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核因子κB活性在心肺脑复苏后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心搏骤停患者经心肺脑复苏(CPCR)后核因子κB(NFκB)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法(EMSA)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NFκB活性,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水平。结果NFκB活性、TNFα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在复苏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组和死亡组分别明显高于非PRMODS组和存活组(P<0.05);NFκB活性、TNFα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心搏骤停和CPCR过程可以使NFκB激活、TNFα表达增加,这对PRMODS的发生、病情轻重具有重要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CA)后心肺复苏(CPR)的基本生命支持(BLS)阶段组织微循环变化特点及抗凝溶栓药物对其影响。方法24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在交流电诱发CA后,对照组只进行BLS,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尿激酶和肝素进行干预。分别于诱发CA前(0min)和CA后每隔3min测定兔耳的微循环血流量,在复苏30min时取心肌和肾脏组织进行形态学检查。结果对照组兔耳微循环血流量在CA发生后急剧下降(P〈0.05),在BLS阶段随时间的延长不断下降(P〈0.05)。实验组兔耳微循环血流量在CA发生后也急剧下降(P〈0.05),在BLS复苏9min后下降速度趋缓。两组相比微循环血流量变化明显不同(P〈0.05),两条变化曲线约在9min时相交,其后实验组的变化曲线趋于平坦,而对照组仍继续下降。对照组心肌和。肾脏组织的微循环内可观察到红细胞聚集,而实验组无此现象。结论CA后在CPR的BLS阶段微循环血流量下降,有血细胞聚集现象,给予溶栓、抗凝药物的干预可以改善BLS阶段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防止微循环内微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1995年5月至1998年12月我院急诊科应用纳洛酮与东莨菪碱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性呼吸衰竭66例,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6例中男21例,女45例。年龄16~65岁,平均31岁。中毒途径:经口服中毒64例,皮肤接触中毒1例,中毒途径不详1例。中毒农药种类:敌敌畏23例,甲拌磷20例,甲胺磷8例,对硫磷7例,乐果5例,稻瘟净1例,名称不详2例。所有病例均在胆碱能危象基础上出现呼吸衰竭,诊断符合文献标准[1]。呼吸衰竭发生时间:入院时已发生的17例,~1小时发生38例,~6小时发生8例,~24小时发生3例。1.2 治疗方法 纳洛酮…  相似文献   
4.
5.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