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心肺复苏过程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心肺复苏过程中出现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6例,分别给予胺碘酮(n=38)和利多卡因(n=28)治疗,记录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判定疗效。【结果】胺碘酮治疗组显效20例(52.6%),有效10例(26.3%),无效8例(21.1%),总有效率78.9%。利多卡因组显效7例(18.4%),有效8例(28.6%),无效13例(46.4%),总有效率53.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心肺复苏过程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急性重度一氧化碳(CO)中毒时血浆β-内啡肽(β-E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筛选急性重度CO中毒昏迷患者48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和纳洛酮治疗组(B组),每组24例.A,B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治疗后测定血浆β-EP水平,观察患者苏醒时间、治愈率、迟发性脑病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急性重度CO中毒患者血浆β-EP水平明显增高,治疗12 h、24 h、48 h时,B组β-内啡肽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患者苏醒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治愈率也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应用纳洛酮能快速降低重度CO中毒时血浆β-EP水平,缩短患者昏迷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Fib、PT、APTT、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别于发病后第1、3、7、14d同步测定血浆Fib、PT、APTT、D-二聚体水平,并与5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脑卒中组第1、3、7dFib、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 照组(P〈0.05),且二者呈强相关性。PT、APTT水平在脑卒中组及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与对照组比较Fib、D-二聚体均有增高,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预测脑卒中危险系数的指标之一,且还可作为评判脑卒中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