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索制备理想的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方法,为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药物治疗提供一个良好的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2002-07/2003-02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实验室完成。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单纯脑卒中组10只、孤养应激组10只、脑卒中后抑郁组15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综合孤养、中度的不可预测应激处理复合制备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运用Longa5评分法(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和水平木棒法(正常大鼠放置其上可以在上面持续时间超过3min)评定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运用糖水实验、敞箱实验、被动躲避实验评定脑卒中后抑郁大鼠的兴趣感变化、自发活动和探究行为等抑郁行为学改变。采用荧光分光度法测定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水平。结果:①在造模中6只大鼠死亡,3只大鼠造模未成功,3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②脑卒中大鼠22只(包括单纯脑卒中组9只,脑卒中后抑郁组13只),清醒后第4,8,24小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58±0.69,2.32±0.58,1.37±0.60。③脑卒中动物20只(包括单纯脑卒中组8只,脑卒中后抑郁组12只),脑卒中后第1,3,5天在圆棒上停留时间分别为(110.94±31.40)s,(149.53±16.56)s,(169.88±8.44)s。④脑卒中后抑郁组脑卒中后第7,14天的体质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48.8±47.7)g,(390.9±22.9)g,P<0.05;(321.7±43.8)g,(392.6±23.5)g,P<0.01]。⑤脑卒中后抑郁组糖水消耗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8.48±1.15)mL/kg,(113.0±11.8)mL/kg,P<0.01]。⑥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敞箱活动低下,被动躲避缺陷。⑦脑卒中后抑郁组双侧额顶皮质及脑干的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显著降低。结论: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复合孤养和应激处理可以制备出较理想的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大脑中动脉梗死组(NS+MCAO组)、丹参酮ⅡA预处理组、假手术组和空白组。采用ZeaLonga线栓法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观察各组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胶质细胞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水平。结果丹参酮ⅡA预处理能减轻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的神经损伤,丹参酮ⅡA预处理组GFAP表达程度较NS+MCAO组高(P〈0.05)。结论丹参酮ⅡA预处理能够促进缺血后星型胶质细胞活化增殖,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三七二醇皂甙(PDS)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及对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SD雄性健康大鼠120只,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未行任何干预;模型组(MCAO组)采用longa氏二次线栓法;预缺血 模型组(IPC MCAO组)先预缺血10 min,3 d后行MCAO术2 h;三七二醇预处理组(PDS MCAO组)予腹腔注射PDS 50 mg/kg.d,3 d后行MCAO术2 h;三七二醇治疗组(MCAO PDS组)予MCAO术后2 h腹腔注射PDS 50 mg/kg.d,3 d后处死;假手术组(SS SS组)间隔3 d分别施以10 min和2 h假手术。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及GFAP的表达水平。结果:IPC MCAO组、PDS MCAO组脑梗死体积较MCAO组缩小,GFAP表达水平较MCAO组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DS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对将要发生的严重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可能是三七二醇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朱观祥 《新中医》2017,49(3):22-24
目的:观察脑梗通汤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脑梗通汤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2组均进行为期1月的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0.70%,对照组6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各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脑梗通汤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丹参酮IIA(TSⅡA)预处理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炎性因子IL-1β和RelA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100只成年SD雄鼠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TSⅡA预处理组;TSⅡA治疗组;假手术组;空白组。采用Zea Longa线栓法制作模型,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IL-1β和RelA mRNA的表达。结果 IL-1β和RelA mRNA在除空白组外的各组均有表达。与模型组比较,TSⅡA预处理组、TSⅡA治疗组、IPC组均能显著降低炎性因子IL-1β和RelA mRNA的表达(P<0.05),IPC组IL-1β和RelA mRNA的表达较TSⅡA预处理组和TSⅡA治疗组低(P<0.05),TSⅡA预处理组IL-1β和RelA mRNA与TSⅡA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SⅡA预处理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与其下调炎性因子IL-1β和RelA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SⅡA)预处理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炎性因子IL-1β和RelA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100只成年SD雄鼠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TSⅡA预处理组;TSⅡA治疗组;假手术组;空白组.采用ZeaLonga线栓法制作模型,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IL-1β和RelAmRNA的表达.结果 IL-1β和RelAmRNA在除空白组外的各组均有表达.与模型组比较,TSⅡA预处理组、TSⅡA治疗组、IPC组均能显著降低炎性因子IL-1β和RelAmRNA的表达(P<0.05),IPC组IL-1β和RelAmRNA的表达较TSⅡA预处理组和TSⅡA治疗组低(P<0.05),TSⅡA预处理组IL-1β和RelAmRNA与TSⅡA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SⅡA预处理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与其下调炎性因子IL-1β和RelA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膜上CD11a/CD18、CD11b/CD18的变化,探讨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参芎滴丸对急性脑梗死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凝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用药组造模前按5、10、20倍临床剂量灌胃8天,然后电凝法闭塞大鼠大脑中动脉造模,于造模后12 h、48 h、72 h 3个不同时点处死大鼠,取大鼠外周血备用,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不同剂量组缺血大鼠不同时点外周血PMN膜上CD11a/CD18、CD11b/CD18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CD11a/CD18、CD11b/CD18表达明显升高,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参芎滴丸低、中、高剂量组梗死后24 h、48 h、72 h 3个不同时点CD11a/CD18、CD11b/CD18的表达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剂量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呈现量效关系.结论参芎滴丸能显著抑制MCAO模型大鼠外周血粒细胞CD11a/CD18、CD11b/CD18表达,进而抑制梗死早期的炎性反应,减轻脑缺血后炎性病理损害,达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制备理想的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方法,为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药物治疗提供一个良好的动物模型。 方法:实验于2002-07/2003—02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实验室完成。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单纯脑卒中组10只、孤养应激组10只、脑卒中后抑郁组15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综合孤养、中度的不可预测应激处理复合制备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运用Longa 5评分法(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和水平木棒法(正常大鼠放置其上可以在上面持续时间超过3min)评定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运用糖水实验、敞箱实验、被动躲避实验评定脑卒中后抑郁大鼠的兴趣感变化、自发活动和探究行为等抑郁行为学改变。采用荧光分光度法测定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水平。 结果:①在造模中6只大鼠死亡,3只大鼠造模未成功,3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②脑卒中大鼠22只(包括单纯脑卒中组9只,脑卒中后抑郁组13只),清醒后第4,8,24小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58&;#177;0.69,2.32&;#177;0.58,1.37&;#177;0.60。③脑卒中动物20只(包括单纯脑卒中组8只,脑卒中后抑郁组12只),脑卒中后第1,3,5天在圆棒上停留时间分别为(110.94&;#177;31.40)s,(149.53&;#177;16.56)s,(169.88&;#177;8.44)s。④脑卒中后抑郁组脑卒中后第7,14天的体质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48.8&;#177;47.7)g,(390.9&;#177;22.9)g,P〈0.05;(321.7&;#177;43.8)g,(392.6&;#177;23.5)g,P〈0.01]。(5)脑卒中后抑郁组糖水消耗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8.48&;#177;1.15)mL/kg,(113.0&;#177;11.8)mL/kg,P〈0.011。⑥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敞箱活动低下,被动躲避缺陷。⑦脑卒中后抑郁组双侧额顶皮质及脑干的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显著降低。 结论: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复合孤养和应激处理可以制备出较理想的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三七二醇皂甙(PDS)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能否诱导缺血耐受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预缺血+模型组、PDS预处理组、PDS治疗组、假手术组6组,各20只。空白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模型组连续3 d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后,给予2 h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22 h后处死;预缺血+模型组给予预缺血10 min,连续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3 d后再给予2 h MCAO,再灌注22 h后处死;假手术组给予10 min假手术,3 d后给予2 h假手术,24 h后处死动物;PDS预处理组给予3 d PDS后给予2 h MCAO,造模后24 h处死;PDS治疗组予2 h MCAO,再予PDS治疗3 d后处死。造模后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IL-1βmRNA表达水平。结果预缺血+模型组、PDS预处理组的IL-1βm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S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对将要发生的严重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抑制炎性反应可能是PDS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翁柠  朱观祥  张岩  李世通 《新中医》2007,39(12):6-8
刘福友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载,经验丰富,擅长应用中医药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疾病,颇具特色,并收到满意疗效。现将其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