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捻转补泻”手法是针刺补泻手法中常用手法,但其具体的实施存在很多争议。笔者根据《内经》《难经》的论述结合“迎随补泻”来探讨“捻转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TNF-α、IL-6、IL-8和IL-18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107例ACI患者和110名对照者血清TNF-α、IL-6、IL-8和IL-18水平。结果:ACI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8和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0.05);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ACI患者血清TNF-α、IL-6、IL-8和IL-18逐渐升高(P<0.05);且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结论:ACI患者血清TNF-α、IL-6、IL-8和IL-18水平升高,且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有助于判断ACI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3.
胡纪可  胡卡明  蒋狄 《河南中医》2011,31(6):608-611
目的:以健康家兔为实验对象,针刺不同穴位观察对排尿期膀胱压力峰值的影响,筛选调节膀胱压力作用较为明显的穴位。方法:在实验开始前把家兔的膀胱压力校为零,通过输液器向导尿管内滴入0.9%的生理盐水,并在输液过程中记录排尿瞬间膀胱压力的最高值。然后给予电针,在施以电针时仍通过输液器向导尿管内滴入0.9%的生理盐水,记录排尿瞬间膀胱压力的最高值。每只家兔针刺前后共记录3次数据,根据4只家兔针刺前后所记录的数据求出其平均值,得到的数据为一组数据;每个穴位共记录10组数据。结果:针刺第一腰椎棘下旁开约1.5cm处、膀胱俞、第1骶椎棘突下旁开约0.5cm处、次醪、第3骶椎棘突下旁开约0.5cm处、第4骶椎棘突下旁开约0.5cm处对膀胱压力峰值具有降低的作用,其中以第4骶椎棘突下旁开约0.5cm处最为明显;针刺肾俞、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约1.5cm处对膀胱压力峰值具有升高影响;针刺前后足三里、委中、涌泉、阳陵泉对膀胱压力峰值没有明显变化。结论:穴位对膀胱压力的影响作用大小与穴位距离调节膀胱功能的神经中枢远近有关,距离神经中枢越近的穴位调节作用越明显,反之则越弱;针刺作用可通过影响神经系统而引起尿动力学改变;针刺穴位不同,对神经的调节作用而畀显现出不同的疗效,故当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表现出不同的证候时,当选择不同的穴位配伍施以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时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水平与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的变化。方法对26例健康对照者和46例肝硬化患者(按照Child-Pugh分级将病例分为A,B,C三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uⅡ含量;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并测定血肌酐(scr),应用MDRD(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公式估计肌酐清除率(CCr)。结果肝硬化各组血浆uⅡ与肾动脉R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级患者的CCr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Ⅱ和肾动脉RI水平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正相关。uⅡ和肾动脉RI之间也呈正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早在CCr改变之前即有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增高和uⅡ水平上升,故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是发现肝硬化早期肾损害的参考因素之一。uⅡ可能通过影响肾血流阻力在肝硬化并发肾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近十年来的临床文献,得知针灸及其综合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有显著疗效,并显示出治法多样、操作方便、无副作用等优势。综述近十年针灸治疗该病的方法、疗效,指出研究方法中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痉挛型构音障碍是指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语言障碍,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说话费力,语音、语调异常等。我们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试验方法,将受试患者分为语言训练组、针刺组、针刺与语言动训练综合组。结果:综合治疗组在治疗该病的中、后期疗效突显。结论:①综合治疗能整体地调节各经脉、气血、脏腑功能以及形窍功能之间的协调共济性而获得更好的疗效。②脑卒中痉挛型构音障碍的治疗应在疾病初期,机能调节通过时间过程而逐渐显现出疗效。③在复杂病讧治疗中当考虑多种疗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体针联合耳穴贴压与西药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非药物组和药物组,各45例。药物组给予口服艾司唑仑片,每次1mg,睡前口服;非药物组给予体针联合耳穴贴压治疗,体针穴取百会、印堂、神庭、四神聪、安眠、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耳穴取神门、心、交感、皮质下、枕、内分泌,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20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结果:治疗后,药物组和非药物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7.8%和93.3%,非药物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各项积分较本组治疗前均存在改善(P0.05),非药物组经治疗后在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PSQI总分较药物组有改善(P0.05),非药物组经治疗后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较药物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体针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脑卒中后失眠安全有效,与艾司唑仑相比无成瘾性和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川芎茶调散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风痰阻络证)的疗效及对神经血管源性活性介质的影响。方法:将134例符合要求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67例。研究期间对照组脱落、失访2例,剔除2例,完成63例;观察脱落、失访3例,完成64例。两组患者基础治疗,口服布洛芬缓释片,1片/次,2次/d;和佐米曲普坦片,2.5 mg/次,1次/d,症状缓解后停用。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1次/d,口服正天丸,6 g/次,2次/d。观察组针刺治疗同对照组,并给予川芎茶调散加减内服,1剂/d。两组疗程均为连续治疗10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 d(2,4,12,24 h)和治疗后2~10 d,各评价1次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治疗前后头痛持续时间和程度、伴随症状、头痛发作次数、风痰阻络证和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MSQ)评分;检测治疗前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5-羟色胺(5-HT)和β内啡肽(β-EP)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2.115,P0.05);治疗后2,4 h两组患者的VAS评分逐渐下降,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2,24 h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前一时间点升高(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12,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疼痛起效时间、治疗后2 h的疼痛有效率和治疗后3 d的疼痛消失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和伴随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MSQ量表各因子评分和MSQ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治疗后24 h后疼痛复发率分别为36.51%(23/63)和18.75%(12/64),观察组疼痛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5和10 d的疼痛消失率分别为70.31%(45/64)和90.63%(58/64),分别高于对照组的52.38%(33/63)和76.19%(48/63)(P0.05);观察组NO,β-EP,5-H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CGRP和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川芎茶调散加减内服联合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患者,在快速缓解疼痛方面效果相当,但具有止痛作用,效果持久,复发率低,疼痛缓解率和消失率高的优点,还能调节神经血管源性活性介质,更有效控制偏头痛的急性发作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时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水平与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的变化。方法对26例健康对照者和46例肝硬化患者(按照Child-Pugh分级将病例分为A,B,C三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uⅡ含量;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并测定血肌酐(scr),应用MDRD(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公式估计肌酐清除率(CCr)。结果肝硬化各组血浆uⅡ与肾动脉R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级患者的CCr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Ⅱ和肾动脉RI水平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正相关。uⅡ和肾动脉RI之间也呈正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早在CCr改变之前即有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增高和uⅡ水平上升,故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是发现肝硬化早期肾损害的参考因素之一。uⅡ可能通过影响肾血流阻力在肝硬化并发肾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与疾病活动度、体液免疫功能的相关性,并评估血清炎性因子对SL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80例SLE患者(SLE组),按照SLE病情活动程度评分(SLEDAI)将患者分为活动期组、非活动期组。另选择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白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干扰素(IFN)-γ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炎性因子对SLE发生的诊断价值,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血清炎性因子与免疫球蛋白、SLED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SLE组血清CRP、IL-6、IL-10、IFN-γ和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活动期血清炎症因子及IgA、IgM、IgG水平高于非活动期组(均P<0.001)。血清CRP、IL-6、IL-10、IFN-γ、TNF-α及以上指标联合诊断SLE的AUC分别为0.719(95%CI:0.624~0.815)、0.879(95%CI:0.816~0.943)、0.699(95%CI:0.606...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