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椎终板炎(Modic改变)对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术后疗效及残留神经根性症状的影响。方法 将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节段是否有Modic改变分为Modic改变组(27例)和单纯椎间盘突出组(39例),均采用PELD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JOA评分、残留神经根性症状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JOA评分:两组术后1 d、7 d、1个月、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 d、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1个月,疼痛VAS评分单纯椎间盘突出组均低于Modic改变组(P<0.05),JOA评分单纯椎间盘突出组均高于Modic改变组(P<0.05)。术后残留神经根性症状发生率Modic改变组高于单纯椎间盘突出组(P<0.05)。结论 采用PELD治疗有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短期内恢复情况较差,Modic改变是术后残留神经根性症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椎体间纤维性融合后脊柱节段的稳定性,探讨椎体间纤维性融合在治疗脊柱节段失稳中的可行性。方法:将18只6月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均摘除L4/5椎间盘髓核,A组在椎间植入环状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oly L-lactic-co-glycolic-acid,PLGA)可吸收支架;B组单纯髓核摘除。于术前、术后4周、12周行X线检查,运用Image J软件测量椎间盘高度指数(DHI)并计算其百分数(%DHI),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3只动物,行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1只动物死亡,17只实验动物术后存活至预期时间,未补充实验动物。12周时,侧位X线片示两组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有下降,两组椎间高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屈伸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A组手术节段椎体无明显移位及反向成角,B组1只兔子出现前屈位腰椎后凸曲度增加,手术节段椎间隙变窄并邻近软骨终板钙化。细胞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时A组见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生成,有少量类软骨细胞出现,未观察到PLGA支架结构;B组见较多纤维细胞生成。术后8周时,A组出现软骨细胞,纤维组织排列不规则,并见少量的胶原纤维及成纤维细胞;B组纤维组织进一步增生,形成瘢痕样组织。术后12周时,A组大量的胶原纤维、软骨组织交互长入,排列杂乱无序,此时的胶原纤维较8周时增多;B组仍为纤维细胞和瘢痕组织,且Ⅰ型胶原表达高于Ⅱ型胶原。结论:椎体间植入PLGA并利用其与椎体骨髓血的诱导成骨作用短期内可以形成椎间纤维融合;短期内观察椎间纤维融合能够维持一定的脊柱节段稳定性并保留部分生理活动功能,但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上颈椎不稳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探索其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首先建立上颈椎正常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上的颈椎不稳病例,通过有限元软件的应用,建立上颈椎不稳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在屈、伸、侧屈、旋转等工况下,测量并比较上颈椎脱位模型与正常上颈椎模型的活动度(ROM)差异。结果所建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外观清晰逼真,几何相似性良好。上颈椎不稳模型各个工况下的活动度与正常上颈椎模型相比明显增大,与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结论有限元三维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便捷而精确的方法。上颈椎不稳的非线性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临床病例,从而指导制定临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 牛松质骨具有天然的多孔结构,微孔规则,相互贯通,是骨组织工程载体的选择之一。本研究观察了体外状态下表面不加修饰的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的生物相容性,为骨组织工程研究寻找新的载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牛四肢骨干骺端松质骨锯成0.6~0.8cm^3的松质骨块,经过反复水洗(40~50℃)、脱脂、超声振荡、离心、脱蛋白过程,清除牛松质骨内的细胞成份、油脂、骨髓组织及残留血液。选择孔隙直径约为300~700μm,孔隙均匀的骨块,风干后再经砂轮仔细打磨精修,制成约0.5cm^3的去抗原牛松质骨骨块。用兔骨髓基质细胞与载体复合,体外培养7、14d行扫描电镜观察了解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 1.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表面干涩不平,洞沟遍布;2.培养第一周的载体壁上,细胞较少,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散在于孔壁上,细胞分布不均,无突起伸展贴壁,并可见有细胞死亡后崩解的碎片散在于细胞之间。培养第二周载体孔壁上细胞数量更少,提示有细胞死亡并脱落。结论 体外状态下表面不加修饰的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不适于MSC贴壁生长。  相似文献   
5.
背景:纳米人工骨是一种新型的骨移植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等优势,但其治疗骨肿瘤及骨病的临床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纳米人工骨混合自体骨治疗骨肿瘤及骨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43例骨肿瘤及骨病患者病灶进行彻底刮除,选用大小不一的纳米人工骨条或颗粒混合人工骨充填,并用尽量将腔隙填满压实。病理性骨折的4例患者行内固定,其余患者未行内固定,依病情选择适当的支具。观察植骨后患者全身状态及植骨局部情况,术后不同时间X射线片观察植骨局部情况。 结果与结论:43例患者均获随访,最短为6个月,最长为24个月。1例患者切口延迟愈合。余患者全身状态及切口愈合均良好。术后1~3个月纳米人工骨混合人工骨植入区与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但局部仍可见密度高影。约12个月植入骨区与周围骨组织密度相似。结果证实应用纳米人工骨混合人工骨治疗骨肿瘤及骨病效果满意,且并发症较少,其为一种比较理想的移植骨替代物,且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关键词:纳米人工骨;自体骨;骨肿瘤;骨病;骨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5.027  相似文献   
6.
急性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十几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呼吸系统并发症目前已在脊髓损伤患者死亡原因中占据首位。气管切开是预防、治疗高位截瘫呼吸系统并发症,挽救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如何掌握好气管切开时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目的是探讨如何更好  相似文献   
7.
纳米人工骨混合自体骨治疗骨肿瘤及骨病4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纳米人工骨是一种新型的骨移植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等优势,但其治疗骨肿瘤及骨病的临床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纳米人工骨混合自体骨治疗骨肿瘤及骨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骨肿瘤及骨病患者病灶进行彻底刮除,选用大小不一的纳米人工骨条或颗粒混合人工骨充填,并用尽量将腔隙填满压实.病理性骨折的4例患者行内固定,其余患者未行内固定,依病情选择适当的支具.观察植骨后患者全身状态及植骨局部情况,术后不同时间X射线片观察植骨局部情况.结果与结论:43例患者均获随访,最短为6个月,最长为24个月.1例患者切口延迟愈合.余患者全身状态及切口愈合均良好.术后1~3个月纳米人工骨混合人工骨植入区与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但局部仍可见密度高影.约12个月植入骨区与周围骨组织密度相似.结果证实应用纳米人工骨混合人工骨治疗骨肿瘤及骨病效果满意,且并发症较少,其为一种比较理想的移植骨替代物,且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董明岩  牛伟民  于德水  李振  李大力 《重庆医学》2012,41(28):2949-2950,2953
目的研究椎间纤维融合后脊柱节段的稳定性,探讨一种治疗脊柱不稳的新方法。方法手术剥离纤维环并去除髓核后,刮除软骨终板,在椎间植入环状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可吸收支架,以期椎间纤维组织及血管长入,达到椎间微动融合,模拟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功能。将12只6~8月龄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均摘除L4-5椎间盘髓核,A组在椎间植入PLGA可吸收支架;B组单纯髓核摘除。于术前、术后12周行X线检查,运用Image J软件测量椎间盘高度指数(DHI)计算%DHI,分别于术后8、12周处死动物,行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11只实验动物术后存活至预期时间。12周后,侧位X线片示两组实验动物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有下降,两组椎间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实验动物屈伸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力位相显示两组实验动物手术节段椎体无明显移位及反向成角。术后8周组织学观察:B组椎间盘内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样组织;A组有大量类软骨细胞增生伴丰富的新生血管长入,未见到支架材料结构。结论利用椎体骨髓血及其诱导成骨作用可以形成椎间纤维融合;椎间纤维融合能够维持一定的脊柱节段稳定性并保留部分生理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本院自1991~1998年以来收治来自本院和外院转诊的此类患者76例,占同期骨折患者的7%,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原因很复杂,本文就其手术因素加以分析。1资料 本组均为经手术治疗后的患者,手术后超出正常愈合时间2个月以上仍未达到临床愈合标准的病例视为统计范畴。76例中,男42例,女34例,平均年龄41.2岁。其年龄分布情况:15~25岁3例,26~35岁15例,36~45岁26例,46~55岁19例,56~65岁10例,66~75岁2例,76岁1例。骨折部位…  相似文献   
10.
无骨折脱位的颈髓损伤与颈椎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骨折脱位的颈髓损伤临床上并不少见。我院自1989年 3月~ 2 0 0 1年 10月共收治了 5 6例。其损伤机制 ,众说纷纭。为此 ,对 5 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 6例患者年龄 2 5~ 73岁 ,平均 5 3 6岁 ,其中男 4 2例、女 2 4例。损伤程度 :完全性截瘫 2 3例 ,不完全性截瘫 31例 ,脊髓休克 2例。合并有椎管狭窄的类型和例数 :无退行性变的骨性先天性狭窄 8例 ,年龄 2 5~ 38岁 ,平均 32 3岁 ;后纵韧带骨化 2 5例 ,年龄 37~ 73岁 ,平均 5 4 6岁 ,颈椎间盘突出或黄韧带增生肥厚 31例 ,年龄 38~ 6 9岁 ,平均 5 6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