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2.
双针隔日脑脊液置换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Ч2煌字?,敬请指正。1 病名应隶属于痹证本病临床表现可见皮肤顽厚或皮肤干燥发硬 ,状如制革 ,肌肉消瘦 ,肢节屈伸不利 ,甚至指 (趾 )端溃疡 ,骨萎缩变。隋·巢元方把“皮肤顽厚”之症归于《风湿痹候》。内脏损害 ,累及肺者 ,咳嗽或活动后胸闷气短 ;病及脾胃 ,呕吐、呃逆泛酸、泻泄 ;损及元阳 ,肾失开合之职 ,气化失司 ,而发浮肿。《素问·痹论》将这一病理转变过程 ,咎之于“病久而不去者 ,内舍于其合”、“痹之客五脏”并在文首冠以“痹论” ,说明本病属于痹证的范畴。尽管近代有学者[1 ] 遵《内经》之旨 ,把本病分为“皮痹、肉痹、…  相似文献   
3.
<正>脑梗死是脑部血流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坏死或软化,其发病率为110/10万,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本院从2010年开始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急性脑梗死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随着对脑梗死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神经保护治疗也成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目前国内外使用的神经保护剂种类繁多,且疗效多不明确。依达拉奉注射液(edaravone injec),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笔者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陈宏宝 《河北医药》2016,(13):1998-2000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对重症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患者微创血肿碎吸术后血肿引流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血清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子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82例重症高血压性小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2组均治疗7天后统计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CSS ),血肿引流物SOD、MDA,血清IL-6、TNF-α,并发症发生率,脑组织氧分压、脑动静脉血氧分压及颅内压。结果2组治疗后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 P <0.05);2组治疗后病灶周围脑水肿体积均较治疗前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治疗组缩小优于对照组( P <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治疗后血肿引流物SOD、MDA升高( P <0.05),且治疗组升高优于对照组( P <0.05)。2组治疗后IL-6、TNF-α均降低( P <0.05),且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 P <0.05)。2组治疗后脑组织氧分压、脑动静脉血氧分压及颅内压均改善( P <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可升高重症高血压性小脑出血微创血肿碎吸术后患者血肿引流物SOD、MDA,降低血清IL-6及TNF-α,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性脑出血有着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在神经内科疾病中有着重要位置。我科自1996年以来采用快速钻颅方法在床边对56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治疗组,男35例,女21例。年龄46~81岁,平均63...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对脑白质疏松(LA)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脑默认网络进行分析。方法LA 患者31 例,临床痴呆评分(CDR) 0.5;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组27 人,CDR 为0。对入组人群进行rs-fMRI 数据采集。使用SPM5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使用fMRI 工具盒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独立成分分析(ICA),组间差异进行双样本t 检验。结果静息状态下,对照组默认网络包括扣带回后部/楔前叶,双侧额叶内侧,双侧颞中回,双侧顶下回、角回,双侧海马。MCI组默认网络激活区域同对照组一致;同对照组相比,MCI患者扣带回前部/左侧额叶内侧、右侧海马旁回/钩回、右侧颞下回、左侧额叶深部白质/尾状核头部激活减低,左侧尾状核/扣带回前部、左侧额叶、左侧颞上回/顶下回的激活升高。结论LA患者静息状态默认网络活动异常,可能与认知障碍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离退休人员医疗保健工作管理陈宏宝1991年,扬州市市区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在本区进行了以加强管理为核心的公费医疗改革的尝试,我们家庭医疗保健服务中心承担了民政部门管理的450名离退休人员和二等乙级以上残废军人的医疗及管理任务。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一、做...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2826例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经验,以探讨用微创硬通道穿刺引流为主要治疗手段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规范方法。方法无选择地将接诊的脑出血病例依CT检查所见分型,依GCS积分行卒中分级,依血肿大小及脑室是否梗阻选择适宜治疗方法。全组2826例,内科治疗687例(24.3%),血肿单针穿刺引流941例(33.3%),血肿双针穿刺引流240例(8.5%),血肿三针穿刺引流20例(0.7%),脑室单侧引流300例(10.6%),脑室双侧引流171例(6.1%),脑室血肿双穿刺引流412例(14.6%),拒绝合理外科干预者55例(1.9%)。结果存活2371例(83.9%),死亡455例(16.1%)。存活者出院半年内追踪复查ADL分级:1级422例(17.8%),级903例(38.1%),3级657例(27.7%),4级192例(8.1%),5级111例(4.7%),死亡27例(1.1%),未追综到者59例(2.5%)。结论根据临床情况对高血压脑出血妥善分型、分级,规范地应用微创穿刺引流为主的治疗方法可获得较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