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干预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92进行心理评估,分析心理状态及干预措施。结果6项心理测试中得0分者以焦虑最多,恐惧次之,再次为孤独、抑郁、疼痛及依赖等因子。本组0~4分者占9.8%,5~8分者占79.3%,9~11分者占10.9%,无0分及无满分者。结论围手术期患者均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需及时给予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88例左半结肠标本上,观察了左结肠动脉。根据其行走位置不同,分为内侧型和外侧型。按左结肠动脉分叉点的高度不同又分为高位组、中位组和低位组。左结肠动脉分支中有一种直血管,向左连于降结肠的缘动脉,这些血管在作肠修复时,对促进左半结肠的血供有重要意义。根据左结肠动脉的解剖特点,提出了裁剪左半结肠时,切断左结肠动脉的要点。  相似文献   
3.
先证者 ( 1 1 ) 男 ,42岁。因步态不稳、言语不清 6年入院。患者 36岁起渐出现双下肢无力 ,且发硬 ,行走不稳 ,蹒跚步态 ,易跌倒 ,双手动作笨拙 ,语言不流畅 ,讲话含糊不清 ,呈吟诗样语言。查体 :神志清 ,发育正常 ,智力正常 ,小脑性语言 ;心、肺及腹部无异常 ,四肢关节无畸形。四肢肌力 5级 ,双下肢肌张力稍高 ,手意向性震颤 ,双侧指鼻、跟膝胫试验欠准确 ,Romberg征阳性 ,行走呈蹒跚步态并痉挛步态 ;深浅感觉正常 ;四肢腱反射活跃 ,双侧 Babinski征阳性。眼底未见异常 ,双眼球水平震颤 ;常规与生化检查 :肌酶、甲状腺功能、免疫学指标等…  相似文献   
4.
胃后动、静脉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00具尸体(成尸66、童尸34),观测了胃后血管。(1)胃后动脉 出现率88.0%,1支者占89.8%,2支者占10.2%.起自脾动脉中1/3段者居多(78.6%),有94.9%的胃后动脉穿入胃底部后壁。该动脉平均长3.5cm,外径1.5mm.(2)胃后静脉 出现率87.0%,1支者占92.0%.注入脾静脉中1/3段者较多(76.6%),该静脉平均长4.4cm,外径1.7mm。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inv(9)]携带者不孕症患者进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sperm injection,ICSI)后对体外授精及胚胎移植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例夫妻间一方为inv(9)(p11q13)携带者和80例染色体正常患者在行ICSI治疗后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形成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死婴出生率、畸形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间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形成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死婴出生率、畸形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nv(9)(p11q13)不具有病理学意义,与染色体正常人群比较,inv(9)(p11q13)对体外授精及胚胎移植结果无明显不良影响.其它类型的inv(9)的遗传效应和体外授精及胚胎移植结果则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miR-21反义寡核苷酸(anti-miR-21 oligonucleotide,AMO)对地西他滨(decitabine,DCA)抗白血病效应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AMO和无义寡核苷酸(scramble oligonucleotide,SCR)通过脂质体转染导入HL-60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验证转染效率,再分别与DCA 0.5、2.0和4.0μmol/L作用48 h。Real-time PCR分别检测人周期节律蛋白3(h Per3)mRNA表达,Annexin V/PI法检测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7和CD11b平均荧光强度(MFI)。结果:AMO转染组miR-21表达(0.35±0.07)低于空白组(0.71±0.07)和SCR转染组(0.6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O转染组的HL-60细胞DCA的IC50低于空白组和SCR转染组(P0.01)。同一浓度下,AMO组的早期凋亡率、CD11b的MFI和h Per3 mRNA均高于同一浓度药物作用的空白组和SCR组,CD117 MFI均低于同一浓度药物作用的空白组和SCR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O能显著促进DCA体外抗白血病效应,其机制可能与其协助激活h Per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含莫西沙星联合微卡方案治疗在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患者中的远期疗效.方法 将20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6 LfxZPtoPK/18LfxZPtoP治疗,实验组采用6MfxZPtoPK+微卡/18 MfxZ-PtoP+微卡治疗,疗程结束时共有121例病例完成疗程且疗末痰菌阴转,其中实验组81例痰菌阴转,对照组40例痰菌阴转,调查分析两组痰菌阴转病例2年的随访结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愈后6个月、1年和2年的细菌学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实验组患者总的细菌学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此外,实验组患者治愈后6个月、1年和2年的胸部X线病灶恶化率及总的胸部X线病灶恶化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结论 莫西沙星联合微卡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具有很好的远期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极化在人体血管中形成的特点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局部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方法用计算机对脂质浓度极化的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模拟分析,用微管吸吮技术研究了低密度脂蛋白对内皮细胞粘弹和粘附特性的影响,用平行平板流动腔分析内皮细胞在流场剪切力作用下的迁移特点。结果①低密度脂蛋白在侧壁分叉和对称分叉血管中均存在明显的脂质浓度升高的现象,且位于动脉血管分叉部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宫腔内灌注治疗对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39例拟行冷冻胚胎移植的RI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在移植前3d抽取外周血20ml,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PBMC后行宫腔灌注。对照组移植前未行自体PBMC宫腔灌注。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血清卵泡刺激激素(FsH)、取卵周期数、移植周期数、移植胚胎数和单周期移植优质胚胎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胚胎种植率(22.8%VS.6.4%)和临床妊娠率(50.0%VS.17.6%)比较,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单周期活婴出生率(45.0%VS.17.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体PBMC宫腔内灌注治疗可以提高RIF患者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故可作为RIF患者胚胎移植前提供可选择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行辅助生殖技术后流产但染色体数目正常的胎儿人白细胞抗原-G(HLA-G)基因第8外显子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情况,以期揭示其与流产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片段分析方法对符合入选条件的47例体外受精(IVF)流产胎儿(IVF流产组)、35例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流产胎儿(ICSI流产组)及49例自然妊娠但选择行人工流产的胎儿(染色体数目正常;对照组)的HLA-G基因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 14bp插入/缺失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的HLA-G基因+14/+14、+14/-14和-14/-14基因型频率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果提示HLA-G基因14bp插入/缺失多态性不是引起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方式妊娠的染色体数目正常胎儿流产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