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6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枢椎后路侧块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评价单皮质和双皮质枢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强度,为临床选择枢椎后路螺钉的固定方式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利用12具新鲜尸体枢椎标本,进行单皮质和双皮质的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固定,测试比较其螺钉拔出强度。结果双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量最大,为(1 726.5±433.3)N;单皮质枢椎椎弓根螺钉〔(1 279.9±432.0)N〕与双皮质枢椎侧块螺钉〔(1 054.8±411.3)N〕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皮质枢椎侧块最小为(689.4±128.0)N。结论枢椎后路螺钉固定宜首选椎弓根螺钉,侧块螺钉可作为补充固定技术,且以双皮质骨固定为宜。  相似文献   
2.
背景:全膝关节翻修比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技术上更具挑战性,骨缺损或侧副韧带的缺失,使假体的固定、力线的保持及稳定性的重建更加复杂和困难.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翻修过程中采用金属垫块和髓腔柄组成的翻修假体系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02/2008-01对12例12膝行全膝关节翻修,其中假体松动翻修8例,感染后假体置入4例.翻修过程中使用金属垫块修复AORI-Ⅱ型非包容性骨缺损及恢复关节线水平,并使用髓内假体柄来增加翻修假体的稳定性,使用的假体为组合式髁限制型膝关节OPTETRAK.CCK.翻修后进行随访观察,采用膝关节协会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翻修后随访6~37个月,平均21个月.患者膝关节协会评分从翻修前27分增加到最后随访时的75分,膝关节活动度由翻修前63°增加到最后随访时的97°.除一例患者皮肤伤口感染延迟愈合外,未见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出现.提示采用金属垫块和髓腔柄组成的翻修假体系统重建全膝关节翻修术中非包容性骨缺损和软组织平衡,既可以方便手术操作,获得即刻稳定性,又可以提高翻修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背景:全膝关节翻修比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技术上更具挑战性,骨缺损或侧副韧带的缺失,使假体的固定、力线的保持及稳定性的重建更加复杂和困难。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翻修过程中采用金属垫块和髓腔柄组成的翻修假体系统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4-02/2008-01对12例12膝行全膝关节翻修,其中假体松动翻修8例,感染后假体置入4例。翻修过程中使用金属垫块修复AORI-Ⅱ型非包容性骨缺损及恢复关节线水平,并使用髓内假体柄来增加翻修假体的稳定性,使用的假体为组合式髁限制型膝关节OPTETRAK.CCK。翻修后进行随访观察,采用膝关节协会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评估膝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翻修后随访 6~37个月,平均21个月。患者膝关节协会评分从翻修前27分增加到最后随访时的75分,膝关节活动度由翻修前63°增加到最后随访时的97°。除一例患者皮肤伤口感染延迟愈合外,未见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出现。提示采用金属垫块和髓腔柄组成的翻修假体系统重建全膝关节翻修术中非包容性骨缺损和软组织平衡,既可以方便手术操作,获得即刻稳定性,又可以提高翻修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试C2、3椎间解剖结构逐级损伤对Hangman骨折稳定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8具新鲜C1~4颈椎标本,按Hangman骨折病理诊断标准模拟C2、3椎间解剖结构逐级损伤,并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依次按照:①对照组(正常状态);②切断双侧椎弓峡部组;③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后纵韧带组;④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前、后纵韧带组顺序测试其三维运动范围(ROM),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解剖结构逐级破坏,ROM值逐渐增大。切断双侧椎弓峡部组与对照组相比除旋转有显著性差异外,余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后纵韧带组、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前后纵韧带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后纵韧带组与切断双侧椎弓峡部组相比除后伸无显著性差异外,余均有显著性差异;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前后纵韧带组与其他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旋转运动影响最大的是峡部,前后纵韧带对屈伸运动影响明显,而侧弯运动则随着各椎间结构的破坏逐步下降;准确判断Hangman骨折的具体损伤部位对骨折稳定性的认识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组织工程基本原理是从患者获取组织,经体外培养扩增种子细胞,接种在支架内,通过支架引导形成三维外形的组织,最后植入该患者体内以替代病损组织的功能,以后随着新生血管长入,支架逐步溶解,新生组织最终与周围组织完全融合。目的:探讨应用反求工程和快速原型技术定制个体特异的解剖外形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克服常规制作方法的缺陷。设计:定制个体特异的解剖外形骨组织工程支架方法。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材料:支架CAD设计在广东省机械研究所CAD培训中心完成,支架快速成型制作在广东省龙创域公司完成,快速成型工艺为立体光固化工艺,采用材料为光敏树脂。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1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完成。按反求工程的基本原理,采用医学CT/MRI扫描获取患者骨骼的分层图像信息,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和曲面重构建立骨骼感兴趣区域的解剖模型,并在建立的解剖模型的外形轮廓内进行支架内部结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立其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最后采用快速成型工艺精确制作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原型。主要观察指标:①CT/MRI扫描三维重建与解剖建模结果。②个体化组织工程支架的内部结构设计结果。③个体化组织工程支架快速成型制作。结果:①经CT/MRI图像三维重建,建立了骨关节解剖模型。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设计支架内部结构成功地建立了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实体模型。③骨组织工程支架CAD模型指导快速成型工艺成功地制作了个体化解剖外形的支架,制作的骨组织工程支架内部结构非常精细,具有高孔隙率和较好的孔隙相互连通性能。结论:采用反求工程和先进制造技术,可以任意制作个体化解剖外形的组织工程支架;在所有快速成型工艺中,以立体光固化成型精度最高,表面光滑、成型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6.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 reconstruction by double bundle-double tunnel Y-shape of the anterior tibialis tendon allograft. Methods From March 2001 to January 2008, 47 patients underwent PCL reconstruction were included. The allogeneic adult anterior tibialis tendon was prepared into the Y-shape double bundles with the length of 130 mm; A bundle was defined as A-side; B-side was two short bundle (B1, B2 bundle). A bundle was 70 mm in length with a diameter of 10-12 mm. B1 bundle (anterolateral bundle) was 55 mm long with a diameter of 6 mm; B2 bundle(posteromedial bundle) was about 50 mm with a diameter of 6 mm. The allograft ligament was installed through the antero-medial approach. Absorbable interface screws were fixed in the tibial tunnel firstly, and then in the femoral tundles. When being fixed, anterolateral bundle was in flexion of 90°, postero-medial bundle was in 30°. Assisted exercise with knee an angle-locked walking aid had continued for 8-10 weeks. Results The average operating time were 45 min. The average follow-up time was 49.5 months. Preoperative Lachmann was positive in all cases while Lachmann was negative in 39 cases, weakly positive in 5 cases, and positive in 4 cases postoperatively. Post-operative KT-1000 testing, Lysholm score and Tegner activity levels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compare with the pre-operative ones. Conclusion The double folded bundles of adult anterior tibialis tendon has sufficient length and diameter for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with power tension. The methods of ligament passing through the tunnel has improved to ease the procedure.  相似文献   
7.
伤者 ,男 ,36岁。摩托车事故伤后左上肢弛缓性瘫痪 ,并方肩畸形 2月余主诉入院。伤者 2 0 0 0年 12月 1日骑摩托车与汽车相撞 ,撞击瞬间从摩托车上摔出 ,伤后左上肢即失去感觉和运动功能 ,无昏迷及肢体损伤出血病史。在当地医院对症治疗无效转送本院。查 :一般情况可 ,心肺正常 ,左上肢呈自然松弛下垂状态。肩部呈方肩畸形 ,上肢各关节不能主动运动 ,被动运动正常 ,耸肩运动正常。斜方肌肌力Ⅴ级 ,冈上、下肌肌力Ⅲ级 ,胸大肌、背阔肌及上肢其余诸肌肌力零级。上肢感觉除上臂外 ,其余全部丧失。上肢反射消失 ,温度略低 ,Horner征阴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镜下缝线锚钉修复肩关节上盂唇前后向(SLAP)合并前后延伸损伤的疗效.方法 对2007年3月至2009年4月肩关节镜下缝线锚钉修复的12例盂唇SLAP合并前后延伸损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5例;年龄18~40岁,平均28.7岁;均为复合多向不稳定.镜下缝线锚钉治疗肩关节盂唇SLAP Ⅴ型损伤(Bankart损伤+SLAPⅡ型损伤)7例、SLAPⅧ型损伤(SLAPⅡ型损伤合并后下方盂唇撕裂)3例及SLAPⅢ型合并前后盂唇撕裂脱位2例.术前及术后随访均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1~22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平均前屈上举分别为163.4°±8.6°和169.7°±4 2°;外展90°外旋为58.5°±13.6°和90.3°±5.5°;术后外展90°,患侧外旋角度较健侧受限8.4°±6 2°.术前及末次随访ASES评分分别为(77.4±3.7)分和(94.3±2.6)分,VAS评分分别为(7.2±1.4)分和(1.2±0.6)分,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78.1±4.6)分和(93.9±3.7)分,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发生再脱位,均重返伤前工作岗位.结论 严重SLAP合并前后延伸损伤诊断困难,镜下能明确损伤类型,及时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2D/3D图像配准技术进行运动还原以获得正常膝关节韧带的在体稳定性参数。方法在生理负重下利用两台C型臂X线机采集8名志愿者健、膝关节屈曲0°、15°、30°、60°和90°时的两幅相互垂直的X线影像(2D),与由CT重建的三维图像在虚拟X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还原膝关节不同角度时的股骨和胫骨相对3D位置关系,并通过韧带止点还原的方法对ACL、PCL、MCL、LCL进行韧带长度分析。结果随屈曲角度的增大,ACL长度逐渐缩短,从0(°27.73±1.34)mm至90(°23.34±1.48)mm;PCL长度逐渐增加,从0(°26.5±1.65)mm至90(°33.80±1.97)mm;MCL长度逐渐减小,从0°(38.17±1.40)mm至90°时(35.98±1.50)mm。LCL长度同样逐渐减小,从0°(52.56±1.64)mm至90°(50.22±1.4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2D/3D图像配准技术可获得正常膝关节生理屈曲过程中韧带长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单隧道双束和单隧道单束ACL重建膝关节稳定性的差异。方法选用6侧人体膝关节标本,保留完整的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行单隧道双束和单束ACL重建,在MTS-858生物材料试验系统上测试膝关节在胫前加载(134N)和旋转加载(5N·m内旋胫骨)下屈曲0°、15°、30°、60°、90°位时的运动学反应。每个膝关节在4个不同条件下进行测试:ACL完整、ACL损伤、单隧道双束重建ACL以及单隧道单束重建ACL,其中单隧道双束及单束ACL均采用双股腘绳肌腱。结果 (1)胫前加载:双束组在屈曲30°、60°和90°位,单束组在屈曲90°位时关节前后稳定性获得良好恢复(P0.05);在屈曲60°位时双束组的胫前位移明显低于单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旋转加载:与ACL完整组相比较,双束组的胫骨内旋角度在屈曲0°、60°位时无明显变化(P0.05),屈曲90°位时明显减少(P0.05);单束组在屈曲0°时无明显变化(P0.05)。屈曲60°和90°位时双束组的胫骨内旋角度明显小于单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隧道单束ACL重建相比,单隧道双束ACL重建能够更好地恢复膝关节前后稳定性及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