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建立基于PCR反向斑点杂交技术(PCR-RDB)的32型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方法。方法设计并合成基于MY09/11的HPV型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以HPV载体和临床样本为模板,用自建的PCR-RDB法对300例临床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分型检测,并与商品化的PCR-RDB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自建的PCR-RDB法的特异性、准确性和重复性良好,其对39和51型HPV的最低检测限为50拷贝/反应,其余各型别HPV最低检测限为5拷贝/反应。用自建的PCR-RDB法对300例临床样本进行HPV分型的总阳性率、单一感染率和多重感染率分别为18.67%(56/300)、12.33%(37/300)、6.33%(19/300),与商品化试剂的检测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744,0.597和0.118,P均0.05)。两法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889(P0.01)。结论成功建立了灵敏度、特异性高,重复性良好,适合临床上对32型HPV分型的PCR-RDB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L公司乏凝血因子血浆冻干粉溶解后贮存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下对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溶解好的乏凝血因子血浆分装后,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放置不同的时间,分别测定抗凝血浆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的活性,结果用百分活度表示。结果:在2~8℃保存的乏凝血因子血浆中,乏凝血因子Ⅶ血浆稳定性较好,乏凝血因子Ⅷ血浆的稳定性较差。-20℃保存的乏凝血因子血浆与2~8℃保存的,稳定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2~8℃和-20℃两种贮存温度对乏凝血因子血浆的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乏凝血因子Ⅶ血浆可稳定一周,乏凝血因子Ⅷ血浆的稳定性较差应在配制后2天内使用。  相似文献   
3.
朱菊平 《河北医药》1990,12(4):207-208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为肾小球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现将我科于1987年1月~1988年4月收治的22例治疗小结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22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18例,女4例,16~25岁16例,26~59岁6例,以青少年男性为多。全部病例均检查了血、尿常规,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胆固醇、血尿素氮、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其中17例测定了尿纤维蛋白  相似文献   
4.
肾病综合征(NS)时血液呈现高凝状态,构成了血栓形成的基础。尤其老年NS患,由于诸多潜在高危因素的存在,更易发生心、脑血栓栓塞合并症,直接威胁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为探讨其相关因素,减少合并症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我们将1992年~1999年间收治的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NS2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温对人工肾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8/12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透析室完成。选择2004-11/2006-12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人工肾透析的患者20例,患者均采用两种不同温度的透析液进行透析,即低温透析(35.0℃)与常温透析(37.0℃),透析后达干体质量。透析前患者休息15min后测量血压、心率,透析进行过程中每30min测血压、心率及超滤量。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透析前及透析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及超滤量,并观察患者低血压时有无不适症状。透析剂量3次/周,4h/次。结果:2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共行低温透析160次,常温透析160次。①低温透析前后患者的心率无明显改变,常温透析时心率较透析前略升高(86.5±6.9,75.6±8.2)次/min,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有所降低;与常温透析相比,低温透析时患者的心率明显下降[(78.4±7.1)次/min(P<0.05)],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明显升高(P<0.05),超滤量明显升高(P<0.05)。②低温透析时低血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温透析(10%,91%,P<0.05)。结论:与常温透析相比,低温透析时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心血管功能比较稳定。低温是降低人工肾透析中低血压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91年4月至1997年4月,在普通B超探头引导下经皮肾活检15例,成功率达93%,术后无并发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9例,女6例;年龄15~40岁,平均25岁。均为住院病人。其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10例,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狼疮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病)、急性肾衰综合征、隐匿性肾炎、IgA肾病各1例。  相似文献   
7.
多巴胺与酚妥拉明及速尿抢救急性肾衰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巴胺与酚妥拉明及速尿抢救急性肾衰4例朱菊平,梁大丽胡桂才河北省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067000河北省党校医务室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迄今仍属内科急症,病死率高达34%~65%,其预后与原发病的性质、严重程度、年龄、诊治早晚,尤其是及时确诊和有效的治...  相似文献   
8.
我科近4年来共收治尿毒症并发心脏损害患者37例,现将其临床表现,损害因素、机理转归、预后及防治措施作如下分析。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37例均为住院病人,全部符合尿毒症的诊断标准。男22例,女15例。年龄24~72岁,平均48岁,其中50岁以上者18例占48.7%。原发病中慢性肾  相似文献   
9.
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约占40%~47.2%,好发于16~ 35岁的青年[1]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2,3],IgA肾病老年患者(≥60岁)的比例约占1.7%,老年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目前还不十分明确.本文将老年IgA肾病患者与非老年IgA肾病患者临床病理特点进行比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经肾活检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且年龄≥60岁的患者30例(老年组),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男女比例1∶0.30,平均年龄(62.8±2.2)岁;同时随机选择同期<60岁的IgA肾病患者40例(非老年组),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男女比例1∶0.9,平均年龄(33.3±11.2)岁.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临床发现肾移植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的活性异常增高.目的:了解肾移植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的活性,并探讨其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营养不良的关系.方法:检测肾移植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营养状态、人体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活性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据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非炎症组(<3 mg/L)和微炎症组(≥3mg/L).结果与结论: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活性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②微炎症组营养不良数量及程度、改良主观全面营养评价评分、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活性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炎症组(P≤0.001或P<0.01或P<0.05).⑨非炎症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中臂肌围、中臂围、握力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肾移植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异常活化;随炎症反应加重,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单个核细胞核因子kB活性进一步增强,营养不良加重;说明核因子kB活性可能较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更早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及预测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