PCEA组。结论吗啡在持续静脉与硬膜外镇痛效应相同时血浆吗啡浓度差异明显,吗啡在短期行PCIA或PCEA均安全有效,药物成瘾发生的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臂丛阻滞效果。方法8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即分A、B两组,并分别用0.30%和0.375%两种浓度罗哌卡因臂丛阻滞,观察用药量、麻醉效果和副作用差别。结果两组阻滞效果无差异,均麻醉满意,用药量有差异,B组用药量大于A组。部分副反应有差异,A组副反应少。结论0.30%浓度罗哌卡因臂丛阻滞效果满意,副作用较少,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观察剖腹产手术中,腰硬联合麻醉(CSEA)及连续硬膜外麻醉(CEA)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80例ASAⅠ-Ⅱ级剖腹产手术的病人,分为CSEA组和CEA组各40例。均取L2-3间隙行穿刺,CSA组以连续硬膜外穿刺成功后腰麻针刺破蛛网膜下麻醉,并硬膜外置入导管;CEA组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进行硬膜外麻醉。分别记录血液动力学变化、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达到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给局麻药后30min时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改良Bromage评分,MBS)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CSEA组的首次局麻药用量(0.75%罗哌卡因)与CEA组比较,以小剂量的罗哌卡因用于CSEA,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限制缩短,MBS评分明显升高(P<0.05);首次后胸段平均最高阻滞平面下降一个节段的时间无明显差异;CSEA组给局麻药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在麻醉后各个时点分别与麻醉前比较无明显差异。两个时点分别与麻醉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病人术后均无麻醉并发症。结论:腰硬联合麻醉较连续硬膜外麻醉有局麻药用量少、起效迅速、阻滞完善、肌肉松弛、血液动力学较平稳等优点。腰硬联合麻醉可以较安全地适用于剖腹产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