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本市无偿献血者感染性标志物的感染情况,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减少血液报废。方法用唐山现代管理软件分析本市2005~2011年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检测结果。结果 2005~2011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5.63%,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不合格率分别为3.30%、0.82%、0.71%、0.56%、0.23%,5项感染性标志物各年的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3~12月试行献血前ALT筛查,ALT不合格率由2009年的5.12%下降到2010年的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本地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情况,应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严格执行献血前ALT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液标本检测不合格的原因,探究其相应的解决措施。方法先将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所采集的89例经检测为不合格的血液标本作为本次分析探究的标本对照组,并对其不合格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再采集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89例血液标本作为本次分析探究的标本探究组,以标本对照组所分析的不合格影响因素为依据,对这组标本施以有针对性的相应解决措施。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标本探究组血液标本各项指标不合格率较标本对照组均较低,组间对比差异即P0.05,数据对比结果有指导意义。结论经对血液标本检测不合格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并加以实施,可有效提高血液标本的合格率,该方法在临床可进行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太原市红十字血液中心3月1日起正式在街头献血屋投入使用转氨酶快速检测仪,为广大无偿献血者又提供了一项新的服务内容。自该仪器投入使用后,经统计,近期因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不合格报废的血液降低至1%以下,  相似文献   
4.
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日,其宗旨是保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尊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促进持久和平。当天。太原市血液中心响应市红十字会号召,组织安排献血车以及工作人员和无偿献血义工队来到铜锣湾广场进行宣传并参加“博爱一日捐”活动。  相似文献   
5.
李之烨 《基层医学论坛》2016,(28):3981-3982
目的:分析我站血液病毒核酸检测(NAT)正式启动以来,献血者血液在新的检测模式下的结果。方法2015年5月—2016年4月检验科共接收标本122281份,经丙氨酸转氨酶(ALT)检测合格及酶联免疫法(ELISA)双试剂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抗体(抗-TP)呈非反应性标本98153份。用浩源核酸检测系统对非反应性标本进行 HBV-DNA、HCV-RNA、HIV-1-RNA三项联合NAT检测,采用8人份混样法检测,对反应性的混样池进行拆分检测。结果 NAT检测13411个混样池,检出55个HBV-DNA反应性混样池,混检阳性率为4.10‰;拆分431个标本,结果HBV-DNA反应性标本10份,拆分阳性率为23.20‰;NAT 检测阳性率为0.10‰。结论在血液检测新模式下,NAT和ELISA互相补充,可有效缩短病毒检测“窗口期”及降低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发生率,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6.
大鼠急性内囊出血后血液流变特性经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内囊出血后血液流变特性的经时变化,总结变化规律,分析其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出血组,后者又分为出血后3、6、12、24h四个亚组,每组6只。尾尖剪断取自体血0.1ml定位注射至大鼠右侧内囊,假手术组除不注血外,其余操作同出血组。假手术组即刻取血,出血组分别于各时间点取血做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各出血组与假手术组比较,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出血各组间比较,全血低切黏度在出血后3~12h明显升高,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在24h升高最明显,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前者在24h达高峰,后两者高峰时间为出血后12~24h。结论大鼠急性内囊出血后不同时段的血液流变学参数发生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将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微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3年我实验室参加中国国际输血感染预防和控制(CITIC)室间质评的结果,验证实验室检测输血传染病标志物的能力,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方法将实验室CITIC室间质评的结果与目标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检测方法的符合性、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2013年实验室参加CITIC室间质评3次,检测CITIC室间质评标本75个,其中第1次室间质评的结果与目标结果不一致的标本有2个,总符合率为98%。结论HBsAg ELISA(生物梅里埃)方法检测标本M乙肝表面抗原结果与目标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为标本在发放过程中快递出现故障,标本长时间存放于室温导致结果不准确;抗-HCV ELISA(索林)方法检测标本C丙肝抗体结果与目标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为试剂批间差异造成的假反应性,其他结果均与目标结果符合。2013年我实验室参加CITIC室间质评的结果符合预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批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出现“花板”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我中心检验科ELISA试验中出现“花板”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比较实施对策前后“花板”发生率。结果实施对策前48次“花板”主要原因为洗板29次、试剂分配11次、试剂质量5次、样本质量3次。通过实施相应对策,“花板”发生率由原来的0.92%降至0.24%。结论加强洗液配制、管路清洁、试剂及样本质量检查、微板放置,规范手工操作,不断总结和制定相应对策,能够降低ELISA试验中“花板”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2年—2016年太原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反应性结果,为制定献血者血液检测确证方案和归队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2016年本市无偿献血者资料,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梅毒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2016年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HBsAg、抗-HCV、抗-TP、抗-HIV单试剂不合格率分别为0.22%,0.40%,0.21%,0.18%;双试剂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56%,0.21%,0.36%,0.04%;每项感染性标志物的单试剂检测不合格率和双试剂检测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根据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反应性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追踪和确证方案,为初筛假阳性献血者归队提供依据,既有利于保护献血者权益,又能缓解血液供需紧张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内囊出血后大鼠空肠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探讨脑出血并发症的发病机理。方法采用自体尾静脉血注入法建立大鼠急性内囊出血模型,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内囊出血后3、6、12、24h组,每组8只大鼠。运用微循环显微摄像分析系统,计测各组肠系膜微静脉血流量、切变率、白微栓数,并对切变率和白微栓数进行相关性分析;计测微动脉内轴流和边流的宽度,并计算边流宽度与管径的比值。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急性内囊出血各时间点肠系膜微静脉血流量明显减少(P〈0.05),脑出血6、12、24h组切变率减小(P〈0.05),而白微栓数增加(P〈0.05),切变率与白微栓数呈明显负相关(r=-0.917,P〈0.05);脑出血6、12、24h组微动脉内边流宽度与管径的比值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小(P〈0.05)。结论急性内囊出血后大鼠肠系膜微血管血流量减少,切变率降低,白微栓数增多,边流宽度与管径的比值减小,这些微循环障碍可进一步导致靶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