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用电击、缺氧、麻醉等处理方法 建立小鼠逆行性遗忘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优劣.方法 将72只昆明小鼠分为对照组及电休克、缺氧、丙泊酚、电休克+缺氧、电休克+丙泊酚5个处理组.先给予各组相同的避暗训练以建立避暗行为,随后分别给予各处理组120~180 V电击、密闭容器内缺氧、腹腔注射0.3 mL丙泊酚、120~180 V电击+密闭容器内缺氧、120~180 V电击+腹腔注射0.3 mL丙泊酚相应处理.次日开始用暗箱观察各组小鼠的步入潜伏期,以分析避暗行为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小鼠在避暗训练后24 h(第4天)的步入潜伏期为(111.7±17.2)S,缺氧组、电休克+缺氧组、电休克+丙泊汾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休克组、缺氧组、电休克+缺氧组、电休克+丙泊酚组4组均有部分小鼠步入潜伏期明显缩短至30 s以内,其发生率分别为43.8%、45.4%、66.7%、60%,而丙泊酚组步入潜伏期无明显变化.第5天、第8天观察显示,步入潜伏期缩短的小鼠中个别出现恢复.结论 电休克、缺氧、电休克+缺氧、电休克+丙泊酚处理后的小鼠中部分可出现逆行性遗忘表现,以电休克+缺氧组建模的成功率最高:已出现逆行性遗忘的小鼠中部分可在后期恢复;单纯丙泊酚不能引起逆行性遗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延迟性和痕迹性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豚鼠眨眼反应特征参数的变化。方法采用500 ms正弦波纯音和100 ms束状氧气流的配对刺激,训练豚鼠建立延迟性和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在此过程中,使用张力换能器记录豚鼠左侧眼轮匝肌活动,并使用我室编制的Matlab软件分析眨眼行为数据。结果2组豚鼠均分别能建立延迟性和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但是,相对于痕迹性条件反射训练组,延迟性条件反射训练组豚鼠表现出了更快的条件眨眼反应习得率和更高的条件眨眼反应峰幅度(P<0.01)。2组豚鼠条件眨眼反应峰潜伏期以及非条件眨眼反应的峰幅度和峰潜伏期在10 d条件反射训练过程中变化均不显著(P>0.05)。结论在2类条件反射训练过程中,豚鼠眨眼反应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与其他常用啮齿类动物模型相类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眼轮匝肌活动记录方法 对豚鼠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建立的影响.方法 采用350 ms正弦波纯音和100 ms束状氧气流的配对刺激,训练豚鼠建立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在此过程中,分别使用张力换能器和金属微电极记录眼轮匝肌活动,并使用我室编制的Matlab软件分析眨眼行为数据.结果 2种记录方法 条件下,豚鼠均能建立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但应变片组动物条件眨眼反应的习得速率相对于肌电图组更快(P<0.05).此外,条件反射训练第10天,应变片组动物条件反应峰潜伏期显著迟于肌电图组(P<0.05).结论 相对于肌电图记录法,应变片记录法是一种更适合于豚鼠联想型学习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的记录方法 .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860 MHz微波电磁辐射对痕迹性和延迟性眨眼条件反射双任务豚鼠模型的影响。 方法采用抽签法将24只已建立双任务模型的豚鼠随机分为辐射1 h组、辐射20 min组、假辐射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辐射1 h组和辐射20 min组豚鼠头部接受频率为860 MHz、功率密度为1.0 mW/cm2的电磁辐射,每日1次,每次分别辐射1 h和20 min,连续3 d,假辐射组和正常对照组豚鼠不进行辐射,辐射结束后各组均进行眨眼条件反射训练。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豚鼠相比,辐射1h组豚鼠的痕迹性和延迟性眨眼条件反射的习得率、峰幅度有明显下降(P<0.05),潜伏期无明显变化(P>0.05),辐射20 min组、假辐射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行为学参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860 MHz、1.0 mW/cm2、持续1 h的微波电磁辐射可以使豚鼠眨眼条件反射两种任务的习得率和峰幅度均有显著下降,对豚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用电击、缺氧、麻醉等处理方法 建立小鼠逆行性遗忘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优劣.方法 将72只昆明小鼠分为对照组及电休克、缺氧、丙泊酚、电休克+缺氧、电休克+丙泊酚5个处理组.先给予各组相同的避暗训练以建立避暗行为,随后分别给予各处理组120~180 V电击、密闭容器内缺氧、腹腔注射0.3 mL丙泊酚、120~180 V电击+密闭容器内缺氧、120~180 V电击+腹腔注射0.3 mL丙泊酚相应处理.次日开始用暗箱观察各组小鼠的步入潜伏期,以分析避暗行为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小鼠在避暗训练后24 h(第4天)的步入潜伏期为(111.7±17.2)S,缺氧组、电休克+缺氧组、电休克+丙泊汾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休克组、缺氧组、电休克+缺氧组、电休克+丙泊酚组4组均有部分小鼠步入潜伏期明显缩短至30 s以内,其发生率分别为43.8%、45.4%、66.7%、60%,而丙泊酚组步入潜伏期无明显变化.第5天、第8天观察显示,步入潜伏期缩短的小鼠中个别出现恢复.结论 电休克、缺氧、电休克+缺氧、电休克+丙泊酚处理后的小鼠中部分可出现逆行性遗忘表现,以电休克+缺氧组建模的成功率最高:已出现逆行性遗忘的小鼠中部分可在后期恢复;单纯丙泊酚不能引起逆行性遗忘.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一种从清醒豚鼠眨眼反射记录中有效地提取并分析其惊吓性眨眼反射(Eyeblink startle reaponse,EBSR)、条件性眨眼反射以及非条件眨眼反射(Eyeblink unconditionel response,EBUR)波形的方法.方法:采用正弦波纯音和束状医用氧气流分别作为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先后作用于豚鼠,训练豚鼠建立眨眼条件反射(Eyeblink conditioned reaponae,EBCR),在此过程中利用高分辨率、低扭矩的肌肉张力换能器测量眨眼活动,并通过基线计算与文件取舍等步骤分析这些测量数据.结果: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对眨眼反射记录进行有效提取和分析,并与其它方法的相关报道一致.结论:该眨眼反射测量方法操作和分析过程简单,结果准确,可用于研究小型啮齿类动物EBCR训练中眨眼活动的拓扑学参数变化.  相似文献   
7.
两侧腋动脉分支变异1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腋动脉是位于腋窝的动脉干,在行径第一肋骨外缘与胸小肌上缘之间发出胸肩峰动脉,胸小肌后面发出胸外侧动脉,胸小肌下缘与大圆肌下缘之间发出肩胛下动脉和旋肱后动脉。作者在解剖一老年女尸(身高148cm)时,发现双侧腋动脉的多个分支共干,并高位起于腋动脉,这种变异未见文献报道。现将观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分析内侧前额叶(mPFC)不同亚区在惊吓反射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24只健康雄性英国种白化豚鼠随机分成4组:前扣带回损伤(n=6)及假损伤(n=6)(实验1);缘前皮质损伤/缘前皮质+前扣带回联合损伤(n=6)及假损伤(n=6)(实验2).分别注射利多卡因或生理盐水.采用条件刺激(CS,声音)与非条件刺激(US,气流冲击角膜)配对训练,观察各组听觉惊吓反射(acoustic startle reflex,ASR)变化.结果 实验l表明前扣带回损伤后SR率无显著变化(时间效应F=15.421,P=0.098;组间效应F=14.753,P=0.084).实验2表明单独缘前皮质注射利多卡因后SR率无显著变化(时间效应F=14.975,P=0.178;组间效应F=18.643,P=0.089);但缘前皮质和前扣带回同时注射利多卡因后,SR发生率则有显著下降,并且没有随着训练而恢复(组间效应F=67.743,P=0.009).结论 mPFC中缘前皮质和前扣带回联合损伤导致ASR发生率显著下降,且没有随着训练而恢复,表明mPFC参与了对听觉惊吓反射的调控,但其调控机制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眼肌电记录法分别记录豚鼠以声音和光信号作为条件刺激(CS)的眨眼条件反射(CR),分析并比较其习得规律.方法 采用金属电极埋植技术及简易"随动"气流给气刺激装置,分别以声音和光信号作为条件刺激(CS),以气流作为非条件刺激(US),以眼肌电信号判断其眨眼行为,在清醒无制动的豚鼠上进行经典眨眼条件反射的训练.结果 在豚鼠内眦采集并记录到眨眼肌电信号显示,声音条件刺激组在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0天的CR习得率分别为(5.0±1.09)%、(31.0±2.09)%、(61.33±1.63)%、(82.33±1.63)%,而光条件刺激组在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0天的CR习得率分别为(5.5±4.59)%、(4.33±3.14)%、(10.83±13.42)%、(3.83±1.33)%,2组CR习得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以声音作为条件刺激时豚鼠能够成功建立的眨眼条件反射,而以光作为条件刺激时眨眼条件反射的建立却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双任务眨眼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豚鼠听觉惊吓反射(acoustic startle reflex,ASR)特征参数,及其对眨眼条件反射(classical eyeblink conditioning,EBC)的影响。方法 18只健康雄性英国种白化豚鼠分成3组(n=6):单任务-延迟性眨眼条件反射组、单任务-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组、双任务组。实验采用不同音频的正弦波纯音(3 kHz和1 kHz)作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100 ms束状氧气流作为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S)对动物进行配对训练,观察实验各组ASR的特征参数。结果双任务组中,豚鼠对3 kHz-CS表现出的ASR率与对1 kHz-CS表现出的ASR率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F=198.685,P<0.01),前者显著高于后者,相应的,豚鼠对3 kHz-CS训练的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表现出更高的习得率。单任务组中的延迟性眨眼条件反射组和痕迹性眨眼条件反射组的ASR率组间差异无显著性(F=2.544,P>0.05),其眨眼条件反射学习规律与其他研究类似。结论在双任务眨眼条件反射训练过程中,高音频CS会抑制低音频CS的ASR反应,进而影响低音频CS对应的条件反射的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