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发性骨髓瘤误诊1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6):8884-8885
目的:进一步认识多发性骨髓瘤(MM)诊断、治疗。方法:对2000—01/2009—03南宁市第八医院13例MM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积极治疗原发病。结论:综合判断对比分析对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程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的钩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691例消化道出血住院病人。结果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的钩虫病患者15例,在消化道出血病例中占2.17%。结论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的钩虫病极易误诊及漏诊,应引起消化内科医生的重视,对症治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血液成分输血在产科DIC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救治方法,降低DIC的病死率。方法对21例DI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DIC并发者根据失血量及病情变化,输注红细胞悬液5~10u,新鲜冰冻血浆400~1600ml,冷沉淀4~10u,机采血小板1治疗量,经成分输血治疗后2~4h,出血明显减少,各项凝血指标显著改善,由于抢救及时,药物及血液成分使用得当,抢救成功19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9.52%。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设专人管理输血,保证及时正确有效输血是成功救治产科DIC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规则抗体筛选在输血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对一年来我院所需输血的患者作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的筛选。结果在597例需输血患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6例,阳性检出率1.005%。结论不规则抗体筛选应作为输血前的常规项目,对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推广科学合理用血,使输血治疗更为安全、及时、有效。方法分析我院临床输血中存在的问题,以其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结论加强医院输血各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输血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谭轩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8):1991-1993
目的科学合理输血,节约血源,提高输血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方法对用血科室5年来输血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并与二甲医院成分输血的国家标准及先进国家成分输血的情况对比。结果成分输血率均在97.0%以上,超过二甲医院成分输血的国家标准,与先进国家相当;新鲜冰冻血浆(FFP)使用率为33.8%~58.7%,高于先进国家。结论加强成分输血管理,降低新鲜冷冻血浆使用率,防止冷冻血浆滥用,实现真正的成分输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国家专利产品(专利号:200820104487.8)--一次性全尿定量采样器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门诊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甲、乙两组人群作为留尿检测对象,分别用尿杯(尿杯法)和全尿定量采样器(采样器法)采集尿样并进行检测和比较分析.结果 化学成分: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形成分:两组人群采样器法和尿杯法的检出率分别为100%、84.8%和95.4%、6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尿定量采样器取代尿杯应用于尿常规的样本采集,不但提高了检出率,而且让采样、送检等过程更加规范、统一,同时减少污染,从而有效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石症与肝吸虫感染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收治的218例胆石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8例胆石症患者行胆囊切除或胆总管切开取石放置"T"管引流胆汁,送检96例,送检率为44.04%,其中36例发现肝吸虫卵,阳性率为37.50%(36/96)。结论胆石症与肝吸虫感染率密切有关,对胆石症术后的胆汁沉淀物或引流液进行光学显微镜检查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输血前5种感染性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本院患者输血前病毒性感染指标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8359例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检测,同时用生化速率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用梅毒甲苯胺红颗粒凝集试验(TRUST)初筛,阳性者用ELISA法确证。结果梅毒抗体经TRUST法检测阳性率为1.96%(164例),再经ELISA法确证阳性率为1.69%(142例),HBsAg、抗-HCV、抗-HIV阳性率分别为12.2%(1020例)、1.15%(96例)、0.38%(32例),ALT〉40U者为7.5%(627例)。结论 5种感染性血清标志物检测对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及预防医源性疾病的传播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LE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本院或入院前5例首诊误诊为其他疾病的SLE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分别误诊为贫血、ITP、再障、肾炎、过敏性皮炎等,根据实验室诊断及临床症状最后全部诊断为SLE。结论:加强临床实验室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对于SLE诊断、鉴别诊断和判断活动性与复发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