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戴贵东  肖正远  兰永树  粱卡丽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71-127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扫描方式对头颅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VCT对100例需要行头颅CTA检查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50例行螺旋扫描,另50例行轴层扫描。两组数据经过VR、MIP、去骨VR和多平面重组等方法后处理,然后由3组医师通过5分评价法对CTA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取其均值纳入统计学分析;记录每组扫描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对两组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轴向扫描图像质量评分是(4.66±0.42)分、螺旋扫描CTA的成像质量评分(4.67±0.38)分;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向扫描、螺旋扫描的CTDIvol分别是45.71和54.18mGy;DLP分别是731.43和954.68mGy·c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层扫描方式辐射剂量更低。结论:64层CT头颅CTA轴扫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不降低图像质量,在临床运用中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背景 目前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确诊需要依据支气管肺泡灌洗和/或肺活检,属于侵入性检查,而胸部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尤其是胸部低剂量容积数据高分辨率CT(VHRCT)检查能更多地显示双肺解剖细节及病变细微特点,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但鲜有这方面的报道。目的 观察低剂量VHRCT下PAP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表现,从而探讨VHRCT在PAP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诊治的24例PAP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胸部低剂量VHRCT资料、确诊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24例患者双肺均可见多发的磨玻璃样密度影,边界清,边缘模糊,其中12例磨玻璃影广泛分布,呈“地图征”表现,7例患者双肺可见局限性片状实变影;6例磨玻璃影中可见小叶间隔增厚,呈“铺路石征”表现;3例可见从肺门向外放射,呈“蝶翼状”分布的大面积阴影(磨玻璃影或/和实变影);2例可见充气支气管征;部分患者双肺可见多发微小结节及间质纤维化表现;24例均未见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增大;同一患者中可有上述几种征象同时出现。治疗后复查及随访过程中,24例双肺磨玻璃影范围不同程度缩小、密度减低、边缘清晰,4例实变影密度减低呈磨玻璃密度影,2例见充气支气管征。16例经支气管肺泡灌洗确诊,3例经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抗体检测确诊,5例经支气管镜肺穿刺活检确诊。确诊前根据患者胸部低剂量VHRCT的特征性表现高度提示PAP者共16例,符合率为66.7%(16/24),其余8例患者依据VHRCT的特征,5例提示细菌性肺炎、2例提示肺水肿、1例提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咳嗽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治疗后总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TLC%)、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酸碱度(pH)、氧分压(PaO2)高于治疗前,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PAP的低剂量VHRCT表现为广泛性或局限性分布的磨玻璃影和/或实变影,其中“地图征”和“铺路石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部分病例可见“蝶翼征”和充气支气管征;另外,本疾病一般无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增大;上述影像学征象有助于PAP的诊断、严重程度评价和疗效观察,可作为一种常规检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SCT管电压对图像后处理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已做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1个月的兔子1只,采用GELightspeedVCT以120kV、100kV、80kV的管电压分别进行轴向扫描,并以120kV的管电压、0.516∶1螺距比进行螺旋扫描,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图像传至AW4.3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辐射剂量在机器记录的信息中获得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等信息,并对辐射剂量的大小进行比较。图像质量由三名副主任技师对原始图像、容积重建(VR)及多平面重组(MPR)图像进行颅脑组织结构及骨折线清晰度、伪影大小等方面的评价。结果随管电压降低,轴向扫描的CTDIvol及DLP也降低,轴向扫描的CTDIvol及DLP都较螺旋扫描更低;轴向扫描原始图像颅脑组织清晰度也降低,均无明显伪影,MPR图像也没有明显伪影,VR图像清晰度略有降低;管电压相同的螺旋扫描仍有伪影,VR图像清晰度较轴向扫描低,但对骨折线的观察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MSCT图像后处理质量和辐射剂量随管电压降低而降低,轴向扫描辐射剂量较螺旋扫描更低,而图像后处理质量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256层CT扫描在门静脉成像的最佳时间点及分布区间,寻找门静脉成像的最佳方法。方法:对30例患者采用256层CT行上腹部灌注扫描,于注射造影剂5 s后行连续动态扫描,曝光时间间隔为3 s,观察门静脉成像全过程,选择最佳时相分布区间。以此为参考,在该区间设定多个定时曝光时间点,再对57例患者进行上腹部灌注扫描,于注射造影剂后延迟25 s间隔扫描,间隔时间为5 s,曝光4次,时间点为25、30、35、40 s。从四组门脉期图像中选取最佳时相进行门脉系统CTV图像重组。测量门静脉、肝脏CT值,并计算CT差值,评估门静脉成像质量。并分析门静脉最佳时间点的分布与受试者心率、体重及身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注射对比剂后25~40s 多时相点定时扫描,对包括95%的患者行门静脉最佳时相成像,门脉最佳时间点的分布与患者心率分布呈相关性(P<0.05),与患者身高、体重分布无相关性(P>0.05)。结论:256层螺旋CT多时相点定时扫描,是门静脉成像的可靠方案。  相似文献   
6.
肖正远  戴贵东  兰永树   《放射学实践》2011,26(2):226-227
肩部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主要由于肩袖损伤、肩关节外伤、退变等原因引起。肩袖损伤的发病率占肩关节疾患的17%~41%。肩峰撞击学说由Neer教授于1972年首先提出,他认为95%的肩袖撕裂是由肩峰下撞击所致。在放射摄影术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的MSCT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相同的扫描条件分别以GE 4层螺旋CT(4 SCT)和64层螺旋CT(64 SCT)对质量控制(QA)体模进行轴向扫描和螺旋扫描.扫描后机器生成的辐射剂量数据中有总曝光时间(totime)、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射线率;通过对图像伪影、低对比度分辨率、高对比度分辨率、实际层厚的观察以及对水的CT值及标准偏差、均匀性值的测量来评价图像质量.比较2种机型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并对DLP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64 SCT螺距因子0.5311的总曝光时间较长,两机器其余组合的总曝光时间比较接近;4 SCT各组合的CTDIvol、DLP较低,而有效射线率更高,但两种机器的DLP无统计学差异(t=1.60,P=0.143).除4 SCT螺旋扫描外,其余扫描均无明显图像伪影;两机型轴向扫描图像的高对比分辨率均可达20 lp/cm,螺旋扫描略低于20 lp/cm,特别是64 SCT 大螺距因子扫描更低;4 SCT轴向扫描图像的低对比分辨率能可观察到第2小孔,螺旋扫描观察的孔径更大到第5孔,64 SCT能观察到第2小孔;轴向扫描图像的实际层厚更接近于标称层厚,而螺旋扫描则大于标称层厚;两机器水的CT值均在1 HU以内,标准偏差均在5 HU以内,均匀性值均<1,随层厚的变薄,噪声增加,均匀性值变化不大.结论在相同的扫描条件下,64 SCT的辐射剂量更大、图像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SCT扫描方式对图像后处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因头面部外伤致骨折需要作CT三维重建的伤者200例,其中男性108例、女性92例,年龄29~65岁,随机平分为2组,采用GE64层螺旋CT以相同的扫描参数及扫描范围,分别对两组病例进行轴向、螺旋扫描,扫描图像传至AW4.3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辐射剂量在扫描后机器自动记录的信息中获得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等信息,并直接比较两种扫描方式辐射剂量的大小。图像质量由三名有丰富经验的主管、副主任技师对原始图像、VR及MPR图像进行颅脑组织结构及骨折线清晰度的大小、伪影的有无及大小、有无扫描间隔线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轴向扫描较螺旋扫描的CTDIvol及DLP更低。轴向扫描原始图像上颅脑及周围结构清晰度较螺旋扫描大,并且均无明显伪影,而螺旋扫描有明显伪影。轴向扫描VR图像均有扫描间隔线,但并不影响对骨折的观察,而螺旋扫描没有;轴向扫描VR图像上对颅骨骨折线的观察与螺旋扫描之间没有明显差别;轴向扫描所有VR图像上没有伪影,而螺旋扫描却有。轴向扫描MPR图像上均有扫描间隔线,也不影响对骨折及其他结构的观察,而螺旋扫描没有;轴向扫描MPR图像上没有明显伪影,而螺旋扫描却有并影响对脑组织及其周围结构的观察。结论:在扫描参数相同的条件下,MSCT轴向扫描的辐射剂量更低而图像后处理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毒蛇咬伤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毒蛇咬伤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 毒蛇咬伤患者的脑梗死发病时间多为咬伤后2 d内,咬伤后4 h为高发期;梗死灶在前循环和后循环均有发现,但无同时累及前、后循环者;患者平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低,死亡率较高,儿童和青少年预后较差。结论 毒蛇咬伤致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致残、致死率较高,患者预后较差,有效的临床治疗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SCTA对颅底及上颈椎椎弓根解剖结构的研究价值。方法选择51例怀疑或确诊为上颈椎病变患者行颈部CTA检查,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颈根部。搜集CTA原始数据在AW4.4工作站上进行后处理重建,在MPR图像上测量C1、C2、C3椎弓根的基本参数和枕骨的厚度作为临床置钉的钉道数据,包括椎弓根长度(PL),椎弓根宽度(PW),椎弓根高度(PH),内倾角(PMA),头倾角(PSA),枕骨正中左右各1cm层面自颅底向上1cm、2cm、3cm、横窦交汇处枕骨板的厚度及最大高度。术后通过VR、减影VR、MIP和MPR等方式显示螺钉置入情况,并且对术后症状进行随访。对双侧椎弓根的长度、宽度、高度、内倾角、头倾角及枕骨钉道数据进行均值统计分析,并对左、右两侧钉道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MPR法测得的钉道数据统计采用(χ-±s)来表示,C3左、右两侧椎弓根宽度PW经配对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其他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SCT能客观准确反映颅底及上颈椎椎弓根解剖结构特点,为影像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手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