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鼻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并对手术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患者年龄48~66岁,6例发生于上颌窦、2例发生于筛窦、1例发生于鼻腔。镜下见乳头状排列的多层柱状上皮细胞,胞浆内含有嗜酸性颗粒,上皮内含有充满粘液的微囊,有的微囊内聚集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形成微脓肿。手术后3例复发,1例恶变。结论鼻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易误诊,术后易复发及恶变,需积极治疗和精心的术后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TGF-β1和BRCA2的表达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7例乳腺癌中TGF-β1、BRCA2和HER2、ER、PR的表达,并选择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等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TGF-β1和BRCA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参与分析的变量中,与BRCA2明显相关的变量为HER2、TGF-β1,与TGF-β1相关的变量为BRCA2。结论乳腺癌BRCA2过表达与TGF-β1、HER2表达相关,三者表达有一定协同性,联合检测可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
子宫平滑肌脂肪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理特点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子宫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子宫平滑肌脂肪瘤好发于绝经期,常发生于子宫体,由成熟平滑肌细胞和脂肪细胞以不同比例混合构成.结论 子宫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罕见的子宫良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易引起误诊,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乳腺错构瘤2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错构瘤的病理特点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对25例乳腺错构瘤的病理切片做常规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其临床和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乳腺错构瘤发病年龄18~51岁,均为女性;左侧乳腺14例,右侧乳腺11例,均单发;多为无痛性肿块,肿块有完整的包膜,组织学由纤维、脂肪及乳腺导管和小叶以不同比例混合构成。结论:乳腺错构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及术后易引起误诊,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22例卵巢甲状腺肿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卵巢甲状腺肿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卵巢甲状腺肿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并对手术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本病发病年龄25~75岁,常见症状为盆腔包块和腹部不适,8例合并腹腔积液,3例血清CA125升高。22例卵巢甲状腺肿为包膜完整结节,21例组织学表现与颈部甲状腺组织的病变相似,镜下见甲状腺滤泡样结构,1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结构。免疫组化显示:20例肿瘤细胞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结论卵巢甲状腺肿是一种高度特殊化的单胚层畸胎瘤,可出现甲状腺的各种组织学形态,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及术中诊断比较困难,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鼻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并对手术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患者年龄48~66岁,6例发生于上颌窦、2例发生于筛窦、1例发生于鼻腔。镜下见乳头状排列的多层柱状上皮细胞,胞浆内含有嗜酸性颗粒,上皮内含有充满粘液的微囊,有的微囊内聚集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形成微脓肿。手术后3例复发,1例恶变。结论鼻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易误诊,术后易复发及恶变,需积极治疗和精心的术后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TGF-β1和BRCA2表达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癌、癌旁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中TGF-β1和BRCA2的表达水平。结果:TGF-β1、BRCA2在c-erbB-2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癌组织分别与癌旁组织和乳腺组织的表达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GF-β1及BRCA2在乳腺癌中过表达,与c-erbB-2表达有一定协同性,联合三者的检测,可同时成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茵栀黄针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76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针,观察两组皮肤黄疸及胆红素消退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100%,对照组分别为57.9%和81.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7.74,8.47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胆红素下降(146.00±3.98)umol/L,黄疸消退时间(5.3±1.64)d,对照组下降(96.00±46.13)umol/L,黄疸消退时间(7.1±2.15)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2.14,2.95P均〈0.05)。治疗组12例出现轻度腹泻,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茵栀黄针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有一定疗效,相对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析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在良恶性胸腹水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56例良恶性胸腹腔积液标本,使用液基薄层制片技术制作细胞学涂片进行常规细胞形态学检查,以及使用细胞石蜡块技术制作组织切片,对石蜡块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 以标记指数>10%为阳性判定标准,本实验中Ki-67在恶性胸腹水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3.3%,良性胸腹水中阳性表达率为3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 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作为常规细胞学检查的必要补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伴发前列腺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伴发前列腺腺癌的病理切片做常规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其临床和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发病年龄55 ~79岁,平均年龄69.3岁.8例均有肉眼血尿,呈间歇性发作.5例有尿频、尿急、尿不尽情况,3例有进行性排尿困难.镜下见膀胱尿路上皮癌呈乳头状结构,可见乳头融合及多少不等的实性癌巢结构;前列腺腺癌由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腺体构成,腺上皮细胞可见核仁及核分裂象.结论 膀胱尿路上皮癌伴发前列腺腺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多发性原发癌,极易漏诊.当首诊为前列腺腺癌或膀胱癌时应考虑到两者合并存在的可能性,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