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良性颅底脑膜瘤中长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了1998-2003年治疗的获得完全随访资料的颅底脑膜瘤患者166例,全组患者肿瘤体积0.42- 43.4cm3,平均(7.2±3.9)cm3,给予周边剂量平均(12.4±2.6)Gy,中心剂量平均(27.9±5.9)Gy,其中12例患者采用肿瘤体积分割二阶段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改变、KPS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期为(55.4±18.2)个月(36-96个月)。总体控制率为95.2%(158/166);KPS评分得到显著提高,神经症状总体满意率为94.5%(157/166),主要副作用是放射性脑水肿11例(6.6%),有5例(3%)患者出现新的神经缺损。结论伽玛刀放射外科可以作为有手术禁忌或拒绝手术治疗体积较小脑膜瘤患者的首选性治疗,也可以作为颅底较大脑膜瘤开颅术后的辅助性治疗,能够较长期控制肿瘤复发,提高或保持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伽玛刀联合替莫唑胺和伽玛刀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3~2006年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胶质瘤的病人,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随机分为二组,实验组(35例)在伽玛刀术后采用替莫唑胺5个周期化疗,对照组(48例)仅行伽玛刀治疗.长期随访,观察病人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的生存时间以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实验组的平均平均生存期为14.2个月,对照组为7.8个月.实验组的2年生存率为20.5%,对照组为10.1%.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等.结论 伽玛刀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胶质瘤有效,能提高生存率而毒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3.
书写痉挛(Writer's cramp)又称职业性麻痹(Carft palsy)临床较常见,报道甚少,是由于职业原因长期从事手部精细动作造成手部肌肉痉挛(Enlasia)而致的一种以书写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病人常因此造成心理障碍而加重症状的固定或发展。现将笔者诊治的14例作一报告,并复习有关文献讨论其发病机理及诊治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伽玛刀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NFA)的中长期效应。方法:随访193例伽玛刀治疗后的NFA,分成单纯伽玛刀治疗组与外科手术后加伽玛刀治疗组,平均随访时间46.2个月(36~90个月)。单纯伽玛刀治疗组68例,手术加伽玛刀治疗组125例,平均周边剂量14.5Gy。结果:单纯伽玛刀治疗的68例NFA患者中,肿瘤缩小46例(67.6%),肿瘤大小无变化19例(27.9%),瘤体增大3例(4.4%),肿瘤控制率95.6%(65/68)。伽玛刀治疗后出现垂体功能低下2例(2.9%),视力视野障碍加重2例(2.9%)。术后肿瘤残留或复发加伽玛刀治疗的125例NFA患者中,肿瘤缩小81例(64.9%),肿瘤大小无变化35例(28.0%),肿瘤增大9例(7.2%),肿瘤控制率92.8%(116/125)。新发垂体功能低下者7例(5.6%),未发现有视力受损。随访193例患者肿瘤总控制率93.7%(181/193),出现新的垂体功能低下9例(4.6%)。结论:伽玛刀治疗NFA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垂体腺瘤放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放射治疗是功能性垂体腺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包括常规分割放射治疗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两大类.主要用于术后残留或复发病例,也可以作为某些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放疗后局部控制率与手术相仿,但激素水平正常化需要时间较长.常规放射治疗对激素水平的控制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放射治疗后晚期垂体功能减退的发生率也相当高.因此,如何降低垂体功能减退等晚期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功能性垂体腺瘤的放射治疗后内分泌反应率、缩短反应时间是垂体腺瘤放射治疗的焦点之一,而其中的关键是靶区准确定位、剂量分割的合理确定及靶区边缘相对锐利的剂量梯度,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优于常规放射治疗.本文还论述了放射治疗垂体腺瘤的适应证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二氯乙烷中毒性小脑损害一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3岁,油漆工。接触二氯乙烷溶剂约5h/d,连续18d后,自觉头昏,无力,心慌约1h后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伴二便失禁。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二氯乙烷中毒、癫痫大发作。行气管切开,经脱水、抗感染等处理,病后第9d,自主呼吸恢复,神志渐清。继之出现四肢、颈部持续肌阵挛,不能行走。口齿不清,情绪激动时加剧。经抗癫痫治疗及应用脑细胞活性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鼠脑C6胶质瘤细胞上清液诱导后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的分化情况.方法:取肝素抗凝人骨髓血,Percoll梯度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胰酶消化后传代扩增.取第4~6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当细胞达90%融合时,按2×103/孔接种于24孔板内,第2天分为两组,诱导组用含有50%C6胶质瘤细胞上清液的完全培养基(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基)诱导,每隔2 d换液1次;对照组单纯加入完全培养基进行培养.诱导后3 d,两组细胞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结果:诱导24 h后,诱导组多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典型的神经元样外观,对照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诱导3 d后,诱导组神经元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诱导组神经丝蛋白阳性细胞率为(44.2±2.4)%,对照组为阴性:两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阴性表达.结论:鼠脑C6胶质瘤细胞上清液可成功诱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放射线照射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分析放射线诱导胶质瘤细胞死亡方式的发生规律。方法选用24只生后5—6周雌性SD大鼠,购自安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大鼠C6胶质瘤细胞购自中科院细胞库。所有大鼠均采用立体定向法制作脑胶质瘤模型,即人脑皮质下5mm注入4m体外培养和传代后的C6细胞悬液。随机抽签法将大鼠分为9Gy照射组、12Gy照射组和模型组,每组8只。前2组分别于造模后21d行照射剂量分别为9Gy、12Gy伽玛刀治疗,模型组未给予照射。治疗后1周取大鼠肿瘤与脑组织交界处组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坏死率及凋亡率,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纳入大鼠24只,模mm和实验组2分别有1只大鼠在麻醉意外中死亡,其余2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肿瘤细胞坏死率及凋亡率:两剂量照射组肿瘤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Gy照射组肿瘤细胞的凋亡率高于12Gy照射组,坏死率低于12Gy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组织学变化:各组肿瘤与脑组织均可见肿瘤生长,伽玛刀两剂量组治疗后出现了肿瘤中心坏死,坏死区细胞稀疏,向外细胞渐增多,其间含有很多的破碎细胞,再向外则为密集的瘤细胞,并有细胞内、外的水肿和出血,同时也有不同程度的核固缩细胞,12Gy照射组较9Gy照射组坏死增加。结论伽玛刀可诱导脑胶质瘤模型大鼠肿瘤细胞凋亡和坏死,在治疗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肿瘤坏死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例1,男56岁,河南夏邑人。1990年2月起,因不明原因发热,咳嗽,反复发作性头痛、恶心伴呕吐,先后3次以“结核性脑膜炎”住院治疗。两次头颅CT均未见异常。同年7月11日头痛、呕吐加重,并伴视物不清,体位改变时有短暂意识不清,二便失禁,遂转入我院。体检见反应迟钝,领悟力低下,眼底水肿,项强,病理反射(一)。腰穿测压>3.92kPa,细胞数25×10~6/L,中性0.80,单核0.20,蛋白0.85g/L。头颅CT见脑沟闭塞变浅,脑干周围池显示模糊且不规则,脑膜强化不明显,提示“脑蛛网膜炎”。经抗炎对症治疗1个月,临床症状缓解出院。约2个月后因症状复发,再次以“脑蛛网膜炎”入院。体检见神清,情感淡漠,定  相似文献   
10.
伽玛刀治疗良性颅底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良性颅底脑膜瘤中长期疗效和毒性。方法选取了1997~2002年治疗的颅底脑膜瘤患者196例,肿瘤体积平均6.2±4.9cm3,给予中心剂量平均27.9±5.9Gy,周边剂量平均12.4±1.6Gy。随访根据治疗前后的影像表现和行为评分进行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期为53.4±18.2个月(36~96个月),有完整随访资料患者178例。肿瘤的控制率为93.3%;临床表现满意度(好转和稳定)92.7%,神经症状总改善率为93.8%,并发症少且轻微。结论伽玛刀可作为颅底较大脑膜瘤开颅术后的辅助治疗,也可作为较小肿瘤或对手术禁忌患者的首选性治疗;对长期控制肿瘤复发,保证患者良好的生存质量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