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联合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腰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50例腰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经皮椎体成形术26例(PVP 组),经皮微波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24例(PVP+MWA组)。观察两组患者疼痛、功能状态以及骨水泥外渗情况和术后肿瘤复发率。结果 随访6~36个月,PVP组VAS评分从术前的(7.58±1.06) 分降至术后1个月的(3.27±1.40) 分和术后6个月的(3.08±1.60) 分;PVP+MWA组从术前的(7.67±1.05) 分降至术后1个月的(3.04±1.20) 分和术后6个月的(2.96±1.46) 分,两组术后 1个月及6个月的VAS评分低于术前(均P<0.05),但重复测量方差显示,组间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23,P=0.801)。术后1个月,PVP组的KPS评分较术前提升(21.50±11.32) 分,PVP+MWA组较术前提升(19.92±13.19) 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7,P=0.650)。PVP+MWA 组的骨水泥外渗率(12.5% vs 38.5%,P=0.037)和肿瘤复发率(8.3% vs 30.8%,P=0.048)均低于PVP 组。结论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单独或联合微波消融治疗腰椎转移瘤均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两者联合在减少骨水泥外渗及局部肿瘤控制中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3D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3D脊柱内固定系统对腰椎滑脱症的固定及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1月~2005年7月,对4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男28例,女14例)运用椎板减压、椎管后外侧植骨融合、3D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随访13~32个月(平均25.3个月)。[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4.48分的42例患者,随访时14.5分(P<0.01),术后15个月内动态X线检查显示3D椎弓根螺钉固定患者植骨融合率100%,融合节段稳定,临床症状改善优良率92.8%。[结论]后路运用3D内固定系统行椎管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对腰椎滑脱症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优越性、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6月~2009年12月,笔者对15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进行了后路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C1~2骨折3例、C3~4骨折4例、C4~6骨折3例、C6~7骨折1例、多节段骨折4例。结果:经颈椎弓根共植入螺钉76枚,有65枚完全位于椎弓根内,11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其中4枚穿破上侧壁,3枚穿破外侧壁,准确率为85.1%。均无硬膜撕裂、椎动脉损伤与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内固定满意,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根据颈椎椎弓根影像学解剖结构和个性化制定置钉角度,术中仔细操作,可提高置钉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钛网及钢板/钉棒材料植入物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2002-01/2007-06于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骨腰骶科及骨颈胸科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钢板(颈椎)/钉棒(胸腰椎)内固定治疗的脊柱疾病患者102例.随访13~72个月,102例患者置入前与最终一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分级变化:A级进入B级4例:B级进入C级8例、进入D级7例;C级进入D级12例、进入E级15例;D级进入E级44例(H=25.33,P<0.05).症状完全缓解59例,部分改善31例,恢复率为88.2%.置入后X射线显示无内固定、钛网松动及钛网明显移位.置入后4、8、12个月的骨融合率和钛网沉降率分别为69%、95%、 97%及7.5%、10.2%、13.0%,无1例出现骨不连或假关节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微波治疗四肢和骨盆骨肿瘤已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由于脊柱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微波应用面临挑战.本研究探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开放性减压联合微波高温灭活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3-10-15-2015-02 15收治的2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开放减压联合微波高温消灭火治疗脊柱转移瘤.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龄42~72岁,平均年龄56岁,中位年龄62岁.Tomita预后评分3~6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术前、术后疼痛情况,Frankel分级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及观察患椎椎体后缘的高度变化.结果 2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或加重情况.术后3dVAS评分(3.8±1.4)和末次随访VAS评分(4.1±1.5)较术前(7.9±2.6)有明显改善(t=-6.659,P<0.001;t=-6.071,P<0.001),术后3d椎体后缘高度(15.6±3.2) mm与术前(10.5±2.5) 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23,P<0.001),与末次随访(14.6±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8,P=0.133);末次随访时Frankd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6例,D级9例,E级5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56,P=0.028.随访过程中无肿瘤复发,无椎体骨折塌陷,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和移位.结论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开放性椎管减压内固定联合微波高温灭活术可迅速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在有效维持脊柱稳定性的同时可充分解除脊髓压迫,控制局部复发,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脊柱转移瘤患者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等,近距离放射治疗,尤其是125I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显示出较大的优势.本研究通过总结近年来针对125I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作用机制、对人体及周围组织的影响、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为脊柱转移瘤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PubMed、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系统,以“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分子生物学和脊柱转移瘤”等为关键词,检索2000-01-2016-07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125I粒子治疗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2)125I粒子植入后对机体及周围组织的影响;(3)125I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预后.排除标准:(1)实验设计不合理;(2)非随机对照实验;(3)总样本数或总病例数<15例.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符合分析的文献39篇.结果 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可以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对机体重要脏器功能及脊髓神经的功能无显著性影响,并可有效缓解神经性疼痛.肿瘤靶区的辐射剂量高,125I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有较高的肿瘤局部控制率,疼痛缓解效果明显,可缓解脊髓压迫症状;125I粒子植入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还可进一步增加疼痛缓解率并恢复了脊柱稳定性,有叠加效应及优势互补作用;脊柱转移瘤溶骨性破坏累及小关节导致脊柱不稳以及出现较为严重的脊髓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可采用125I粒子植入联合手术治疗,这是一种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的治疗方法,可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局部肿瘤控制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结论 与传统放射治疗相比较,125I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具有较大的优势,为脊柱转移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但仍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提高脊柱转移瘤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原位微波灭活术联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干转移瘤合并病理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9例四肢骨干转移瘤并病理性骨折患者,采用原位微波灭活术联合骨水泥填充、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得分情况,并于术后3个月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估,计算3个月、6个月,1年、2年的生存率.结果 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0±15) min,术中出血量(250±80) ml.19例患者均获得16 (8~30)个月随访.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肢体功能Enneking评分优良率为94.7%(18/19).术后6个月局部复发1例,术后6个月、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84.2%、68.4%及42.1%.随访期内所有患者骨折内固定良好,无内固定失效或再次骨折发生.结论 原位微波灭活术联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干骨转移瘤并发病理性骨折,能够缓解患者疼痛,恢复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下保留股骨髁的定制型假体重建股骨远端恶性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6月~2021年9月我科对12例股骨远端恶性肿瘤术前通过CT、MRI确定病变范围,利用计算机辅助制作截骨导板及保留股骨髁的定制型假体,待假体定制完毕后行肿瘤瘤段切除、保留股骨髁的定制假体重建术。术后采用美国骨骼肌肉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MSTS)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180~270 min,平均200 min。术中出血量300~800 ml,平均450 ml。12例随访12~50个月,平均21.9月。2例术后12、16个月因肿瘤肺部转移死亡,1例术后3个月肿瘤肺转移带瘤生存,1例(8.3%)术后1年出现关节假体周围感染。10例影像学示假体及钢板位置良好,无松动及骨吸收征象,股骨近端3D打印项圈固定在位,4例有连续骨痂形成;末次随访患肢功能状态良好,膝关节屈曲105°~135°,平均115°,伸直无受限,MSTS评分22~28分,(24.3±1.8)分。结论 3D打印辅助保留股骨髁的定制型假体置换技术在不增加手术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化疗基础上,一期手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1年4月,我科收治的脊柱结核并脊髓损伤患者42例。根据脊髓损伤神经学国际标准(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评分进行ASIA残损分级,B级14例,C级19例,D级9例。在标准化疗基础上根据脊髓损伤发展情况,24例化疗后3~4周手术,18例化疗未达2周,但脊髓损伤症状进行性加重或脓肿较多而进行手术。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严格强化四联抗结核治疗,术后3个月改三联化疗9~15个月。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情况采用ASIA神经功能评价,对其神经功能恢复、病灶愈合及内固定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8~40个月,平均24个月。经X线、CT或MRI检查,病灶无残留,后凸角度矫正满意,随访无明显丢失;所有病例ASIA神经功能评价最终随访均得到明显好转,术前感觉评分(90.93±35.59),运动评分(51.04±11.86);末次随访感觉评分(185.58±30.41),运动评分(85.21±11.48),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病灶治愈,骨性愈合,无1例结核复发;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窦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结论脊柱结核伴神经压迫多缓慢产生,症状持续时间越长、瘫痪越重,预后越差,应在标准化疗基础上尽早手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