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16例脑膜瘤栓塞,探索脑膜瘤的术前栓塞效果。方法 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了解脑膜瘤血供.证实无颈内、外动脉“危险吻合”存在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脑膜瘤颈外供血动脉。结果 本组16例脑膜瘤DSA表现典型,栓塞术后除5例局部头皮痛外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4d均手术顺利切除。术中出血明显减少,与未行栓塞者对比平均每例减少出血约300ml,以Ⅱ型明显。结论 脑膜瘤术前供血动脉栓塞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计球囊扩张术在治疗腐蚀性食道管灼伤所致食道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例腐蚀性食管灼伤所致食管狭窄病人进行了球囊扩张治疗。结果 9例病人共扩张26次,7例病人能正常饮食,2例病人症状改善,术后随访病人6个月到2年,症状未再复发。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球囊扩张是治疗腐蚀性食管灼伤所致食管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三种不同类型食管支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类型食管支架临床应用特点。方法透视下置入“Z”型全覆膜、针织型覆膜、编织型覆膜食管支架于不同类型食管癌狭窄或合并气管瘘、纵隔瘘患者共153例。结果支架均一次植入成功,术后各型均有不同疼痛,食管支架移位7例:“Z”型上移位2例、编织型下移位3例、针织型下移位2例。结论三种类型覆膜食管支架均适应于食管癌狭窄梗阻解除及瘘口封堵;植入及取出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率较高,咳嗽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由于小儿机体免疫力较低,病毒感染时容易诱发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持续性哮喘,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临床上常采用西药治疗本病,但疗效欠佳。中医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迁延不愈,其病因病机主要为脾阳不足、肺失宣泄导致气道痉挛、痰瘀生聚,故治疗应以解痉止咳、宣肺祛痰为主[1]。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射干麻黄汤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取得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产后大出血急诊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75例产后大出血患者采用介入放射学方法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护理人员对患者在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结果 75例患者均栓塞成功,有效率97.3%,2例患者术后仍出血,最终行子宫切除术。对所有患者均严格进行围手术期规范化护理,均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细心的观察与规范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血管区域(Angiosome)概念引导下行介入治疗在糖尿病足(DF)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DF溃疡患者18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ngiosome组)99例,采用以Angiosome概念为指导的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对照(Con)组90例,采用常规PTA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治疗效果指标及术后6个月时的终点指标。结果两组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溃疡面积较术前降低,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皮肤温度及经皮氧分压较术前上升(P0.05或P0.01);Angiosome组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溃疡面积低于Con组,跛行距离、ABI、皮肤温度及经皮氧分压高于Con组(P0.05或P0.01)。Angiosome组溃疡愈合时间[(24.12±3.41)vs(36.53±5.25)d]和截肢率(2.13%vs 10.23%)低于Con组(P0.05或P0.01);术后6个月通畅率[94.68%(89/94)vs 73.86%(65/88)]和溃疡完全愈合率[85.11%(80/94)vs 68.18%(60/88)]高于Con组(P0.01)。结论以Angiosome概念为指导行DF介入治疗有助于创面愈合,提高跛行距离、ABI及皮肤温度,短期内扩张血管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应用低场开放式MR I引导下肾囊肿硬化剂治疗的初步经验。探讨肾囊肿介入治疗方法,提高介入治疗肾囊肿的水平。方法本组共计19例肾囊肿,其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34~66岁,病变直径在5~13.5 cm。右侧13例,左肾6例,单发病变18例,多发(1肾2囊肿)1例。腹部包块 腹部不适6例,仅自觉腹部不适10例,3例为体检时发现。术前化验肾功能不全者3例。手术准备:患者术前常规检查肾功能,凝血五项,血、尿常规,确认无禁忌证。硬化剂:无水乙醇。用量:视囊肿大小,原则上为囊肿体积∶硬化剂体积=1∶0.25。常规定位穿刺成功后,抽出囊液,按比例注入无水乙醇,25m in后,重新扫描确认无液体外渗,抽出硬化剂,保留5~10m l。结果本组肾囊肿MR I表现为均一的长T1、长T2信号,与呈中等信号肾的实质界限清楚,肾周脂肪呈明显短T1信号,穿刺针呈无信号,对比反差清楚。全部病例1次定位穿刺成功率为100%,抽出囊液后囊肿均明显缩小。硬化剂轻微渗出1例,即时并发轻微的上腹部疼痛。其他病例均无术中术后不适感。3个月~1年随访观察,腹部包块消失,不适感消失。影像学评价,显效(囊肿全部消失):11例,有效(囊肿缩小80%以上)8例。无效(囊肿缩小小于80%大于50%)和进展(囊肿缩小小于50%或增大)0例。结论肾囊肿为一种原因不明的非肿瘤性良性病变,实验提示肾内阻塞和缺血可能为其原因。单纯肾囊肿较大时有症状,且合并出血、感染,发现囊肿及时治疗是有必要的。应用开放式MR I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肾囊肿,无X线辐射损害,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硬化剂治疗疗效好,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有价值的非手术治疗肾囊肿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旋转DSA在血管性病变介入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角度触发旋转DSA与NATIVE(非减影)的巧妙配合,在血管性疾病介入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6例脑血管性疾病实施介入诊断,以Seld ingers技术行单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所需的靶血管,调整C型臂的起始点与反转点,造影部位始终在球心点处。根据旋转角度,计算好高压注射器注射速率与总量,准备好高压注射器,曝光至采集结束,得到完整的血管造影像,手动方法与NATIVE相对应,得到完整的旋转数字减影图像。结果分别对46例脑血管性疾病采用相同采集方法,即使用常规的正侧位减影及旋转DSA方法。31例在正侧位显示动脉瘤,但有9例动脉瘤的形状、大小显示不清,16例动脉瘤的瘤颈以及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不清;采用旋转DSA方法,清楚的显示动脉瘤形状、大小,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有15例在常规造影上未见阳性病变,采用旋转DSA发现,6例显示阳性,5例显示小动脉瘤,1例显示动静脉畸形。结论采用旋转DSA与NATIVE(非减影)的精确配合,进行实时动态减影,图像质量高,减少减影伪影,减少射线剂量,采集图像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提高图像密度分辨率,弥补了普通旋转数字减影与正侧位减影无法显示的病变,大大提高了病变阳性诊断率,减少了误诊,为治疗方案的设置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致死率和致残率高.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血管内栓塞治疗特别是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的应用,已成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首选方法。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采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出血急性期颅内动脉瘤3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