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盘钳取术联合术后不同阶段的腰背肌康复训练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2007-01-2012-12,收治65例采用经皮腰椎间盘钳取术治疗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研究组),于术后3d-1周、术后1周-1个月、1-3个月、3-6个月不同阶段,分别进行不同的腰背肌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后的3、6、12个月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并与之前未采用系统腰背肌康复训练的63例患者(对照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3、6个月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研究组6、12个月疗效较3个月虽有逐步提高,但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腰椎间盘钳取术后辅以阶段式腰背肌功能康复训练,可提高老年患者治疗的优良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对于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增强体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同介入疗法的选择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相关问题。方法:对48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其病情不同实施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其中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24例,化学溶核术6例,二者结合的双介入疗法18例,前两种方法主要用于腰椎间盘突出,后种方法用于腰椎间盘脱出、脱垂或双节突出的患者。结果:介入治疗成功率100%,经术后3个月~5年随访,显效35例(72.92%);有效11例(22.91%);无效2例(4.17%),总有效率为95.83%.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所合并的一般内科疾病不影响治疗。建议除正规的保守治疗外,老年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可首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由于髂嵴位置高于L5~S1椎间隙,使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有一定的难度,为提高其疗效,探讨介入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1999—08/2003—09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5例。通过分析及研究其髂嵴与L5~S1椎间隙的关系,对患者采取了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对穿刺针能够平行进入L5~S1间隙中部时,用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PLD)方法治疗,当穿刺针无法进入L5~S1间隙或进入较浅时,应用盘外胶原酶化学溶核术,而对大多数的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穿刺针斜行进入L5~S1间隙,采用双介入疗法,即PLD 胶原酶化学溶核术。结果:PLD术25例,优19例,良5例,差1例;胶原酶溶解术8例,优4例,良2例,差2例;联合介入疗法52例,优43例,良7例,差2例。均无严重并发症,总有效率为94.12%(80/85),无效率5.88%(5/85)。结论:介入治疗应根据髂嵴与L5~S1椎间隙关系来选择,对于大多数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穿刺针及套管只能斜行进入L5~S1间隙,双介入疗法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腰背疼痛,恢复感觉和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5.
6.
<正> 颞骨茎突为一细长骨性突起,由乳突的前内侧伸向前下,由于它的解剖位置特殊,在 X 线投照中常与颅面骨重叠而不易显示。在实践中,我们用25°乳突架投照,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酒依赖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改变及其与认知功能和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对53例酒依赖患者(AD组)和68例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成年人(HC组)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扫描。采用图论构建大脑功能网络模型,比较两组小世界网络特征和脑区节点属性,分析脑网络变化与宾夕法尼亚酒精渴求量表(PACS)、贝克焦虑量表(BAI)、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数字广度测试(DST)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脑网络均呈现小世界网络特征(γ>1,λ≈1,σ>1)。两组的γ和σ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0.20~0.40稀疏度范围内,酒依赖组λ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酒依赖组较健康对照组左侧岛叶及左侧杏仁核的度中心性升高,左侧颞横回的中介中心性升高,左侧壳核的中介中心性降低(P值均<0.05)。左侧岛叶与DST得分呈正相关(r=0.273,P=0.048),左侧杏仁核与PACS(r=0.322,P=0.019)、BAI(r=0.293,P=0.033)分数呈正相关。结论 酒依赖患者脑功能网络的信息传输能力受损,图论脑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L5S1间盘突出症(IDH)成功实施介入治疗的不同方法。方法分析患者髂嵴与L5S1椎间隙的关系,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穿剌针平行进入L5S1间隙中部者,用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PLD)治疗;穿剌针无法进入L5S1间隙或进入较浅者,用盘外胶原酶化学溶核术(CNL);多数的L5S1 IDH患者,穿剌针斜行进入,用双介入疗法(DIT,PLD CNL):结果PLD术25例.CNL8例,DIT(PLD CNL)52例,均获成功,总有效率(优 良)为94.12%(80/85),无效5.88%(5/85)。结论介入治疗L5S1 IDH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介入治疗应根据髂嵴与L5S1关系选择方法,大多数L5S1 IDH患者,可采用DIT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L5S1间盘突出症(IDH)成功实施介入治疗的不同方法。方法分析患者髂嵴与L5S1椎间隙的关系,采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法:穿剌针平行进入L5S1间隙中部者,用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PLD)治疗;穿剌针无法进入L5S1间隙或进入较浅者,用盘外胶原酶化学溶核术(CNL);多数的L5S1IDH患者,穿剌针斜行进入,用双介入疗法(DIT,PLD+CNL)。结果PLD术25例,CNL8例,DIT(PLD+CNL)52例,均获成功,总有效率(优+良)为94.12%(80/85),无效5.88%(5/85)。结论介入治疗L5S1IDH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介入治疗应根据髂嵴与L5S1关系选择方法,大多数L5S1IDH患者,可采用DIT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形成的机理、CT诊断价值及预后。方法 对 10例有明确颅外伤史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偏瘫、癫痫等症状的小儿作头颅CT平扫。结果  10例均为单发腔隙性脑梗塞 ,其中 3例双侧基底节区有小钙化灶。结论 CT扫描对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