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肠癌发病的分子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20世纪50年代,研究者们就提出肿瘤的发生可能是一个多步骤多环节的过程。但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分子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发现了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才使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肿瘤的发病机制成为可能。在实体瘤中,大肠癌的发病机理最先得到了阐明,为理解其它肿瘤的发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模型。1 大肠癌发病机制的研究历史 1978年Morson提出了大肠癌的发生遵循“腺瘤一腺癌”的组织发生顺序,1990年Fearon和Vogelstein在总结了大肠  相似文献   
2.
微卫星不稳定散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DNA倍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的散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微卫星不稳定表型和DNA倍体类型的关系。方法:对71例散发性大肠癌行BAT25和BAT26两个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检测和流式细胞术倍体分析,探讨微卫星不稳定状态和临床病理特征及DNA倍体类型的关系。结果:微卫星不稳定的阳性率为9.86%(7/71),微卫星不稳定表型和发病部位、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和分期无关。微卫星不稳定的散发性大肠癌中右半结肠癌和低分化腺癌的比例高于微卫星稳定者。68例患者检出二倍体和异倍体分别为18和50例,微卫星不稳定表型者5例为二倍体,因此和DNA倍体类型显著相关(P=0.012)。结论:微卫星不稳定的散发性大肠癌好发于右半结肠,具有低分化腺癌的倾向,多为二倍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缺陷的散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错配修复缺陷检测手段的应用。方法对71例散发性大肠癌行hMLH1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检测以及hMLH1和hMSH2的免疫组化检测,分析错配修复缺陷的散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三种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微卫星不稳定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9%,9.9%和71.0%,三者密切相关。hMLH1启动子甲基化和微卫星不稳定的散发性大肠癌均具有结肠癌多发和低分化腺癌相对多见的特征。错配修复蛋白表达阴性的散发性大肠癌仅具有低分化腺癌相对多见的特征。结论错配修复缺陷的散发性大肠癌具有结肠癌和低分化腺癌多发的倾向,hMLH1启动子甲基化和微卫星不稳定以及错配修复蛋白的失表达三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ME)的应用显著改善了中高位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但是对影响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对行根治性TME手术的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组化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影响局部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分析179例行TME手术的Ⅱ、Ⅲ期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免疫组化检测CD44v6表达水平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90个月,中位随访57个月。5年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6.75%和65.77%。CD44v6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是与总的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均相关的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CD44v6表达水平是影响Ⅲ期直肠癌患者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D44v6是预测Ⅲ期直肠癌TME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手术前血清CEA、CA19-9和CA50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其在不同肿瘤临床分期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4年9月于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结直肠肿瘤病例1340例,术前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CEA、CA19-9和CA50水平,术后综合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探查结果和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测进行临床分期,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1340例患者中,有59例为外院手术后复发或者转移的患者,另外的1281例患者均为初治病例。其中结直肠癌患者1327例。CEA、CA19-9和CA50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5.9%、22.3%和22.8%,同手术性质(根治性/姑息性)和脉管侵犯等临床病理指标相关。CEA、CA19-9和CA50在不同肿瘤分期中表达差异显著,主要在D期患者和复发转移患者中出现高阳性率。CEA在粘液腺癌和腺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显著。三个指标的表达和患者性别无关。结论CEA、CA19-9及CA50和肿瘤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其阳性表达提示合并淋巴结或者脏器转移可能,是预后不良指标。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据报道,PRL-3基因表达在结直肠癌中具有显著的转移相关性。本研究探讨PRL-3基因在结直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强度及其与主要临床病理学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在结直肠癌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提取1998--2000年接受手术治疗并且具有完整随访信息的结直肠癌患者19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RL-3表达情况,同时收集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预后研究。结果:在196例标本中,PRL-3高表达阳性率为49.5%(97/196),与肿瘤的组织分化程度、脉管侵犯、Dukes分期、手术性质以及术后转移的发生相关;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提示PRL-3表达是结直肠癌患者的重要预后因素。结论:PRL-3的表达是结直肠癌患者的一个新的预后指标,此基因的高水平表达提示术后脏器转移发生的可能性升高,并且和术后生存时间的缩短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腹膜是结直肠癌的常见转移部位, 腹膜转移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晚期阶段。"种子-土壤"学说和"寡转移"学说是腹膜转移发生发展机制的主要假设。近年来,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相关的机制研究逐渐深入, 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腹膜转移灶的形成依赖于多种分子的协同作用, 以完成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灶至定植于腹膜并形成转移灶的全过程, 而肿瘤微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治疗方面, 肿瘤细胞减灭术及腹腔热灌注化疗在临床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而随着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 除全身化疗外,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腹膜转移的治疗中, 有助于改善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小儿麻痹症患者直肠癌手术的改良截石位护理要点。患者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肢体功能障碍,不能按照常规直肠癌手术标准截石位放置。手术前采取手术前随访,手术中采用改良的截石位放置,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后回访未发生截石位的并发症和肢体功能障碍加重,手术后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pG岛甲基子表型阳性的散发性大肠癌的基因表达特征。方法对71例散发性大肠癌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行p14ARF、人类mut-s同系物1(hMLH1)、p16INK4a、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和肿瘤甲基化位点1(MINT1)共5个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检测,确定CpG岛甲基子表型;进行K-ras、APC、P53、Bax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Ⅱ受体(TGFβRⅡ)共5个基因的免疫组化检测。分析散发性大肠癌CpG岛甲基子表型和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71例散发性大肠癌中,CpG岛甲基子表型阳性率为21.1%(15/71);K-ras、APC、P53、Bax和TGFβRⅡ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7%(31/71)、42.3%(30/71)、47.9%(34/71)、71.4%(50/70)和59.2%(42/71)。CpG岛甲基子表型和APC、P53、Bax、TGFβRⅡ蛋白表达均无显著相关性,但与K-ras蛋白表达显著相关,CpG岛甲基子表型阳性者K-ras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CpG岛甲基子表型阴性者(66.7%比37.5%, P=0.043)。结论CpG岛甲基子表型阳性的散发性大肠癌中K-ras蛋白呈高表达,提示多基因同时甲基化与K-ras蛋白的激活表达密切相关,两者的关系表明表遗传学机制可以间接引起遗传学改变。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患者合并肝转移是一个重要的预后不良因子,其诊断方法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仍有部分患者在术中探查时始被发现.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CA)19-9和CA50是结直肠癌患者常用检查指标,本研究通过分析以上各指标在结直肠癌合并肝转移患者术前的差异,为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