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背景:应用固态载体作为细胞支架,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已有成功经验。尝试将液态载体或凝胶态载体材料复合细胞后注入动物体内,观察该方法的可行性。目的:探讨液态载体或凝胶态载体材料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负载同种异体软骨细胞修复全厚关节软骨的可行性。设计:对照实验。单位:威海市立医院骨科,山东省创伤骨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11/2003—09在山东省创伤骨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6只,体质量2.5~4.5kg,雌雄不限。编号后根据缺损处注入物质的成分随机数字法分成4组,即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软骨细胞组、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组、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软骨细胞组、空白对照组,每组9只。方法:36只大白兔分组后造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取同种新西兰大白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与20%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混合,移植到缺损处进行修复。各移植组缺损处分别注入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负载软骨细胞、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软骨细胞组。空白对照组:缺损处不做任何处理。移植后4,8,12周对缺损的修复情况进行大体、光镜组织学评估和电镜观察。据Wakitani评分标准,采用盲法对修复质量作出评价。主要观察指标:①软骨缺损修复程度。②软骨细胞的性质形态,基质中胶原性质、数量及排列方式。结果:①移植的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负载软骨细胞中的软骨细胞能很好地生长,4周时,缺损区完全填充。8,12周再生组织与周围正常软骨组织外观相似,界限模糊。组织学检查:形成透明软骨,缺损处被修复。②电镜下:8,12周,修复组织中可见多数成熟的透明软骨细胞及其周围排列不规则的、纤细的、均匀的和无周期性的Ⅱ型胶原。空白对照组仅见纤维修复,再生组织缺乏弹性,表面粗糙,不规则。③修复质量评分: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负载软骨细胞组和各组相比在各个时期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组和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软骨细胞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各个时期差异均存在显著性[4周:(3.93&;#177;1.91),(4.56&;#177;1.07),(4.78&;#177;1.09),(8.44&;#177;1.13)分;8周:(2.80&;#177;1.45),(3.24&;#177;1.00),(3.33&;#177;1.00),(8.44&;#177;1.13)分;12周:(2.22&;#177;1.10),(3.01&;#177;0.69),(3.00&;#177;0.71),(9.00&;#177;0.87)分,P〈0.0011,但两组之间在各个时期无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负载同种异体软骨细胞移植能以透明软骨的方式成功修复兔膝股骨髁软骨缺损,并优于单纯的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负载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或单纯的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软骨细胞的移植。  相似文献   
2.
椎体骨折的手术,对于成人来说比较成熟,内固定方法也比较多,但对于儿童,尤其是幼儿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并不多,或者说好的方法并不多。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57岁,影像学腰5骶1中央型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慢性腰痛,有时伴下肢坐骨神经放射样痛,采用臭氧注射治疗方法,经下腹正中穿刺到椎间隙,影像学证实穿刺针通过肠腔后刺入腰5-骶1椎间盘(图1).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52岁.于17年前感胸闷胀,有束带感,背部不适,呈持续性加重,于本院就诊,胸椎X线提示:T10椎体呈束状分房样骨质破坏,束与束之间骨质密度较高,T10椎体塌陷呈楔形变.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52岁.于17年前感胸闷胀,有束带感,背部不适,呈持续性加重,于本院就诊,胸椎X线提示:T10椎体呈束状分房样骨质破坏,束与束之间骨质密度较高,T10椎体塌陷呈楔形变.……  相似文献   
6.
应用Woltre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周围骨折脱位1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锁关节周围骨折脱位在临床上较多见,治疗的关键是复位和维持复位。我们应用Wolter钢板治疗肩锁关节周围骨折脱位14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背景:应用固态载体作为细胞支架,修复关节软骨缺损,已有成功经验。尝试将液态载体或凝胶态载体材料复合细胞后注入动物体内,观察该方法的可行性。目的:探讨液态载体或凝胶态载体材料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负载同种异体软骨细胞修复全厚关节软骨的可行性。设计:对照实验。单位:威海市立医院骨科,山东省创伤骨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11/2003-09在山东省创伤骨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6只,体质量2.5~4.5kg,雌雄不限。编号后根据缺损处注入物质的成分随机数字法分成4组,即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软骨细胞组、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组、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软骨细胞组、空白对照组,每组9只。方法:36只大白兔分组后造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取同种新西兰大白兔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与20%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混合,移植到缺损处进行修复。各移植组缺损处分别注入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负载软骨细胞、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软骨细胞组。空白对照组:缺损处不做任何处理。移植后4,8,12周对缺损的修复情况进行大体、光镜组织学评估和电镜观察。据Wakitani评分标准,采用盲法对修复质量作出评价。主要观察指标:①软骨缺损修复程度。②软骨细胞的性质形态,基质中胶原性质、数量及排列方式。结果:①移植的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负载软骨细胞中的软骨细胞能很好地生长,4周时,缺损区完全填充。8,12周再生组织与周围正常软骨组织外观相似,界限模糊。组织学检查:形成透明软骨,缺损处被修复。②电镜下:8,12周,修复组织中可见多数成熟的透明软骨细胞及其周围排列不规则的、纤细的、均匀的和无周期性的Ⅱ型胶原。空白对照组仅见纤维修复,再生组织缺乏弹性,表面粗糙,不规则。③修复质量评分: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负载软骨细胞组和各组相比在各个时期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组和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软骨细胞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各个时期差异均存在显著性[4周:(3.93±1.91),(4.56±1.07),(4.78±1.09),(8.44±1.13)分;8周:(2.80±1.45),(3.24±1.00),(3.33±1.00),(8.44±1.13)分;12周:(2.22±1.10),(3.01±0.69),(3.00±0.71),(9.00±0.87)分,P<0.001],但两组之间在各个时期无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结合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负载同种异体软骨细胞移植能以透明软骨的方式成功修复兔膝股骨髁软骨缺损,并优于单纯的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负载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或单纯的氧化聚乙烯和氧化聚丙烯复合物软骨细胞的移植。  相似文献   
8.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肱骨髁间骨折是难治疗的骨折之一 ,良好的手术显露 ,为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作者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临床效果较好。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共 2 6例 ,男 19例 ,女 7例 ;年龄 18~ 68岁 ,平均43岁。左侧 9例 ,右侧 17例。1 2 致伤原因车祸 11例 ,摔伤 8例 ,坠落伤 7例 ;合并同侧腕骨骨折1例 ,肋骨骨折 1例 ,脾挫裂伤 1例。按AO分类 ,C13例 ,C2 14例 ,C3 9例 ,其中开放骨折 4例。手术时间 :4例开放伤 ,均在伤后 2 4h内进行 ,1周内手术者 16例 ,2周内手术者 4例 ,3周内手术者 2例。1 3 手术方法采用臂丛麻…  相似文献   
9.
前路减压植骨AO圆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估AO圆棒内固定系统(VentroFix)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患行前路减压,植骨及应用ventroFix进行内固定。结果:3例经6-16个月随访,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块移位或塌陷及高度丢失。亦无螺钉断裂及松动等现象。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该固定系统具有固定牢固,稳定性高,操作简单安全,合并症少,生物相容性好,无磁性等优点。是胸腰椎爆裂骨折良好的前路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