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后Pilon骨折患者9例,其中Ⅰ型4例,Ⅱ型3例,Ⅲ型2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本组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7.2(12~24)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7.1(3~12)个月。8例伤口一期愈合, 1例伤口延迟愈合,经换药处理后愈合良好。采用AOFAS的踝关节-后足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估,平均81.8(63~95)分。末次随访时2例患者出现了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活动轻度受限,长距离行走疼痛。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后Pilon骨折效果确切,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过性髌骨外侧脱位(TLPD)患者的 MRI 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6例 TLPD 患者的临床 MRI 资料,对有无骨或软骨损伤、关节内游离体、内侧髌股韧带损伤、关节积液、髌骨半脱位和外倾、解剖异常等进行判断分析,并结合临床资料、X 线片及关节镜图像分析,总结该类患者影像学特征。【结果】初次就诊时被误诊、漏诊有26例(46.4%)。MRI 显示56例(100%)患者均存在“对吻征”所致不同程度的骨软骨损伤,其中股骨外髁外侧前缘有10例(17.9%)软骨骨折,骨软骨骨折6例(10.8%);髌骨下极内侧缘有16例(28.6%)软骨骨折,10例(17.9%)骨软骨骨折。关节内游离体20例(35.7%);50例(89.3%)有不同程度的内侧髌股韧带损伤和关节积液;髌骨半脱位和外倾36例(64.3%);56例患者中存在股骨滑车发育不良者 16例(28.6%),高位髌骨者14例(25.0%),TT-TG>20 mm 者6例(10.7%)。【结论】TLPD 患者误诊、漏诊率较高,MRI 能准确地显示各解剖结构的损伤及程度,有助于明确诊断,应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大鼠骨髓腔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PPARγ)和核心结合因子&agr;1(core binding factor alpha 1,Cbf&agr;1)表达的变化与2型糖尿病骨折愈合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实验组(n=15)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糖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摘眼球取血,两组分别腹腔注射枸橼酸盐缓冲液和链脲佐菌素(STZ,35 mg/kg)。2周后再次摘眼球取血,并建立大鼠左胫骨牵引成骨模型,牵引14 d后处死动物,收集血液及左胫骨,无菌分离双侧股骨。X线摄片比较两组胫骨牵引间隙内骨痂的形成情况。组织学观察牵引骨痂内微骨柱(MCF)与初始基质前沿(PMF)及骨折两端髓腔内脂肪细胞的形成情况,并计算骨折两端髓腔内脂肪细胞与骨髓腔面积百分比。RT-PCR法检测两组动物股骨骨髓腔内PPARγ和Cbf&agr;1 mRNA的表达。结果:8周后实验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血清总胆固醇较正常组升高(P<0.05),空腹血糖鹊核厮轿廾飨圆钜?P>0.05)。10周后实验组大鼠空腹血糖甯视腿ソ隙哉兆槊飨陨?P<0.01),血清总胆固醇较正常组升高(P<0.05),血胰岛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与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组大鼠X线摄片显示骨折断端之间牵引骨痂形成明显减少,骨痂组织学检查表现为MCF排列紊乱,PMF浅染;骨折两端髓腔内脂肪细胞及脂肪细胞占骨髓腔面积百分比明显增加(P<0.01);RT-PCR法检测显示双侧股骨骨髓腔内PPARγ mRNA表达上调(P<0.05), 而Cbf&agr;1 mRNA的表达下调(P<0.05),而对照组则相反。2型糖尿病对早期骨折愈合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2型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障碍可能与2型糖尿病条件下骨髓腔内PPARγ mRNA表达增加而Cbf&agr;1 mRNA的表达受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HILOS板联合异体腓骨内支撑治疗内侧柱支撑缺失的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24例单侧内侧柱支撑缺失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PHILOS板内固定联合异体腓骨内支撑治疗。记录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肩关节疼痛程度,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51.6±4.3)min。术后复查X线及CT示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器及异体腓骨位置良好。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无异体腓骨排异反应。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7±2.4)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5周,平均(12.1±2.3)周。无肱骨头内翻塌陷及坏死,亦未出现内固定失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1.1±0.6)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75.1±5.0)分,其中优20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采用PHILOS板联合异体腓骨内支撑治疗内侧柱支撑缺失的肱...  相似文献   
5.
6.
关节镜辅助下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13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行关节镜辅助下内侧髌股韧带双束解剖重建、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术中移植物全部采用自体游离半腱肌肌腱,髌骨侧采用改良双骨道法,移植物经皮微创穿过髌骨双骨道,关节镜下动态调节张力后采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于股骨骨道。随访内容包括主观感受、髌骨外推恐惧试验、再脱位率、CT评价骨道位置及髌骨倾斜角,采用Lysholm和Kujala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有12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4~60(平均36)个月。患者对治疗均满意,无再脱位,髌骨外推恐惧试验均为阴性。2例患者膝过度活动后有酸痛不适,2例患者膝屈曲较健侧减少10°。CT显示重建韧带骨道位置良好,髌骨倾斜角术前为20.52°±1.48°,术后为13.52°±1.3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8,P<0.05)。Kujala主观评分术前为55.20±4.51,术后为93.80±3.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38,P<0.05),Lysholm评分术前为56.68±5.52,术后为93.08±4.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82,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行双束解剖重建内侧髌骨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能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大鼠骨髓腔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PPARγ)和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 binding factor alpha 1,Cbfα1)表达的变化与2型糖尿病骨折愈合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实验组(n=15)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糖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摘眼球取血,两组分别腹腔注射枸橼酸盐缓冲液和链脲佐菌素(STZ,35 mg/kg).2周后再次摘眼球取血,并建立大鼠左胫骨牵引成骨模型,牵引14 d后处死动物,收集血液及左胫骨,无菌分离双侧股骨.X线摄片比较两组胫骨牵引间隙内骨痂的形成情况.组织学观察牵引骨痂内微骨柱(MCF)与初始基质前沿(PMF)及骨折两端髓腔内脂肪细胞的形成情况,并计算骨折两端髓腔内脂肪细胞与骨髓腔面积百分比.RT-PCR法检测两组动物股骨骨髓腔内PPARγ和Cbfα1 mRNA的表达.结果:8周后实验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血清总胆固醇较正常组升高(P<0.05),空腹血糖、血胰岛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10周后实验组大鼠空腹血糖、血清甘油三酯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血清总胆固醇较正常组升高(P<0.05),血胰岛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与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组大鼠X线摄片显示骨折断端之间牵引骨痂形成明显减少,骨痂组织学检查表现为MCF排列紊乱,PMF浅染;骨折两端髓腔内脂肪细胞及脂肪细胞占骨髓腔面积百分比明显增加(P<0.01);RT-PCR法检测显示双侧股骨骨髓腔内PPARγ mRNA表达上调(P<0.05), 而Cbfα1 mRNA的表达下调(P<0.05),而对照组则相反.2型糖尿病对早期骨折愈合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2型糖尿病大鼠骨折愈合障碍可能与2型糖尿病条件下骨髓腔内PPARγ mRNA表达增加而Cbfα1 mRNA的表达受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jnage,VSD)在复杂创伤治疗中早期封闭创面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方法 对2008年4月以来临床收治的28例复杂创伤病例,无法急诊或亚急诊(1周内)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创面进行修复,早期采用VSD技术对创面进行覆盖,病情平稳或感染控制后,再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创面.结果 28例创面早期无感染23例,感染5例.负压引流一次后进行创面修复的23例,更换一次VSD后再行创面修复的4例,更换2次后修复的1例,植皮或皮瓣修复创面均一次存活,无慢性骨髓炎发生.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6d,时间最长1例47d.结论 在复杂创伤病例的治疗过程中,VSD在早期封闭创面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该技术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可取代以往常规换药反复清创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自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皮瓣移植的方法,对四肢各种类型的皮肤缺损396例进行了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作者自2005年7月至今急诊修饰性再造10例14指,完全成活,功能及外形满意。1典型病例患者,女,32岁,因冲床致右食指Ⅲ度缺损,急诊行同侧第二足趾部分游离移植再造修复右食指缺损,术后功能及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