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发性颅内出血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的影像表现及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自发性颅内出血并发NPE的5个病例,均行CT平扫及胸部X线片检查,分析其表现及临床特征.结果:5例自发性颅内出血并发NPE中,脑干出血2例,小脑出血1例,大脑半球出血1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4例血肿均有破入临近脑室和/或蛛网膜下腔.5例患者的胸部X线片均示不同程度的肺水肿改变.治愈2例,死亡3例.结论:自发性颅内出血并发NPE患者的头颅CT均可见程度不同的颅内出血改变,其肺部表现为轻重不等的肺水肿征象,排除原发心、肺疾患及输液过快等因素,均应提示NPE,以免贻误抢救时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窗技术对模拟肺部小结节大小测量的影响趋势。方法对10mm、20mm、30mm由鲜猪瘦肉制成的模拟肺结节进行螺旋扫描,层厚3mm,1.2mm重建。分别采用多个层级固定窗位后变换窗宽、固定窗宽后变换窗位两个系列,测量模拟肺结节中心层面横径,将每组测量结果中最接近结节真实大小的窗宽、窗位视为模拟肺结节的适宜窗口组合。结果每个适宜窗口组合对不同大小模拟结节测量结果的影响程度和趋势性基本一致。窗位对模拟结节大小测量的影响程度远大于窗宽的影响。不同层级窗位上,都对应一个比较适宜测量的窗宽,反之亦然。鉴于模拟结节平均CT值为70HU,则测量结节大小的最适宜窗口范围为窗位40~100HU、窗宽600~900HU。结论显示模拟肺结节真实大小的窗宽、窗位之间存在相互匹配和相对恒定的关系,窗宽700±200HU左右、窗位70±30HU为模拟肺结节测量的首选适宜窗口。  相似文献   
3.
数字X线机骨密度测定与QCT骨密度测定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比同一组对象数字X线机与QCT骨密度测定结果,对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和差异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对同一对象同时进行左前臂远端的数字X线机骨密度测量和第2、3、4腰椎的QCT平均骨密度测量,共计检查临床对象216人(男性102人,女性114人),用线性相关分析对两组数据与年龄的相关性以及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结果 男女性前臂远端骨密度和腰椎骨密度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且P值均小于0.05,有显著性负相关;男女性前臂远端骨密度与腰椎骨密度均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值小于0.01.结论 216例对照检查结果,前臂远端数字X线机骨密度测量数据与腰椎QCT骨密度测量数据基本一致,两者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两者之间呈明显正相关.说明数字X线机骨密度测量能够与QCT骨密度测量同样应用于临床反映人体骨密度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505篇心血管疾病影像诊断文稿,探讨我国心血管疾病影像的现状与前景的思考。方法:回顾重读1956年至今(中放)有关心血管疾病影像诊断论著505篇。结果:《中华放射学杂志》505篇中采用X线栏查505篇,心血管造影88篇,CT及电子束CT27篇,磁共振成像(MRI)30篇。影像诊断分类:先天性心血管疾患388篇,后天获得性心血管疾患105篇,放射介入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12篇。结论:X线(含血管造影)在心血管疾病影像的应用占主导地位,且被用来确定和评价(含电子束CT)及磁共振成像在心血管疾病影像诊断中的作用。综合影像诊断方法在我国已初见规模,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术后再出血形成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观察和统计39例脑外伤术后CT复查病例的图像,对比术前颅脑CT图像,总结术后再出血形成特点,分析血肿发生机制。结果外伤首次CT检查者出现脑挫裂伤伴出血灶时,开颅去颅瓣术后CT复查发现再出血灶较多,再出血部位多发生于受伤部位的对冲区域。结论CT复查是脑外伤术后发现再出血的最佳检查手段。开颅去颅瓣术后复查可以发现新出血灶,并且出血部位多位于外伤直接受力点的对冲部位,可以指导开颅去颅瓣手术时重点关注对冲部位小血管破裂止血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VP输尿管显影不良后进行低剂量MSCT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IVP输尿管显影不良后,立即或择期进行低剂量MSCT扫描。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如腰围、体重),制定了三组低剂量MSCT扫描参数,不同体质的患者用相应不同扫描参数进行低剂量MSCT扫描,体质瘦小者用低KV、低MA进行低剂量MSCT扫描。统计42例用低剂量MSCT扫描的患者资料,总结其低剂量扫描后减少X线辐射剂量;又统计低剂量MSCT扫描后对输尿管、肾脏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综合分析IVP与低剂量扫描MSCT图像,结果显示为结石是输尿管和/或肾脏结石的首发原因,占64.3%。CT可以发现IVP不能显示的小结石。输尿管显影不良的原因中,输尿管、肾脏先天性疾病所占比率为29.4%。低剂量MSCT扫描可以解决IVP输尿管显影不良的原因。另外低剂量MSCT扫描时,MAS总量一般在1200~3000 MAS,平均减少2100 MAS;CTDI值平均减少59.7%,相当于患者减少210次胸部DR片检查的辐射剂量。结论:IVP输尿管显影不良时,通过低剂量MSCT扫描,减少患者X线辐射剂量,解决了IVP输尿管显影不良的原因,为临床提供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X线透视下多轴位点片可避免隐匿性骨折漏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骨折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利用常规正、侧位X线片则能显示骨折影,诊断不难。对有明显外伤史,症状明显但X线摄片结果阴性的隐匿性骨折,常可发生漏诊和(或)误诊。我院2002年1月~2005年2月期间收治1 235例骨折患者,全部摄X线片,其中155例(12·6%)常规正侧位X线摄片阴性,因其症状明显,采用透视下多轴位点片,发现了骨折影,避免了误诊。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55例中,男139例,女16例;年龄1~75岁,平均28岁,其中20~30岁148例。均有外伤和(或)工伤史,病程0·5~3小时。主诉受伤部位疼痛155例,局部肿胀149例,活动受限152例。全部按常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离子型与非离子型对比剂在排泄性尿路造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排泄性尿路造影受检者所使用对比剂的不同,将569例受检者分为离子型组和非离子型组。离子型组使用76%复方泛影葡胺作对比剂,共224例;非离子型组使用碘海醇(300mgI/mL)作对比剂,共345例,观察两组病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肾脏显影强度及显影时间。【结果】非离子型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较离子型对比剂低,差异显著(χ^2=30.359,P〈0.01);且肾脏显影强度及显影时间优于离子型组(P〈0.05)。【结论】非离子型对比剂在排泄性尿路造影中使用能大大增加造影检壹的安全性和患者的舒适感,提高影像质量和检查效率。  相似文献   
9.
袁东升  孙培芳 《放射学实践》2006,21(12):1286-1286
病例资料 患,男,32岁。入院前4h从高处滑落,颈部撞及钢管,自诉颈部疼痛,并咳少量鲜血。体验,患神志清晰,呼吸,心跳正常。颈部正中甲状软骨处见直径约3cm的皮肤擦伤痕迹,少量出血,颈部软组织稍肿,有压痛及皮下捻发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VP输尿管显影不良后进行低剂量MSCT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IVP输尿管显影不良后,立即或择期进行低剂量MSCT扫描。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如腰围、体重),制定了三组低剂量MSCT扫描参数,不同体质的患者用相应不同扫描参数进行低剂量MSCT扫描,体质瘦小者用低KV、低MA进行低剂量MSCT扫描。统计42例用低剂量MSCT扫描的患者资料,总结其低剂量扫描后减少X线辐射剂量;又统计低剂量MSCT扫描后对输尿管、肾脏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综合分析IVP与低剂量扫描MSCT图像,结果显示为结石是输尿管和/或肾脏结石的首发原因,占64.3%。CT可以发现IVP不能显示的小结石。输尿管显影不良的原因中,输尿管、肾脏先天性疾病所占比率为29.4%。低剂量MSCT扫描可以解决IVP输尿管显影不良的原因。另外低剂量MSCT扫描时,MAS总量一般在1200~3000 MAS,平均减少2100 MAS;CTDI值平均减少59.7%,相当于患者减少210次胸部DR片检查的辐射剂量。结论:IVP输尿管显影不良时,通过低剂量MSCT扫描,减少患者X线辐射剂量,解决了IVP输尿管显影不良的原因,为临床提供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