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食管胃吻合口狭窄属于较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多在手术后2~3周发生,也有迟至2~3个月后开始出现吞咽困难,多与吻合技术、吻合口感染、吻合口瘘及患者个人体质本身系瘢痕体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结肠代食管术后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本组共85例,残胃食管癌42例,胸上段食管癌23例,中段癌20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吻合口瘘8例,结肠段缺血坏死3例,喉返神经损伤2例。结论:结肠有丰富的血供及足够的长度.可移植至颈部与食管吻合.且效果满意。熟练的操作技术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穿透性心脏外伤是由一类强力、高速、锐利的异物穿透胸壁或它处进入心脏所致,少数因胸骨或肋骨骨折断端猛烈移位穿刺心脏引起.心脏穿透伤均有心包破损,有时心脏伤口有多处,这在刺入伤和枪弹伤中尤为多见.2003年5月至2009年3月我院共收治穿透性心脏外伤病人11例,现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儿童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对47例儿童上消化道异物采用成人内镜行内镜下异物取出术。结果:47例患儿中有45例成功取出,患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儿童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是一种安全、创伤小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食管癌手术后并发乳糜胸病例的临床分析,探讨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治疗方法。方法观察笔者所在医院从1998年8月至2008年2月食管癌术后并发乳糜胸16例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6例中保守治疗6例,5例治愈,死亡1例;手术治疗10例,9例治愈,死亡1例。结论食管癌术后并发乳糜胸可通过适当选择时机进行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相比较,外科治疗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同时多数食管癌术后乳糜胸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带蒂胃网膜在胃食管吻合术中预防吻合口瘘及狭窄的作用。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5年5月共对80例食管癌患者进行了“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术”,吻合口后壁双层缝合,吻合口前壁单层缝合,利用带蒂胃网膜覆盖胃食管吻合口前壁替代浆肌层缝合加固。结果该组病人术后3—6天拔胸腔闭式引流管,4~5天拔胃管,10天后开始从口进食,2周后拔十二指肠营养管,3周后出院,无一例出现吻合口瘘,术后近期随访无一例出现吻合口狭窄。结论带蒂胃网膜覆盖吻合口前壁,完全可以替代浆肌层缝合加固,起到预防吻合口瘘和狭窄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肺隔离症较先天性肺囊肿发病率低,也属于一种先天支气管肺发育畸形,实际上是指没有功能的胚胎性及囊肿性肺组织,从正常肺分离出来,一般不与大气管相通,它的血液供应来自胸主动脉或腹主动脉。根据病理变化分为叶内型和叶外型两种。叶内型较多见,它在正常肺叶内与正常肺叶有共同的脏层胸膜,以左下叶多见。一般出生后多无症状,约半数以上至青春期后方确定诊断。继发感染后可出现发热、咳嗽、咯痰,甚至咯血等症状。胸部X线显示含气薄壁囊肿,如与气管相通,可见一至数个空腔或气液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总结用带蒂大网膜包盖高位食管胃吻合口预防吻合口漏的经验.方法 40例中上段食管癌患者均行食管部分切除、胃食管吻合术,吻合口周围包盖带蒂大网膜.结果 没有发生术后吻合口漏,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用带蒂大网膜包盖高位食管胃吻合口,可以预防高位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局疗理疗在保守治疗急性阑尾炎中的疗效。方法将79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局部微波理疗,消炎散外敷,观察疗效并记录腹痛、体温及血常规缓解正常的时间。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4.6%,治疗组总有效率97.5%;腹痛、体温及血常规缓解正常时间对照组为:(3.0±2.0)d,(2.0±1.0)d,(6.0±1.5)d;治疗组为:(2.0±1.5)d,(1.5±0.5)d,(5.0±2.0)d,两组对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腹痛、体温及血常规缓解正常时间明显提前(P<0.05或P<0.01)。结论在进行全身治疗的同时,局部理疗可以增加保守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