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虽然很多人都曾有过抑郁的体验,也有不少人当前正处在抑郁的状态,但却苦于不知如何表达为好。患者想找心理医生倾诉自己的心声,希望医生能清晰地理解自己的心理困扰,然而当面对心理医生时,想确切、细腻、全面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情绪,却往往会感到“没词”。即使叙述了一番话,但还是感到没有表达完整。在临床心理门诊中,  相似文献   
2.
很多患过抑郁症的人都有雷同的体会,就是在一天中自己的情绪有比较明显的起伏性变化,这是抑郁症症状中很有特征性的一个表现。其起伏变化规律通常是:  相似文献   
3.
问:我姑母因姑父去世,一直闷闷不乐。我怕她患有抑郁症,劝她家人陪她去就医。她家人说,人老了多少会出现一些抑郁。这样的说法对吗?  相似文献   
4.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主观幸福感(subjeel well—being,SWB),作为心理学专门术语,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因而SWB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评估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对于SWB的构成,现在学者趋向于认为由两个部分构成: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愉快体验,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  相似文献   
5.
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自我效能感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首次提出,是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教学、心理健康、职业决策等方面都起到相当的作用。自80年代以来,国外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相当多,其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国内心理学界的广泛注意,本文将就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一、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和作用机制1.定义: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是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和有关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本质上是自我生成的能力,是人类最根本的能力,人们通过它可以对技能进行权衡和判断,也可以对自己的思想加以评价和改变[1]。自我效能的…  相似文献   
6.
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SWB),作为心理学专门术语,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1].因而SWB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评估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对于SWB的构成,现在学者趋向于认为由两个部分构成: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愉快体验,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概括评价.情感平衡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但这两个维度并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变量.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判断,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衡量SWB更有效的指标.各种因素对构成SWB不同部分的影响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陈福国 《自我保健》2011,(10):69-69
在上海,找几个朋友聚餐,大家以AA制的形式平分餐费,叫“劈硬柴”。老人爱“劈硬柴”,喝茶、闲聊,对心理健康有很多帮助。 珍贵的“氛围圈” 老人和老人在一起。爱讲“老话”。同龄老人带有时代印记,大家一起聊天。易形成良好的聊天氛围,社会学有个名词,叫做“氛围圈”,  相似文献   
8.
夏季的到来,对于上年纪的人来说更意味着考验.由于老年人或多或少有些老年病,在夏季里如何与"老病"抗衡就成为老年人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生活质量研究对医学发展具有促进意义。该文对生活质量的概念、内涵、评价角度、评价方法(如WHOQOL)以及在抑郁症干预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上海市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2009年1月- 2009年2月选取上海市1 800名高等院校在校本科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其心理健康状况,SCL-90评定结果与国内常模(18~29岁)比较确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者比例,并比较不同特征(专业、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和学习成绩情况)学生的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 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1 533份.经与国内常模(18~29岁)比较,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者占28.4%.男性、三年级、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较高,而不同专业、家庭所在地以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间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无显著差异.结论 上海市高等院校本科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较高,性别、年级、家庭经济情况和学习成绩情况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应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