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 ,临床上常规使用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 ,但对于血小板明显降低 ,出血症状严重者 ,往往奏效慢 ,出血不易纠正 ,甚至危及生命。本科近年来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血小板 <2 0× 10 9/L而且出血症状严重的ITP18例 ,取得明显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根据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修订的国内诊断标准 ,确诊为ITP的总计 4 0例患者中 ,男 15例 ,女 2 5例 ,年龄 2 0~ 68岁 ,治疗前血小板计数 ( 9~ 2 0 )× 10 9/L ,均值 ( 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幼淋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报告幼淋细胞白血病1例治疗方案,并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者经CHOP方案治疗后达完全缓解,27个月后复发,再用CHOP方案治疗仍达完全缓解。结论:大多数文献提倡将CHOP作为治疗幼淋细胞白血病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研究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RHF)患者血液动力学效应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住院期间经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强化治疗无明显改善的RHF患者16例,给予rhBNP 1.5 μg/kg静脉冲击后,以0.007 5μg/(kg·min)连续静脉滴注24h.在给药后24h内监测有创血液动力学参数、血压、心率及血清生化指标,应用rhBND 3 d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指数(C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在注射rhBNP 15 min时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22.7±4.0)mm Hg与(25.3±3.9)mm Hg]、平均肺动脉压[MPAP(31.9±3.6)mm Hg与(34.6±7.8)mm Hg]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收缩压在给药后1h下降[(105.2±11.5)mm Hg与(119.0±17.2)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以后逐渐恢复至基线时水平;用药24h心率也明显改善[(109.0±10.8)次/min与(82.2±8.6)次/min](P <0.01);血钾、血钠、血肌酐无明显变化;用药3d后CI[(3.7±0.6)L/m2与(1.8±0.4)L/m2]和EF[(43.1±8.3)%与(31.2±6.4)%]均有明显改善,LVEDD明显缩小[(63.6±5.7)mm与(67.3±6.2)mm](P均<0.01).未发生与rhBNP相关的症状性低血压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应用rhBNP能迅速改善RHF患者血液动力学状况,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新活素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近1年急诊收治的急性左心衰住院患者48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新活素组,新活素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新活素负荷量后静脉泵入48 h,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浆N末端前脑钠肽(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 新活素组在临床总有效率及血浆NT-proBNP降低方面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在改善左室射血分数上未显示出优势;结论 新活素能够明显改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陈心涛  朱新峰  杨毅博 《中外医疗》2012,31(28):104-105
目的探讨螺内酯对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螺内酯组(n=56)、对照组(n=52)。螺内酯组给予螺内酯20mg,qd。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INF)、血浆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脑钠肽(BNP)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螺内酯组IL-6、TNF、PIIINP、BN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改善,LVDD、LVEF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早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螺内酯是安全有效的,能进一步抑制左室扩张和纤维化,改善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7.
朱永彪  张莹  陈心涛 《中国医药》2011,6(10):1168-1169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梗死相关冠脉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98例AMI患者完全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46例)和常规治疗组(52例),对比2组PCI术后梗死相关冠脉动脉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观察2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PCI术后TIMI 3级血流获得率,替罗非班组(44/46,95.6%)高于常规治疗组(43/52,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的TIMI计帧数替罗非班组[(19.8±8.6)帧]低于常规治疗组[(28.3±5.8)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替罗非班组左心室射血分数[(54.2±6.7)%]高于常规治疗组[(49.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MACE发生率替罗非班组(2/46,4.3%)低于常规治疗组(9/52,17.3%)(P<0.05)。结论 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善AMI患者PCI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病人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率(MPAR)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就诊的120例行PCI术的冠心病病人,通过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PCI术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联合替格瑞洛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MPAR、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LVEF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观察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TT较治疗前均延长(P0.05),观察组PT、APTT均短于对照组,TT则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PAR较治疗前均得到降低(P0.05),观察组MPA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RP、IL-6、MPO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CRP、IL-6、MPO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病人PCI术后通过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术后凝血功能、MPAR,且可有效缓解炎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清骨膜蛋白(PN)水平变化及其与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208例行PCI治疗的ACS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PN水平,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血清PN水平与心功能和长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血清PN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 05);性别、年龄、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史、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 1c)、肌酐(Cr)、尿素氮(BUN)、冠状动脉病变数、置入支架数与血清PN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 05),血清PN水平与Killip分级存在明显相关性(P0. 05),与尿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 n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脑钠肽前体(Pro-BNP)无明显相关性(P0. 05),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力衰竭、复合终点事件有明显相关性(P0. 05);血清PN水平与心脏性猝死、非致死性脑卒中、再发胸痛、缺血再入院无明显相关性(P0. 05)。结论血清PN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学标志物,未来可能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帮助了解ACS的发展状况及预后,作为判定心功能及长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