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息肉组织中免疫球蛋白E(IgE)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表达对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聚集的作用及二者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别检测30例鼻息肉标本和11例鼻中隔手术患者下鼻甲黏膜标本组织匀浆中IgE和GM-CSF水平,同时观测两组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结果:鼻息肉组织中IgE、GM-CSF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且二者水平分别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68和0.62,P<0.01),且鼻息肉中IgE与GM-CSF水平呈正相关(r=0.54,P<0.01)。结论:鼻息肉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过程;IgE及GM-CSF则对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发挥重要作用;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在鼻息肉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扁桃体切除术是耳鼻喉科常见手术,其中以儿童患者为多,但如果手术处理不当,就会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带来巨大的伤害.总结本科室自1998年-2002年诊治儿童局部麻醉挤切扁桃体术后不良反应者32例.现将临床资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行气管切开置管术后并发出血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对47例气管切开置管术后并发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气管切开术后出血发生的时间范围较大,出血原因较多,以肥胖、颈部短粗患者居多;原因以甲状腺包膜损伤为多。结论:气管切开置管并发出血原因较多,出血时间不定,且后果严重,应积极预防,及时诊断,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4.
杨彩虹  肖二彬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5):5008-5009
目的:研究分析耳鼻喉科门诊学龄前儿童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就诊原因、疾病诊治、疗效综合因素,指导帮助家长及患儿了解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并及早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2月门诊诊治的32例学龄前儿童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就诊原因、疾病诊治、疗效。结果:21例因为幼儿园查体,7例因患儿电视音量调大,3例耳痛,1例因扁桃体炎就诊。认为1次治疗痊愈为27例,5例认为有个体差异可能需多次治疗并复诊,4例家属认为疾病病因为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发生的原因:上呼吸道感染17例,或同时伴有鼻窦炎12例,腺样体肥大11例,过敏性鼻炎3例。经门诊对症治疗21例A、As、C型;11例经住院行腺样体刮除及置管术后随访3~6月,18耳鼓室压图转为A、As、C型、2耳B型。听力恢复正常29例,2例轻度耳聋,1例重度耳聋。结论:学龄前儿童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原因为综合性,只有加强疾病的宣教,如发生原因、危害等,及早发现、诊治,才能将疾病的后遗危险最大限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气管切开术后并发出血1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行气管切开术后并发出血的原因及处置方法。方法 14例发现气管切开术切口出血后患者,部分经确保无血液进入气管内情况下,局部给予凡士林纱条压迫,2d后撤出纱条;其余经凡士林纱条压迫无效,打开伤口探查,对出血点结扎、缝扎出血点,双极电凝止血,缝合套管上方皮肤,观察出血情况。结果 气管切开术后出血发生的时间范围较大,且出血原因较多,以肥胖、颈部短粗患者位多;且原因以甲状腺包膜损伤为多。 结论 气管切开术并发出血原因较多,且出血时间不定,后果严重,应积极须防,及时诊断,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总结喉结核临床误诊原因,以期减少基层门诊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我科门诊接诊的基层医院或社区医院经抗炎消肿等久治不愈疑似喉部其它疾病的13例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13例患者经门诊大夫详细询问病史、动态喉镜检查、局部组织病理切检确诊为喉结核并转往专科医院综合治疗。结论喉结核患病率逐年上升,临床特点较以往变化较大,诊断困难,需基层临床大夫提高警惕,深入掌握其临床症状的变化特点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鼻息肉是上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明,主要病理特征是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的渗出.对炎细胞聚集活化机制目前尚不清楚,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以及GM-CSF等细胞因子的作用在鼻息肉的炎症微环境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二者共同作用,促进鼻息肉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53例鼻息肉及鼻息肉病患者组织GM-CSF、IL-5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通过检测鼻息肉及鼻息肉病患者组织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细胞介素-5(IL-5)水平,探讨了其在鼻息肉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1材料和方法(1)资料来源:53份鼻息肉组织标本来源于2003年2月~2005年8月在我院接受鼻内镜手术的患者,其中30例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为初发、单发或多发,但有明显蒂部,男17例,女13例,年龄15~55岁,平均35岁;鼻息肉病患者(鼻息肉病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17~69岁,平均47岁;另选择15例鼻中隔偏曲并下鼻甲肥大而行部分下鼻甲切除术患者的下鼻甲黏膜组织标本为对照组,男11例,女4例,年龄20~50岁,平均3…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60岁.误诊为突发性聋4例,误诊为先天性聋2例,误诊为卡他性中耳炎2例.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对慢性鼻窦炎患者嗅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鼻窦炎伴嗅觉障碍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前后嗅觉功能的改变,探讨慢性鼻窦炎嗅觉功能与鼻内镜手术的关系,并用透射电镜观察手术对嗅区黏膜超微结构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嗅觉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慢性鼻窦炎伴嗅觉功能障碍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观察嗅觉功能变化并切取嗅区黏膜于透射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结果术后嗅觉及嗅上皮的超微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主观嗅觉改善率为97%;异常超微结构由术前的100%降为20%。结论炎症导致的嗅上皮细胞由表及里各层的超微结构异常与嗅觉功能减退有关。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改善通气功能后及黏膜炎性反应消除后,随着嗅上皮超微结构的恢复,嗅觉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