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等,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7月-2013年2月110例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57例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影像学检查主要以肺部感染为主;病程、血清白蛋白、尿蛋白定量、IgG、肌酐水平是其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经过一系列的治疗后,显效率为84.21%,总有效率为94.74%。结论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较多,合理使用相关药物后总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植管后2周内开始行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的患者与2周后PD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预后情况,为临床上肾功能衰竭需要进行及时透析治疗的患者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患者个体病情将作者医院收治的140例需要进行PD治疗的患者分成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85),其中观察组主要是因为病情紧急必须在植管后2周内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对照组为2周后开始规律腹膜透析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透析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差异以及对患者进行至少5年的随访生存率差异。结果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血钾、肌酐、每日尿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6.696,7.305,3.144,4.547,4.736;对照组t=10.615,13.892,3.000,8.367,8.428,P<0.05);透析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各指标进行对比,收缩压、舒张压、肌酐、每日尿量上对照组优于观察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11,7.562,2.504,2.828,P<0.05)。观察组在脑血管意外、充血性心衰、腹膜炎的发生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中位生存期为24.701个月,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为27.995个月,两组log-rank检验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88,P>0.05)。结论植管后2周内开始行腹膜透析的患者与2周后开始PD的患者的近期疗效比较要差一些,但是对生存预后却没有影响,对于需要及时透析治疗的患者可以行植管后2周内开始行PD治疗。  相似文献   
3.
<正>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糖尿病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重要疾病,中国成年人群中CKD的患病率已高达10.8%[1]。CKD进行性发展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腹膜透析(PD)与血液透析(HD)是ESRD患者重要的替代治疗方式,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ESRD患者普遍存在的免疫功能紊乱和低下,是其容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丝线缝合法与钛轮钉抱合法两种不同术式建立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1年3月~2012年3月入住本院12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男68例,女52例;年龄25~70岁,平均(52.1&#177;5.3)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58例采用丝线缝合法建立动静脉内瘘;另一组62例采用钛轮钉抱合法建立动静脉内瘘,两组患者均在肉眼直视下完成,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内瘘成熟时间、瘘口血流量及术后3个月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瘘管成熟时间、内瘘处血流量及术后3个月并发症无明显差异。手术成功率分别为:钛轮钉抱合组91.9%,丝线缝合组91.3%;钛轮钉抱合组中5例术中或术后未触及血管震颤音,将其改为丝线吻合法重建动静脉内瘘,5例手术全部成功。丝线缝合组中5例手术失败,其中2例震颤消失24 h内通过手法按摩,瘘管通畅,震颤复现。另3例手术失败患者将其手术方式改为钛轮钉抱合法重建内瘘,3例手术全部成功。结论丝线缝合与钛轮钉抱合法两种不同术式建立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效果无显著差异,作者将两种手术方式相互结合、转化,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血管条件及肾科医师操作技能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间断缝合与连续缝合两种不同缝合方式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效果,以期进一步提高动静脉内瘘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月1月~2011年3月在本院建立动静脉内瘘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41例,平均年龄(51±13)岁,一组57例患者采用动静脉间断缝合法,另一组43例患者采用动静脉连续缝合法,分别予7-0无损伤血管缝合线端端吻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3个月、6个月瘘管通畅率及1个月、3个月、6个月内瘘血流量,并对相关数据做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 h、3个月、6个月瘘管通畅率比较,间断缝合法通畅率大于连续缝合法,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透析时血流量比较,第1个月无明显差异,第3个月、第6个月时对比间断缝合法血流量大于连续缝合法,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静脉内瘘间断缝合术是理想的选择,其瘘管通畅率,透析时血流量明显优于连续缝合术。间断缝合法可作为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通路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脑梗死(CI)患者血清 IL-1β、IL-6及 hs-CRP 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20例 MHD 合并 CI 的患者纳入 MHD+CI 组,随机选择同期未合并 CI 的 MHD 患者20例纳入 MHD 组,并选取与 MHD 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 IL-1β、IL-6及 hs-CRP 水平。结果MHD 组及 MHD+ CI 组中血清 IL-1β、IL-6及 hs-CRP 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MHD+ CI 组中血清 IL-1β、IL-6及 hs-CRP 含量明显高于 MH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MHD 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且血清 IL-1β、IL-6及 hs-CRP 在 MHD 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云  胡学芹 《河北医学》2016,(4):558-560
目的:观察早期气管切开对颅脑外伤合并出血患者脑氧代谢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7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62例颅脑外伤合并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颅脑外伤合并出血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早期气管切开治疗,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脑氧代谢指标及血清神经功能、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脑氧代谢指标及血清神经功能、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治疗后不同时间观察组的检测结果均好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气管切开对颅脑外伤合并出血患者脑氧代谢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更为积极,对于患者的综合状态改善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血液透析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94例,依据改良定量主观整体评估表(MQSGA)评分分为营养正常组(48例)和营养不良组(46例)。观察2组患者MQSGA评分与体质量指数、前白蛋白、尿素清除指数(Kt/v)、上臂肌围、肱二头肌皮褶厚度(BSF)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等营养相关指数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比较,同时研究Kt/v与营养状况的关系。结果营养不良组患者的年龄、透析时间、尿素氮水平、hs-CRP明显高于营养正常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营养不良组患者的BMI、前白蛋白、白蛋白、Hb、肌酐、TSF、上臂围和上臂肌围等营养指标明显低于营养正常组(P<0.05)。年龄>70岁、透析时间>25个月、透析程度不充分(Kt/v<1.2)是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Kt/v≥1.2亚组患者的年龄和BMI明显低于Kt/v<1.2亚组(P<0.05),而肌酐水平明显高于Kt/v<1.2亚组(P<0.01)。结论 MQSGA评分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高龄、透析不充分、透析时间过长是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感染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衰弱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7年11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64例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随访1年期间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n=42)和未感染组(n=122)。于患者入院第二天收集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水平,采用临床衰弱症状学评价量表对患者衰弱情况进评分。对可能影响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感染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感染组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指标水平高于未感染组,清蛋白、前清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指标水平低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衰弱总发生率为78.57%,高于未感染组患者的5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1,P=0.018)。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P指标水平、MCP-1指标水平、衰弱评分是影响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感染发生率较高,患者发生感染后实验室指标水平变化较大,且患者发生感染与CRP、MCP-1指标水平以及衰弱评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