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1.
陈家麟  许忠道  闫平  项征  严伟  陈希  王俊 《安徽医学》2007,28(2):150-151
目的总结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经验。方法采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时间9~28个月,平均17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15例,良4例,可2例。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作为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影像解剖定位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3年7月以来,作者在总结以前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影像解剖定位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取得了满意结果。现将资料完整的4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髋动力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两种内固定术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8月~2011年4月,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83例,其中稳定性骨折38例、不稳定性骨折145例;随机分为两组,PFN组90例用PFN内固定术治疗,DHS组93例用DHS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相关数据.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5.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两种术式疗效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PFN组疗效优于DHS组(P<0.05).结论:DHST和PFN两种内固定术式分别有其各自的优点和适应证,都是治疗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好方法,PFN对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正> 我院自1992年9月至1994年12月,应用卫生部推广、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研制的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23例共24个肢体长骨干骨折,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23例,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17~61岁。开放性骨折14例,闭合性骨折9例,其中胫腓骨骨折17例,股骨干骨折6例,均为新鲜骨折。 (2)治疗效果:23例(24个肢体)长骨干骨折均达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22岁,工人。2岁时发现左肘后方一硬块,逐年增大,右前臂短缩,肌力不及健侧,无疼痛,否认有外伤史。查体:右前臂短缩1.5cm,右肘后外方可见一隆起,腕部稍增宽,前臂旋后及腕尺偏受限,肘关节屈伸正常。X线片示:桡骨头后脱位,桡骨头发育欠正常,尺骨呈弓状改变,桡骨远端关节面尺倾度加大,腕关节呈半脱位状,腕骨发育不良,排列呈“峰状”,月骨为峰顶诊断为先天性桡骨头脱位并马德隆氏畸形。行桡骨头颈切除术。术后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忠道  项征 《安徽医学》2011,32(6):804-805
目的研究老年性转子间骨折各类型的内固定治疗方法,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动力髁螺钉(DCS)、股骨近段交锁髓内钉(PFN)、Gamm a钉(GN)治疗适应证。方法收集自1999年9月至2010年4月手术治疗的转子间骨折病例208例,年龄75~93岁,按手术方法分为:DHS组;DCS组;Gamm a组;PFN组。按骨折类型分为31A1型,31A2型,31A3型。结果 201例患者骨折在内固定作用下愈合,发生7例骨折内固定失败。随访10~18个月,骨折愈合4.5~10个月,平均6.5个月。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大多发生于老年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的漏诊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我院2006~2009年共接诊23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12例首诊X线表现不明显,复查时行CT明确骨折.结果 12例股骨颈骨折首诊漏诊,门诊复查时发现骨折.结论 提醒临床医师警惕股骨颈骨折的隐蔽性.对可疑病例行CT检查明确诊断或一周复查X片,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8.
基于影像解剖定位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3年7月以来,作者在总结以前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影像解剖定位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取得了满意结果。现将资料完整的4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我们利用弹性双矩钉治疗胫骨骨折15例,效果较满意。现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共15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小者19岁,最大者42岁。均为外伤所致胫腓骨双骨折,其中开放性骨折3例。15例中有13例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未用石膏外固定。术后一周行膝踝关节功能锻炼,四周下地活动。三个月摄片均见有骨痂生长。半年后拔除双矩钉,恢复原工作。一例因选钉不当,只安放一枝弹性钉,术后给予石膏固定四周。一例系小腿辗压伤,术后胫前肌广泛坏死,剪除后,骨骼外露,后感染,换药三月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0.
脊柱胸腰段骨折后椎管受阻主要来自于硬脊膜前方,这一现象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被普遍认为是造成脊髓神经受压乃至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解除硬脊膜前方的压迫是手术减压的主要目的。我院自1992年以来对46例骨折患者选择性的采用前、后两种入路减压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