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钱跃 《中外医疗》2023,(29):1-4+9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3年3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2例,给予其康复训练,观察组53例,给予其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34%)高于对照组(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0,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功能评分以及下肢功能评分分别为(46.74±4.85)分、(25.71±3.23)分,高于对照组的(40.82±5.73)分、(21.80±2.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18、6.774,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为(14.35±3.62)分,低于对照组的(18.87±3.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12,P<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物质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75.63±6.65)分、(77.85±4.28)分、(70.45±4....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吸烟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目的:鉴于我国青少年吸烟率的不断递升,有必要探索一种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控烟模式。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5266名中学生吸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学生中尝试吸烟率达26.8%,吸第一支烟的学生以10岁最多,其次为12岁,14岁和15岁,学生中79.2%是受他人影响而为。在尝试吸烟中有32.2%将发展为再次吸烟。吸烟学生较多是在家中或较隐蔽处吸烟。促使学生放弃吸烟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懂得吸烟危害健康、异性朋友反对和丰富的课余活动。结论:学校应对学生加强健康教育,而推迟吸第一支烟的年龄是预防青少年吸烟的关键。学校控烟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同时还必须从学校、家庭、社会及个人多方面探讨其根源,找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乙型肝炎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50例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前和治疗后组进行研究;血清TGF-β含量采用放射免疫分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小板衍生长因子(PDGF)和IL-12测定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IL-12水平治疗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水平下降不显著,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GF-β含量治疗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水平下降显著(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仍呈显著高水平(P〈0.05)。CTGF浓度治疗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下降显著(P〈0.05),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DGF水平治疗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显著下降(P〈0.05),但仍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症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CTGF、IL-12及PDGF四项血清指标的测定对于研究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对危重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4月收治的17例危重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通气模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加低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及考虑撤机,观察机械通气治疗前后血气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机械通气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pH值、PaO2、PaCO2均恢复正常,顺利撤除呼吸机,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危重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采用经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技术治疗效果确切,能迅速纠正呼吸衰竭,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动脉血氧分压和通气,并能在短期内顺利撤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对危重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4月收治的17例危重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通气模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加低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及考虑撤机,观察机械通气治疗前后血气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机械通气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pH值、PaO2、PaCO2均恢复正常,顺利撤除呼吸机,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危重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采用经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技术治疗效果确切,能迅速纠正呼吸衰竭,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动脉血氧分压和通气,并能在短期内顺利撤机,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