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1.
目的 评价联合基于原始数据的迭代重建(SAFIRE)与集成电子探测器在不同迭代重建强度下对直径≤3 mm冠状动脉支架显示的影响。方法 选取不同类型7枚内径3 mm或2.5 mm支架,释放于模拟冠状动脉血管的体外模型中,行配有Stelllar光子探测器的双源CT冠状动脉前瞻扫描,层厚0.5 mm,按迭代重建强度Strength 1~4重建分为4组。对4组图像行双盲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77),Strength 2组获取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34、0.046、0.015)。Strength 2组ALN值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3、0.009、0.005)。各组支架管腔内衰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迭代强度增加,噪声明显降低。结论 对于直径≤3 mm支架,联合SAFIRE迭代强度2与集成电子探测器获取的图像质量整体最佳,可为临床提供质量更好的支架图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定性检测斑块特征对预测负荷心肌灌注显像(SPECT-MPI)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了60例患者,在7天内分别做了CCTA及SPECT-MPI检查,所有研究对象CCTA检查结果均为阳性。收集患者临床特征资料(性别、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70%、重度狭窄≥70%)及高危斑块特征(低密度斑块、正性重构、点状钙化、餐巾环征)进行了定性评估;采用17节段心肌分类法对SPECT-MPI图像作定性分析。根据SPECT-MPI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心肌缺血阳性及心肌缺血阴性两组,使用独立样本卡方检验进行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ROC曲线比较显著狭窄(≥70%)、高危斑块及二者联合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结果:在患者临床特征中,女性、高血脂在心肌缺血与非心肌缺血组间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SPECT-MPI检查结果为参照,统计分析冠状动脉定性特征结果显示,中度及重度狭窄(≥50%)、正性重构、餐巾环征及具有任意3个及以上高危斑块特征在心肌缺血与非心肌缺血组间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著狭窄(≥70%)预测心肌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5.4%、50.9%、59.5%,高危斑块预测心肌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8.7%、34.8%、50.3%,二者联合预测心肌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3.8%、75.0%、74.6%;以SPECT-MPI检查结果为参照,二者联合预测心肌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8(95%CI:0.649~0.807)。结论:显著狭窄(≥70%)联合高危斑块预测心肌缺血准确率更高,二者联合对心肌缺血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1 mapping检测心肌梗死对梗死类型、梗死分期及磁场强度的依赖性。方法建立24只狗的心肌梗死模型(MI),其中出血性心梗(n=15)和非出血性心梗(n=9)。分别在MI的急性和慢性期对全部受试动物进行多参数mapping(T1和T2~*)和晚期钆增强(LGE)扫描。比较不同时期及不同场强下出血梗死区、血肿周围梗死区、非出血性梗死区和非梗塞区(远端心肌)的T1和T2~*值。结果出血性梗死区在急性期和慢性期、1.5T或3.0T均表现为显著的T2~*减低(P0.005)。而梗死区域的平扫T1及其与远端心肌的相对变化显示出对梗塞分期、类型和磁场强度的显着依赖性,急性期各梗死区以及慢性期的血肿周围梗死区和非出血性梗死区在1.5T及3.0T的T1map上均表现出相对远端心肌的高信号(P0.005)。在MI的慢性期,出血性梗死区域的T1在1.5T下低于远端心肌水平(T1%=-9.8±8.6%,P0.005),然而,在3.0T下出血性梗死区域的的T1相对于远端心肌并无显著差异(T1%=-0.6±6.6%,P=0.634)。结论非出血性心梗及急性期出血性心梗依赖T1与正常心肌鉴别,但慢性期出血性心梗的鉴别需要联合T2~*对梗死区域进行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低扫描方案对冠脉支架显示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同类型8枚支架放置于模拟冠脉血管的体外模型中,分次注入不同碘浓度对比剂(浓度分别为270和350 mg I/mL),管电压分别为80和120 kV,记为双低扫描组和常规扫描组,行新双源CT冠状动脉扫描,并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和客观评价.结果:双低扫描组与常规扫描组在图像质量主观评分(P=0.102)及背景噪声(P=0.068)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低扫描可以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CTA图像;晕状伪影程度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4);双低扫描组支架内腔衰减差异明显低于常规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扫描组支架腔内与支架CT值差异更大,更有助于对支架内再狭窄形成的诊断.双低扫描组支架内径差异明显低于常规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扫描组对支架形态、管径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组.双低扫描组辐射剂量为0.32 mSv,常规扫描组为0.47 mSv,双低扫描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结论:采用低浓度对比剂配合低管电压的扫描方式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对冠脉支架内腔及支架形态的显示优于常规扫描.  相似文献   
5.
金士琪  杨帆  初金刚  于扬  赵宇  戴旭 《放射学实践》2016,(12):1177-1181
目的:评价Stellar光子探测器联合Safire迭代重建技术冠脉CTA中不同重建层厚对冠脉支架显示的影响,探讨改善CT冠脉支架成像效果的有效方法.方法:36例冠状动脉支架(81个)植入术后患者行双源CT(采用Stellar光子探测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使用Safire迭代重建技术、并分别采用3种层厚(0.50、0.60及0.75 mm)进行图像重建获得3组图像.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并比较3组图像间的差异.结果:两位阅片者对三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均良好(Kappa=0.85~0.88).三组间支架显示情况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以0.50 mm组的评分最高[(94.130±0.558)分];图像噪声的主观评分中,随着重建层厚的增加,图像的噪声降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0.50 mm组与0.60 mm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客观分析显示,支架内管腔噪声在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llar光子探测器0.50 mm层厚重建配合Safire迭代重建技术获取的冠脉支架CTA图像质量整体最佳,尤其对于直径<3 mm的冠脉支架,能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图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脏MR组织追踪(CMR-TT)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右心室功能的可行性及右心室应变与左心室应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32例HCM患者(HCM组)及32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CMR电影序列扫描,测量心功能及左、右心室应变参数。结果 HCM组左心室质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t=11.26,P<0.001),其余左心功能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HCM组左心室、右心室整体圆周应变(GCS)、整体径向应变(GRS)和整体纵向应变(GLS)均明显减低(P均<0.05);除左、右心室基底部径向应变外,HCM组各节段局部应变较对照组减低(P均<0.05)。HCM组右心室GRS与左心室GRS呈正相关(r=0.375,P=0.034),与左心室GLS呈负相关(r=-0.466,P=0.007);右心室GCS与左心室GCS、GLS均呈正相关(r=0.531、0.462,P=0.002、0.008)。结论 右心室节段应变、整体应变能敏感地反映HCM右心室心肌收缩功能;HCM患者在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前左、右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已存在受损;HCM右心室与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受损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