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时,配穴方法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01/2004-05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能够完成治疗所需疗程的100例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每满25例一组,分别为治疗组Ⅰ,治疗组Ⅱ,治疗组Ⅲ和对照组。治疗组Ⅰ取穴:第1组:大椎、肺俞、肝俞、脾俞、胃腧、肾俞、悬钟、太溪、行间、然谷。第2组:关元、中府、期门、章门、中脘、京门、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治疗组Ⅱ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1组腧穴。针具选择及针刺手法同治疗组Ⅰ。治疗组Ⅲ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2组腧穴。操作同治疗组Ⅱ。对照组:仅药物治疗。检查并记录各组治疗前后的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Ⅰ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犤正中神经(40.6±3.4)m/s,胫后神经(37.0±3.2)m/s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犤正中神经(46.4±3.6)m/s,胫后神经(37.0±3.9)m/s犦明显高于治疗前犤(34.7±2.9),(30.2±3.0),(41.1±3.1),(32.4±3.3)m/s犦(t=6.556,7.753,5.579,4.51,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I治疗后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治疗组Ⅱ,Ⅲ治疗后(t=3.115~4.390,P<0.01)。结论:俞募配穴针刺法能有效改  相似文献   
2.
王秀汝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5):787-789,792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及功能独立性的疗效。方法:将76例患者照机分为两组及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只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用Ba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性评定方法(FIM)对两组患者在入院和出院时各评定一次。结果:出院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Bathel指数和FIM分别是g1.16±10.56、99.86±11.23和68.42±11.55、89.95±10.64。两组患者功能均有提高,但治疗组功能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及功能独立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早期介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疗效,为临床提供一个确实可行的、有效的综合康复疗法.方法 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8例.A组为早期介入电针、推拿、中药泡脚配合现代康复训练组即治疗组,B组为单纯现代康复训练组即对照组.两组患者都在神经内科常规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康复训练.结果 将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胫前肌肌力、足背屈的角度、步行能力、ADL评定进行两组比较;治疗3个月时,A组与B组有显著性差异,A组优于B组(P<0.01).结论 早期介入传统中医康复的现代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对胆石症的有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部分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伴有顽固性呃逆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出血的治疗。笔者采用以针灸丰隆穴为主治疗该病 18例 ,疗效满意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18例病人均为住院病人 ,其中 1例是神经内科病人 ,为脑梗塞伴上消化道出血。其余为消化科病人 ,2例为上消化道肿瘤伴有出血 ,15例为单纯性的上消化道出血。年龄为 4 8岁~ 82岁 ;男 13例 ,女 5例。此组病例均为住院期间、呃逆频繁不止 ,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睡眠及治疗 ,经用其他疗法无效后而采用针灸疗法。2 治疗方法取穴 :丰隆 ;三阴交 ,中脘。操作 :选用规格为0 .35× 0 .4 0mm的毫针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时,配穴方法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01/2004—05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能够完成治疗所需疗程的100例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每满25例一组,分别为治疗组Ⅰ,治疗组Ⅱ,治疗组Ⅲ和对照组。治疗组Ⅰ取穴:第1组:大椎、肺俞、肝俞、脾俞、胃腧、肾俞、悬钟、太溪、行间、然谷。第2组:关元、中府、期门、章门、中脘、京门、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治疗组Ⅱ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1组腧穴。针具选择及针刺手法同治疗组Ⅰ。治疗组Ⅲ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2组腧穴。操作同治疗组Ⅱ。对照组:仅药物治疗。检查并记录各组治疗前后的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Ⅰ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40.6&;#177;3.4)m/s,胫后神经(37.0&;#177;3.2)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46.4&;#177;3.6)m/s,胫后神经(37.0&;#177;3.9)m/s】明显高于治疗前【(34.7&;#177;2.9),(30.2&;#177;3.0),(41.1&;#177;3.1),(32.4&;#177;3.3)m/s】(t=6.556,7.753,5.579,4.51,P&;lt;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组Ⅰ治疗后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治疗组Ⅱ,Ⅲ治疗后(t=3.115—4.390,P&;lt;0.01)。结论:俞募配穴针刺法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EMG生物反馈仪提供的肌电信号,确定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造成腕、踝关节异常运动模式的肌肉原因,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观察EMG生物反馈对该异常关节运动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异常运动模式的29个腕、踝关节进行一个疗程的(15次,每次50min)EMG生物反馈治疗。比较分析治疗前后腕伸肌、腕屈肌,胫前肌、腓肠肌两组拮抗肌的肌电信号、肌力,以及治疗前后的关节运动情况。结果:治疗前后腕关节背伸与掌屈,踝关节背屈与跖屈的肌电信号、肌力和关节异常运动模式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通过EMG生物反馈能够准确了解导致关节异常运动的肌肉原因,并有效治疗该异常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8.
胆石症包括胆囊结石和胆道结石,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最常见的急腹症中居第二位。根据我国普查结果表明,该病的发生率在2.4%~16.8%之间[1]。而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70岁和80岁胆石症的发生率分别可达42.7%和51.9%[2]。近年来由于对其病因研究的不断深入,胆石症治疗也有了新的进展。除传统手术治疗外,各种非手术疗法在国内逐渐被重视而得到发展。在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就此方面进行综述。1 胆石的形成机制及排石西医学者认为,胆石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1胃肠道功能受抑制,导致胆汁淤积,如TPN治疗…  相似文献   
9.
丰隆穴为主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呃逆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汝 《中医药学刊》2001,19(6):632-632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