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科自 1993年 1月至 1999年 6月间共收治直肠癌患者 118例 ,出现手术并发症 38例 ,本文对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原因 ,预防及处理进行讨论。男 78例 ,女 4 0例 ,4 0岁以下 37例 ,4 0~ 60岁 31例 ,60岁以上 50例。病程 3个月内 31例 ,3~ 6个月4 1例 ,6个月以上 4 6例。病变部位 :6cm以下 4 3例 ,6~ 12 cm32例 ,12 cm以上 4 3例。术式 :Miles术式 19例 ,经腹会阴保留肛门括约肌直肠癌根治术 58例 ,Dixon式 2 6例 ,乙状结肠造瘘15例。并发症 :本后肠梗阻 18例 ,坐骨直肠窝残腔感染2…  相似文献   
2.
3.
p53基因突变与老年人膀胱癌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膀胱癌组织 p53 基因突变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利用 P C R S S C P 及 P C R 直接循环测序技术,分析 70 例 60 岁以上老年人膀胱癌组织 p53 基因突变。结果 70 例中 24 例(343% )发生 p53 基因突变。侵润性 膀胱癌(p T2 ~p T 4 )组比浅表性性膀胱癌(p T a~p T1 )组、Ⅱ~Ⅲ级组比Ⅰ级组 p53 基因突变率明显增高( P = 0020 和 P =0023)。突变阳性组与突变阴性组的 1 年、3 年、5 年生存率分别为 636% 、401% 、401% 及 918% 、764% 、564% ,阳性组较阴性组明显预后不良( P= 0023)。结论 p53 基因突变可作为预测老年人膀胱癌恶性进展及鉴别浸润性与浅表性膀胱癌、预后判断有用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干眼是由于泪液的量或质的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目前,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干眼症患者呈上升趋势。为了解机关干部这一特定人群干眼症发病情况,2008年3月115I~30日,我们对某机关进行了干眼症发病情况的初步调查,对结果进行浅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诊断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并颅内积气的准确性。方法:CT均采用横断面扫描。结果:单发左颞部9例,右颞顶部2例,右颞部6例,双颞部4例,双额颞部4例,双额颞顶部3例。28例共有35个血肿。结论:CT检查方法安全,操作简单,能迅速而准确地查清有无颅内血肿、积气的发生,以及血肿和积气的部位、大小、类型,脑组织受压情况,从而为制定治疗计划、判断其预后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腮腺肿瘤与颈深淋巴结肿大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讨论腮腺和颈深淋巴结的解剖位置关系及本身组织密度和生长特点,对CT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对40例颈部及颌下占位病变的病历做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20例,从病变的生长部位、相邻关系及本身特点去分析病变的定位、定性特征.结果颈深淋巴结位于动、静脉的浅面,病灶小,无淋巴结外累及时,病灶周的指肪间隙存在,与血管可分界,本组中有2例小于1.5cm的淋巴结可见其旁的脂肪间隙,而肿大淋巴结较大时,其旁的脂肪层消失.并且病灶向外生长,与其相邻的胸锁乳突肌也分之不清,本组讨论的肿大淋巴结中,中心液化坏死不明显.而腮腺肿瘤病灶小时,未全侵及腮腺,可见到正常的腮腺组织,呈脂肪密度.病变侵及范围广,腮腺组织显示不清,主要靠咽旁间隙定位,咽旁间隙的脂肪组织移位于肿瘤的前内侧.结论腮腺肿瘤与颈深淋巴结肿大的区别主要根据解剖部位,然后分辨不同组织的密度和生长特点才能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腮腺及其周围间隙的CT解剖标志对腮腺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 4 0例、4 2侧腮腺肿瘤病历做回顾性分析 ,从病变部位、病变发展情况 ,研究腮腺及其旁解剖结构对腮腺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提供帮助。结果 :腮腺浅、深叶的重要解剖标志是走行在腮腺中的面神经和下颌后静脉 ,本组面神经显示的有 16例 (38% ) ,下颌后静脉显示的有 32例(80 % )。浅叶肿瘤向前侵及咬肌 10例 (2 5 % ) ;向后侵及胸锁乳突肌前缘 14例 (33% ) ;向外与皮肤及皮下组织粘连。深叶肿瘤向内突向咽旁间隙 ,与腮腺深叶内缘旁的茎突肌群及颈血管紧邻 ,使之受压、移位 ,关系密切 ,分界不清 ,本组颈鞘血管显示的有 12例 (30 % ) ,其中 9例颈鞘血管变窄 ,并有受压、移位。结论 :清楚地了解腮腺及其旁的解剖关系 ,可以判断肿瘤的来源 ,并帮助做出定性诊断 ,可直接影响手术前处理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