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儿提供静脉通路[1].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能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但对减少致残率的作用并不显著,较多的早产儿在生长发育、神经发育方面明显滞后。发育支持护理(DSC)是一种通过改变NICU环境和照顾方式而预先保障早产儿及其家人的身心健康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转运系统(newborn emergency transport service,NETS)的建立是新生儿急救工作中重要一环,是将危重新生儿从基层医院转往三级医院的NICU做进一步监护、诊断和治疗的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转运过程,而是一个连续的监护治疗过程。成功转运能降低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我院于2003年12月-2005年12月转运危重新生儿82例,现将转运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探讨提高手卫生执行率的有效管理方法。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和观察表单,对NICU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知识和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采用综合管理方法进行干预,并对比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从72.3%提高至93.9%,手卫生执行率从56.5%提高至75.7%,手卫生合格率也从86.0%提升到96.0%。结论 NICU手卫生管理中应用形式多样的培训考核、改善设施树立榜样、提高意识建立信念、采取适当奖罚措施等综合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的手卫生执行率。  相似文献   
5.
总结1例新生儿先天性腹裂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术前保护患儿外露器官,注意保暖,完善术前检查,配合医生尽早手术治疗,术后护理重点为严密监测患儿病情、禁食,给予胃肠减压、肠外营养及并发症的护理等。患儿术后腹部切口愈合良好,于术后第23天出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心负压连接自制胃肠减压器在新生儿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36例行持续胃肠减压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采用中心负压连接自制胃肠减压器进行胃肠减压,对照组采用普通的一次性负压减压器进行胃肠减压。比较两组患儿行胃肠减压的持续时间及引流管堵塞、腹胀、胃出血、呕吐、连接处漏气或漏液等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持续胃肠减压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引流管堵塞、腹胀、胃出血、呕吐、连接处漏气或漏液等总发生率观察组为13.2%,对照组为69.1%,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心负压连接自制胃肠减压器可以保持有效的引流,缩短患儿持续胃肠减压的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而且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可减少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期暴露高胆红素对脑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11例新生儿期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住院患儿,25例新生儿期因普通高胆红素血症住院患儿和20名正常儿童为研究对象。于学龄前期,分别采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和《幼儿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进行智能和感觉统合评估。结果三组儿童的性别、接受智能测定和感觉统合评估时的年龄、家庭经济状况和主要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组总发育商的中位得分为91.50分,低于普通高胆红素血症组的97.00分和正常对照组的99.00分(均P0.05);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组感觉统合总失调率为81.82%,高于普通高胆红素血症组的32.00%和正常对照组的30.00%(均P0.017);普通高胆红素血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总发育商和感觉统合失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17)。结论新生儿期患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可影响患儿后期脑功能发育。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脐静脉插管(UVC)致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CRBS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病原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收住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施行PICC和(或)UVC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施行PICC的50例新生儿中有9例发生CRBSI,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率为6.2/1000血管内导管日(9/1455),施行UVC的111例新生儿中有7例发生CRBSI,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率为11.6/1000血管内导管日(7/601)。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包括出生体重(OR=0.107)、胎龄(OR=0.320)和性别(OR=5.526)(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OR=0.068,95%CI0.009~0.495)、性别(OR=9.665,95%CI1.976~47.263)是患儿发生CRBSI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P均<0.05)。在检出的病原体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占54.5%,主要是多重耐药菌,表现为耐甲氧西林和β内酰胺酶阳性。结论 新生儿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为出生体重、胎龄和男婴,致病菌大多为多重耐药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建立静脉输液通路的最佳方式。方法将极低出生体质量儿81例分为联合导管组(采用脐静脉置管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外周静脉组,比较两组患儿住院过程中静脉穿刺次数、建立静脉通路所使用的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操作期间血氧饱和度下降(低于80%)次数、体质量增长情况、输液外渗例数及血培养情况。结果联合导管组在静脉穿刺次数和建立静脉通路所使用的时间、建立静脉通路过程中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次数、输液外渗次数少于外周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导管组留置时间长,患儿住院期间体质量增长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脐静脉置管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进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输液管理,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刺激少,利于患儿的体质量增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