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急、慢性肺栓塞患者右心室功能及重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肺栓塞患者30例(急性肺栓塞组)和慢性肺栓塞患者30例(慢性肺栓塞组),另选3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二维超声测量右心室前壁厚度(RVAWTd);多普勒超声测量三尖瓣反流压力阶差(TRPG)及肺动脉压力(SPAP);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技术测量各组患者的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及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测量三尖瓣环心肌运动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及Em/Am。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肺栓塞组及慢性肺栓塞组RVAWTd、TRPG、SPAP、RVEDV、RVESV、Am值增大(P<0.01~0.05),Em、Em/Am、RVEF值减小(P<0.01);与急性肺栓塞组比较,慢性肺栓塞组TRPG、SPAP、RVAWTd、RVEDV值均增大(P<0.01~0.05)。结论:急、慢性肺栓塞患者可发生右心室功能变化及形成右心室重构,慢性肺栓塞患者较急性肺栓塞患者更为严重,超声心动图评价肺栓塞患者右心室重构简便、客观、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与核素肺灌注/通气(V/Q)显像对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4例疑似PE患者的肺V/Q显像和CTPA结果进行比较,比较两者对PE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CTPA诊断PE的检出率、敏感性、特异性明显高于V/Q显像(81.2%vs 57.8%,87.5%vs 71.2%,74.6%vs 69%,均P<0.01)。结论核素肺V/Q显像相比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于PE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是PE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3.
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增高反映凝血酶生成多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是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及判断溶栓疗效的有效指标。D-二聚体在动脉硬化尤其是多支病变增高明显[1].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AMI常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7.2±10.5)岁;未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只行常规治疗,于用药前及常规治疗后5天、15无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AMI溶栓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平均…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在研究、分析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并诱发血栓形成是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关键,也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及早诊断并治疗冠状动脉斑块具有重要意义。多排螺旋CT具有高分辨率,可以对冠状动脉斑块进行测量、评价并对治疗期间药物的疗效进行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巴酚丁胺左心室造影术(LDDV)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存活心肌检测的可靠性。方法选择52例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痛史,心功能在Ⅱ~Ⅲ级,超声心动图有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35%~40%的患者,分别用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LDDE)及低剂量多巴酚丁胺左心室造影(LDDV)技术评价存活心肌后进行血运重建术(PCI或CABG)。于术后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比较二种方法检测存活心肌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LDDE技术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为67%,特异性79%,准确性为68%。LDDV技术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为68%,特异性为76%,准确性为71%。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DDV技术识别不稳定型心胶痛并发心功能不全者存活心肌与LDDE技术相比同样具有较高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术前诊断房间隔缺损(ASD)大小、术中监测与术后随访中的作用。方法48例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在超声心动图与X线引导下行Amplatzer伞封堵,术后行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48例患者中,44例术后显示完全封堵,无残余分流,随访6~24个月,封堵器位置固定,无严重并发症;4例术中封堵失败。结论超声心动图操作简便,无创伤,对介入治疗ASD中的术前筛选病例及指导封堵器型号选择、术中监测、术后随访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前后右心功能指标以评价溶栓效果.方法 8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均接受溶栓治疗.溶栓前和溶栓后24 h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右心室前壁厚度(RVAWT)、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D)、主肺动脉内径(PAD)、右心室舒张期横径(RVDD)、右心房舒张期横径(RADD)、三尖瓣反流压差(TRPG)及肺动脉收缩压(SPAP).结果 8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后RVAWT、RVED、PAD、RVDD、TRPG、SPAP分别为(4.23±1.02)mm、(26.20±3.01) mm、(26.67±2.36)mm、(36.23±4.36)mm、(31.68±2.33)mm Hg(1 mm Hg=0.133 kPa)、(37.52±3.20)mm Hg,较溶栓前的(7.56±1.22)mm、(31.78±3.26)mm、(29.44±2.20)mm、(40.20±5.01)mm、(48.98±3.80) mm Hg、(57.25±4.23)mm Hg均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1、2.78、2.35、2.75、2.98、3.55,P均<0.01或0.05);溶栓后患者RADD为(37.55±5.25)mm,与溶栓前的(38.25±4.25)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P=0.18).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前后右心功能评价有重要意义.溶栓治疗可改善急性肺栓塞患者右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增高反映凝血酶生成多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是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及判断溶栓疗效的有效指标.D-二聚体在动脉硬化尤其是多支病变增高明显[1].  相似文献   
9.
射频消融对凝血状态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对凝血物质的影响,以及术后恢复时间。方法:对连续60例接受RFCA术的患者,在RFCA术中穿刺血管之前,心内电生理检查之后,成功消融放电即刻,术后第2d和第7d,抽取静脉血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的凝血物质: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platelet α-granule membrane gulcoprotein,GMP-140),内皮素细胞损作的分子示志物(因管内假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s factor,VEF)水平。结果:与穿刺血管之前相比较,血浆中D-二聚体,GMP-140和VWF浓度在心内电生理检查之后,消融放电即刻和术后第2d均显著性升高(P<0.05或P<0.01),并于第7d降至穿刺血管之前的水平(P>0.05)。其中,D-二聚体和VWF的浓度在消融放电即刻达到高峰。分别是穿刺血管前浓度的6.0倍和2.2倍;而GMP-140的浓度在术后第2d增至峰值,为穿刺血管前浓度的2倍。结论:RFCA术可以引起血浆中凝血物质水平的显著增加,直接影响血凝状态,术中及术后监测D-二聚体,GMP-140和VWF浓度,有利于指导抗凝药物的应用和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隐源性缺血性脑卒中(Cryptogenic ischemic stroke,CS)与房间隔膨胀瘤(Atrial septal aneurysm,ASA)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5周岁CS患者137例(观察组)及同时期的体检健康人群137例(对照组),比较2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饮酒史、吸烟史、脑卒中家族史、左室射血分数、右房横径、右房上下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卵圆孔未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颈动脉夹层、阵发性房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偏头痛、动脉炎、ASA分布情况及ASA膨出度、基底直径,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CS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分析ASA膨出度、基底直径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合并ASA的CS患者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布特点。结果 2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卵圆孔未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颈动脉夹层、阵发性房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偏头痛、动脉炎、ASA分布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卵圆孔未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颈动脉夹层、阵发性房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偏头痛、动脉炎、ASA均是CS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 观察组ASA膨出度、基底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 ASA膨出度、基底直径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 合并ASA的CS患者年龄41~50岁占比最高,为44.44%,其次是31~40岁(25.93%)、51~55岁(18.52%)、20~30岁(11.11%); 男性占比55.56%,高于女性的44.44%;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中度(59.26%)、重度(33.33%)为主。结论 CS的发生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卵圆孔未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颈动脉夹层、阵发性房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偏头痛、动脉炎、ASA有关,且ASA膨出度、基底直径可影响CS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伴ASA高发于41~50岁男性人群,以中重度病情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