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健康被试者一侧初级运动皮层经持续短阵脉冲刺激抑制后与全脑其他灰质区域的功能连接变化。方法:采用持续短阵脉冲刺激(cTBS)对21例健康被试者的右侧初级运动皮层(M1区)进行抑制。在cTBS干预前和干预后即刻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以右侧M1区受抑制最明显的区域作为种子点,与全脑其他灰质区域进行功能连接分析,比较右侧M1区种子点在cTBS干预前后与全脑其他区域功能连接的变化。结果:右侧M1区种子点在cTBS干预前与大脑广泛区域存在较强的功能连接,在cTBS干预后功能连接范围缩小、连接强度减弱,以右侧扣带回中部和左侧中央后回减弱最为明显,具有显著性意义(单个体素P0.001, GRF校正P0.05)。结论:健康被试者一侧运动皮层受到抑制后,与全脑灰质功能连接普遍减弱,尤以与同侧扣带回中部及对侧中央后回的功能连接减弱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结合深层肌肉刺激(D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30例和B组30例,A组接受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加常规物理治疗,物理治疗为每日1次,每次1 h,每周5次,持续训练8周。B组在A组基础上加DMS治疗,选择性刺激患侧下肢痉挛肌肉,刺激部位分别为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刺激频率以患者耐受为准,每日1次,每次10min,每周5次,连续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进行Barthel指数(BI),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评分和Gaitwatch步态参数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A组治疗4周与治疗前比较,患侧下肢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肌群MAS,FMA-L,BI和Gaitwatch步态参数中的双支撑相、双髋伸展最大角度平均值和双膝屈曲最大角度平均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变化(P0.05);B组治疗4周与治疗前比较,患侧下肢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肌群MAS,FMA-L,BI和Gaitwatch步态参数中的步幅、步速、行走步数、双支撑相、双髋屈曲最大角度平均值、双髋伸展最大角度平均值和双膝屈曲最大角度平均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各参数比较均有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8周后与治疗4周比较,BI、FMA-L、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MAS、Gaitwatch步态参数中除双膝伸展最大角度平均值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同时间点比较:治疗前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股四头肌MAS和双膝屈曲最大角度平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BI,FMA-L,小腿三头肌MAS,Gaitwatch步态参数中步幅、步速、行走步数、双支撑相和双膝屈曲最大角度平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结合深层肌肉刺激可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观察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功能连接模式的特征。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10例,脑卒中后非失语症患者10例为非失语症对照组,健康中老年人21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f NIRS采集8min的静息态数据,并选择与语言相关的关键脑区,包括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Broca区、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STG)、颞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MTG)、Wernicke区、角回、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作为感兴趣区,分别与全脑做相关分析,获得各组的脑功能连接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完全性失语症组全脑语言网络功能连通性和连接比下降,其中连接比下降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在左侧DLPFC-右侧SMA、左侧DLPFC-右侧Wernicke、左侧MTG-右侧MTG、左侧SMA-右侧Wernicke、左侧DLPFC-左侧SMA、右侧DLPFC-左侧SMA、左侧SMA-右侧SMA间的功能连接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相较于非失语症组,完全性失语症组表现出左侧MTG-左侧角回间功能连接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全脑语言网络的功能连通性与连接比以及关键语言区之间的功能连接模式存在异常,相关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可能是引起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减弱的原因之一。其中左侧MTG-左侧角回间的功能连接可能为关键功能连接,左侧MTG和角回有望成为针对脑卒中后完全性失语症患者的新的神经调控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男性脊髓损伤患者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仿制一种适合康复机制研究的局灶性颅脑外伤(TBI)动物模型,为国内广泛开展颅脑损伤康复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颅脑外伤组和假手术组各8只。颅脑外伤组制作成控制性皮层损伤(CCI)模型,术后采用神经功能缺失评分、foot-fault test和cylinder test评估动物感觉和运动能力;外伤后第21~25天行Morris水迷宫检查,评估大鼠认知功能的变化;在外伤后28d通过焦油紫(CV)染色检测脑组织病理改变和组织缺失情况。结果:颅脑外伤组大鼠较假手术组神经功能评分有明显降低(P0.05),运动协调能力和对称使用前肢的能力明显下降(P0.05),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损坏(P0.05);脑组织明显缺损(P0.05),缺损组织周边出现神经元变性、坏死,神经元丢失伴胶质细胞增生。结论:控制性皮层损伤的TBI模型大鼠表现明显的感觉、运动、认知功能障碍和相应的病理改变,可以作为一项良好的TBI模型用于康复训练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机接口技术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15)和对照组(n=15),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手法治疗、运动疗法和电子生物反馈等,两组治疗时间均相同。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腕指被动活动系统训练30min/次,每日1次,每周5次,共4周。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脑机接口系统治疗,30min/次,每日1次,每周5次,共4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予以FMA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定、改良Ashworth评分(MAS)及上肢徒手肌力评估(MMT),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UE、MBI及MMT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而MAS得分有所下降,治疗前、后各量表的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MBI、MMT的评分提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脑机接口技术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效果更加显著,且能更好地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抑制右侧初级运动皮质(M1)后双侧中央前回精细分区有效连接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1例健康志愿者纳入本研究,于持续短阵脉冲刺激(cTBS)干预前、后分别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检查,参照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制订的脑图谱对受试者双侧中央前回进行精细分区,选用Granger因果分析观察受试者双侧中央前回有效连接变化情况。结果经cTBS抑制右侧M1区后受试者双侧中央前回各亚区有效连接呈显著变化,右上肢功能区对左上肢、左头面部功能区的有效连接减弱,左上肢功能区对右侧头面部及右上肢功能区的有效连接增强。结论经cTBS抑制右侧M1区后,受试者双侧M1区上肢功能区的有效连接变化反映了半球间交互抑制,同时M1躯干功能区也发生了与上肢功能区方向相反的有效连接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对比外周磁刺激(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PMS)和中枢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中重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共4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参加试验,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PMS组(13例)和中枢组(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PMS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患侧上肢Erb点的磁刺激干预,中枢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患侧初级运动皮层间歇性Theta节律性刺激(iTBS)。每天1次干预,每周5天,共2周。在干预前、干预结束后对受试者进行上肢Fugl-Meyer评分(UL-FMA)、改良Barthel指数(BI)、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的评估和双侧皮质静息运动阈值(RMT)测定。结果:42例患者均完成了10天的干预,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磁刺激干预对脑卒中患者UL-FMA和BI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中枢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MAS和MMSE评分在干预前后的组间和组内比较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多数患者患侧不能诱发MEP,能诱发MEP的患者其患侧RMT远高于健侧,组间RMT在干预前、干预后都不存在显著变化(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磁刺激能够促进脑卒中后中重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中枢磁刺激效果优于外周磁刺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脑损伤后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患者治疗4周的临床疗效差异,并探索两类患者对康复治疗敏感性不同的原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损伤球麻痹患者70例,其中假性47例,真性23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给予综合性的吞咽康复治疗4周,所有患者治疗方式和时间相同,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以及吞咽X线荧光透视(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评定治疗前后的吞咽障碍程度,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评估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治疗的疗效差异。结果  康复治疗4周后,洼田饮水试验、SSA及VFSS的评估结果均证明,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障碍改善程度优于真性球麻痹患者。结论  假性球麻痹对吞咽康复治疗敏感性高,康复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认知功能训练对脑损伤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脑损伤假性球麻痹患者50例,分为认知正常组25例,认知障碍组25例,两组均采用综合性吞咽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伴认知障碍组25例同时采用认知功能训练。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以及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进行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程度评定,评估认知功能训练对脑损伤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结果康复治疗4周后,认知障碍组患者经过综合的吞咽和认知功能训练,疗效仍然较单纯球麻痹性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疗效差,证明认知障碍影响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疗效。结论认知功能影响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疗效,对于伴有认知障碍的假性球麻痹患者,认知功能的提高对吞咽功能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