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目的 通过氯胺酮和咪唑安定、丙泊酚联合用药的临床观察,为小儿氯胺酮麻醉选择合理有效、经济安全的联合用药方法。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成四组:氯胺酮组(K组)、氯胺酮加咪唑安定组(KM组)、氯胺酮加丙泊酚组(KV组)、氯胺酮加咪唑安定和丙泊酚组(KMV组),记录麻醉前、诱导后、切皮、结扎疝囊及术毕时的HR、MBP、SPO2并统计分析,观察术毕麻醉复苏情况,比较苏醒时间和氯胺酮加药次数。结果与术前比较,K组的HR仅在诱导后和术毕有显著性差异;三组联合用药组的HR在每一个时点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KP组的MBP除切皮外三个时点呈显著性差异,KMP组诱导后术毕呈非常显著性差异,KM组仅术毕呈非常显著性差异;三组联合用药组中KM组和KMP组的SPO,在诱导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KP组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K组比较,KMP组仅诱导后的MBP有显著性差异;KM组每一个时点的MBP有显著性差异;而KP组结扎、术毕的HR.以及诱导后、切皮、结扎时的MBP有显著性差异,诱导后的SPO2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K组比较,KMP组氯胺酮加药次数明显减少,呈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病人术后均无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K组最高,达26.67%,三组联合用药组均低于15%。结论 就本研究而言,氯胺酮与丙泊酚联合使用麻醉效能强,血液动力学平稳,苏醒快,缺点是明显的呼吸抑制,但与另两组联合用药组相比,控制好丙泊酚用药速度,氯胺酮与丙泊酚用于小儿短小的先天性畸形矫治术是一种更为可取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七氟烷用于小儿全凭吸入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小儿30例。麻醉诱导采用5%七氟烷、60%氧化亚氮,流量5 L/min(氧气2 L/min、氧化亚氮3 L/min),观察并记录从吸入麻醉药至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气管内插管时间,评定插管条件。麻醉维持吸入七氟烷及氧化亚氮,氧气1 L/min、氧化亚氮1 L/min,记录停止吸入麻醉药至患儿有目的的挣扎活动的时间、气管导管拔出的时间、出麻醉复苏室的时间,记录麻醉诱导及苏醒时的不良反应。记录诱导前、气管插管后、切皮时的心率、血压的变化。结果:睫毛反射消失时间(74.80±25.80)s,气管内插管时间(232.25±58.88)s,气管插管条件为优21例,良8例,差1例。停止吸入麻醉药至患儿有目的的挣扎活动的时间(8.83±5.65)min,气管导管拔管的时间(13.19±6.75)min,出麻醉复苏室的时间(18.97±6.27)min。另外诱导前、气管插管后、切皮时的心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气管插管后的血压较诱导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皮时的血压进一步下降,与诱导前和气管插管后的血压相比P<0.01。结论:七氟烷诱导平稳,苏醒快速,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少,是一种理想的小儿吸入麻醉药。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 1988年~ 2 0 0 0年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婴儿施行幽门环肌切开手术 198例 ,其中 191例采用骶管阻滞麻醉 ,本文予以分析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 191例 ,其中男 16 3例 ,女 2 8例。年龄 :12d~ 3个月。体重 :2~ 5 .5kg。血色素 9.2 g/L~ 2 0 .8g/L。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2例、支气管肺炎 42例、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KPTT)延长 1例。麻醉前用药 :阿托品 0 .1mg ,部份加用 10 %鲁米那 (5~ 10mg/kg)。均在术前 45min肌注。麻醉药 :186例为 0 .5 %~ 0 .9%利多卡因 (7~ 1…  相似文献   
5.
局部麻醉在高危婴儿的应用避免了通常气管插管麻醉的并发症。作者在21例清醒婴儿施行了骶管阻滞麻醉,其中10例体重为2.0~2.6kg。作者的经验提示,按小婴儿(2.0~2.6kg)骶管阻滞剂量给大婴儿及儿童可能导致麻醉阻滞平面较低,常不能满足手术要求。本文报告在二组小婴儿施行骶管阻滞麻醉,为达到能满足下腹部手术要求阻滞平面所需要的布比卡因剂量(ml/kg)。  相似文献   
6.
我院近期对出生 1天的连体女婴行分离术 ,现报道如下。连体儿 ,出生 1天 ,体重 6kg ,两新生儿腹部与下胸部相连 (相连范围约 3cm× 5cm)。连体儿其中一女婴 (简称连体大 ) ,发育较好 ,头颅饱满 ,哭声有力 ,估计体重 3 5kg。另一女婴 (简称连体小 ) ,发育较差 ,头颅小而尖 ,面色苍白 ,哭声细弱 ,喉发育不全 ,呼吸急促 ,双肺可闻及干音 ,估计体重2 5kg。CT示连体于上腹部 ,连体小肠段前疝与连体大肝前壁相贴。麻醉过程 术前 4 5min连体大、连体小各给予阿托品0 1mg肌注。入手术室后即行心电图、血压、SpO2 、体温监…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氯胺酮和咪唑安定、丙泊酚联合用药的临床观察,为小儿氯胺酮麻醉选择合理有效、经济安全的联合用药方法。方法选择ASAⅠ ̄Ⅱ级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成四组:氯胺酮组(K组)、氯胺酮加咪唑安定组(KM组)、氯胺酮加丙泊酚组(KP组)、氯胺酮加咪唑安定和丙泊酚组(KMP组),记录麻醉前、诱导后、切皮、结扎疝囊及术毕时的HR、MBP、SPO2并统计分析,观察术毕麻醉复苏情况,比较苏醒时间和氯胺酮加药次数。结果与术前比较,K组的HR仅在诱导后和术毕有显著性差异;三组联合用药组的HR在每一个时点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KP组的MBP除切皮外三个时点呈显著性差异,KMP组诱导后术毕呈非常显著性差异,KM组仅术毕呈非常显著性差异;三组联合用药组中KM组和KMP组的SPO2在诱导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KP组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K组比较,KMP组仅诱导后的MBP有显著性差异;KM组每一个时点的MBP有显著性差异;而KP组结扎、术毕的HR以及诱导后、切皮、结扎时的MBP有显著性差异,诱导后的SPO2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K组比较,KMP组氯胺酮加药次数明显减少,呈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病人术后均无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K组最高,达26.67%,三组联合用药组均低于15%。结论就本研究而言,氯胺酮与丙泊酚联合使用麻醉效能强,血液动力学平稳,苏醒快,缺点是明显的呼吸抑制,但与另两组联合用药组相比,控制好丙泊酚用药速度,氯胺酮与丙泊酚用于小儿短小的先天性畸形矫治术是一种更为可取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