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在组织工程骨内植入神经束后大段组织工程骨的长期成骨效果.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64只,随机分为四组:A组,单纯组织工程骨组;B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股神经肌支);C组,感觉神经束植入组(隐神经);D组,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每只动物均在左侧股骨制作长1.5 cm的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钢板固定后在骨缺损处分别植入四种方法制备的组织工程骨.术后1、3、6、12个月行大体观察、X线和组织学定量观察成骨情况. 结果 术后1、3、6个月时,在组织工程骨内植入感觉神经或联合植入两种神经后,比单纯组织工程骨和运动神经束植入的修复效果均有明显提高.术后12个月时,各组骨再生情况基本一致,但新生骨组织出现一定程度的吸收,其外观较正常股骨细,新生骨组织与兔股骨牢固愈合,并开始塑形且出现髓腔再通. 结论 在组织工程骨内植入感觉神经可促进成骨,而植入运动神经未见促进作用;组织工程骨可以修复兔大段骨缺损;该实验新生骨组织的吸收可能与模型的制作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富血小板血浆(PRP)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及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 取大鼠骨髓组织,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s.取第3代细胞接种,分别加入含0.5%、1%、2%、5%、10% PRP的成骨诱导液或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并以加入不含PRP的成骨诱导液或DMEM培养基培养(0 PRP)的BMSCs作对照.采用XTr比色法测定BMSCs的增殖情况.分别于培养3、7、11d时用ELISA法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培养7、14、21 d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骨钙素(OCN)表达量,培养21 d时用茜素红染色观察钙化结节形成能力.结果 成骨诱导培养的前7d,PRP可促进BMSCs增殖,成骨诱导培养7d以后,PRP也可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且随着PRP浓度的增加,促细胞增殖、分化和成骨能力逐渐增强.PRP促进BMSCs内ALP活性和OCN表达的作用也呈剂量依赖性.成骨诱导培养21 d后,5%、10%的PRP诱导钙化结节形成能力优于0.5%、1%和2%的RPR,0 PRP培养的BMSC仅见少量钙化结节形成.结论 在体外成骨诱导培养条件下,RPR能有效促进BMSCs的生长增殖和成骨分化,以浓度10%为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皮肤慢性溃疡处注射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对皮肤的再生和重建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6—8周龄SD大鼠17只,取其中1只大鼠,采用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取传至第3代细胞,移植前48h行DiI荧光标记。剩余16只大鼠麻醉后制作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于其背部脊柱两侧制作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并随机分为4组。A组局部注射异体BMSC悬液联合PRP治疗,B组局部单纯注射异体BMSC悬液,C组局部单纯注射PRP治疗,D组局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7、14d采集标本观察结果。采用大体观察、苏木素一伊红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体外分离培养的BMSC具有成脂、成骨、成神经分化潜能。在治疗后7、14d,A、B、C组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D组,A组愈合时间比B、C组缩短。组织学观察发现A组新生真皮相应时间点的厚度、血管和胶原纤维均明显多于其他3组。结论在皮肤慢性溃疡处联合应用异体BMSC和自体PRP,能加速真皮的修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加压骨片针治疗RockwoodⅡ型肩锁关节脱位,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加压骨片针治疗RoekwoodⅡ型肩锁关节脱位12例,按Karlsson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肩关节功能评价A级11例,B级1例,无再脱位发生,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 加压骨片针治疗Rockwood Ⅱ型肩锁关节脱位具有操作简单、复位好、固定可靠、内固定物取出便捷等优点,是治疗Rockwood Ⅱ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血运重建机制是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成功构建的决定性因素。 目的:观察脂肪干细胞与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和纤维蛋白胶载体复合物在体内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脂肪的可行性。 方法:从健康成年人吸脂术后的脂肪组织中分离脂肪干细胞并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将第3代经BrdU标记的脂肪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定向诱导2周后,制成浓度为5×1010 L-1细胞悬液。由0.5 mL细胞悬液、100 μL富血小板血浆工作液或DMEM培养基与0.5 mL纤维蛋白胶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物,分别植入裸鼠背部皮下。 结果与结论:植入后8周取材:①实验组可见血管明显增生并长入材料,呈轻度纤维包裹;对照组有少量血管长入材料中,也有轻度纤维包裹现象。实验组新生组织湿质量大于对照组(P < 0.01)。②苏木精-伊红染色均可见移植物中有新生脂肪组织形成和不同程度的微血管长入;实验组微血管数多于对照组(P < 0.01)。③新生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示,两组新生脂肪细胞的胞核及部分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核呈现绿色荧光。说明脂肪干细胞与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和纤维蛋白胶载体复合物在体内可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脂肪,脂肪干细胞与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共同参与新生脂肪组织的血管化过程,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能促进组织工程构建物的血运重建,保证更多种子细胞的成活。  相似文献   
6.
7.
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构建方法较多。我们利用带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的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多种检测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过程进行动态观察,借以探索其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带血管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神经肽Y(NPY)表达的影响。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动物均在左、右侧桡骨中段制作长1.5cm的骨与骨膜缺损,然后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左侧采用带血管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实验组),右侧仅放置组织工程骨(对照组)。于术后3、6、12个月分别处死4只动物,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修复骨段内CGRP和NPY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两组CGRP和NPY的表达量均随时间延长而增高(P<0.05),且各时间点实验组两者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时两组CGRP阳性表达部位大致相同,多在血管和骨髓处,新生骨边缘和骨膜处也有少量阳性表达,而6和12个月时以骨膜处和血管周围最多。在各时间点两组的NPY阳性表达部位无明显差异,在灶状骨髓的血管周围表达最多,新生骨质边缘及骨膜处也有少量表达。结论与单纯组织工程骨植入相比,采用带血管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骨缺损在术后12个月内可以明显促进CGRP和NPY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神经植入对大段组织工程骨成骨影响的早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在组织工程骨内植入神经束对大段组织工程骨成骨的影响以及初步探讨促进成骨的机制.方法 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A组,单纯组织工程骨组;B组,组织工程骨+运动神经束植入组(股神经肌支);C组,组织工程骨+感觉神经束植入组(隐神经);D组,组织工程骨+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每只动物均在右侧股骨制备长1.5 cm的节段性骨与骨膜缺损,钢板固定后在骨缺损处分别植入四种方法制备的组织工程骨.术后4、8、12周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新生骨组织定量观察成骨效果,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S-100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在组织工程骨内的分布,并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在组织工程骨内植入感觉神经后,比单纯组织工程骨和运动神经束植入的修复效果均有明显提高.而在组织工程骨中植入运动神经与单纯组织工程骨修复效果无明显差异,感觉神经植入与感觉、运动联合植入的成骨效果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神经肽类物质CGRP、S-100在C组与D组中的表达高于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组织工程骨内植入感觉神经在早期可促进成骨,而植入运动神经未见促进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植入的感觉神经在组织工程骨内分泌神经肽所致.  相似文献   
10.
背景:血运重建机制是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成功构建的决定性因素.目的:观察脂肪干细胞与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纤维蛋白胶复合物在体内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脂肪的可行性.方法:从健康成年人吸脂术后的脂肪组织中分离脂肪干细胞并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将第3代经BrdU标记的脂肪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定向诱导2周后,制成5×1010 L-1细胞悬液.由0.5 mL细胞悬液、100 μL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工作液或DMEM培养基与0.5 mL纤维蛋白胶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物,分别植入裸鼠背部皮下.结果与结论:术后8周取材时:①实验组可见血管增生并长入材料,呈轻度纤维包裹;对照组有少量血管长入材料中,也有轻度纤维包裹现象.实验组新生组织湿质量大于对照组(P 〈 0.01).②苏木精-伊红染色均可见移植物中有新生脂肪组织形成和不同程度的微血管长入;实验组微血管数多于对照组(P 〈 0.01).③新生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示,两组新生脂肪细胞的胞核及部分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核呈现绿色荧光.结果说明脂肪干细胞与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纤维蛋白胶复合物在体内可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脂肪,脂肪干细胞与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共同参与新生脂肪组织的血管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