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药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经B超诊断的单纯胆囊结石患者行内镜保胆取石术前MRCP检查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5年1月~2010年7月1 490例经B超诊断的单纯胆囊结石患者术前经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发现的胆总管小结石30例的病历资料.结果 1 490例经B超诊断的单纯胆囊结石患者中行MRCP检查发现30例无症状胆总管小结石,占2.01%,这30例胆囊结石患者均有多发细小结石(0.6 cm及以下),胆总管小结石直径(0.50±0.08)cm.结论 B超发现单纯胆囊多发细小结石(0.6 cm及以下)者是术前MRCP检查的适应证,有可能发现无症状的胆总管小结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54-2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保护作用及对P-selectin蛋白表达的影响机制。方法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I-R组和654-2组,I-R模型由夹闭门静脉左支45min再开放3h制备,比较两组动物血清ALT、GSH和肝组织P-selectin蛋白水平变化。结果654-2组ALT、GSH指标显著低于I-R组(P<0.01),654-2可显著改善肝细胞镜下损伤并减少肝组织P-selectin蛋白的表达。结论654-2可通过下调肝细胞P-selectin蛋白的表达而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胆囊结石、胆囊良性息肉是临床常见的胆囊良性病变,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全球成年人胆囊结石总患病率已达10%~20%[1]。胆囊息肉在我国的患病率也逐年升高[2-4]。自从1882年LANGENBUCH完成了世界第一例胆囊切除术[5],此后的100多年,胆囊切除术已成为胆囊良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逐渐普及,胆囊切除的指征不断扩大,而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生理功能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谷胱甘肽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前经门静脉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建立部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2组,每组10只:缺血再灌注组(IR组),还原型谷胱甘肽预处理组(GPC组)。测再灌注末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及GSH含量。结果肝脏缺血45min再灌注40min后,GPC组血清ALT、AST、LDH、MDA含量明显低于IR组(P分别<0.05,0.01,0.01,0.01),而GSH含量明显高于IR组(P<0.01)。结论缺血前经门静脉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预处理可以有效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其机制可能为增加血循环中GSH,减少肝组织及血循环中自由基含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胆囊造瘘在内镜保胆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该院应用胆囊造瘘的内镜保胆取石病例29例经验.结果 29例患者中,27例顺利拔除胆囊造瘘管,成功保留胆囊,而2例患者最终未能保留胆囊而接受二次手术切除胆囊.结论 若能将胆囊造瘘灵活应用在内镜保胆取石术中;可明显提高保胆的成功率,使部分以往无法保胆的患者成功保留胆囊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p57KIP2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3例肝细胞癌石蜡包埋标本和38例癌旁组织中p57KI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肝细胞癌p57KIP2的阳性表达率为46.0%,显著低于癌旁组织78.9%(P<0.01),并与肝细胞癌的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有无包膜及门静脉癌栓相关。结论p57KIP2蛋白表达的下调可能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opoⅡα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3例肝细胞癌石蜡包埋标本中TopoⅡα的表达情况。结果63例肝细胞肝癌病例均呈现出了TopoⅡα的阳性表达。TopoⅡα表达的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HBsAg、肝硬化、肿瘤直径、包膜或者分级均无关(P>0.05),但其与血清AFP水平相关(P<0.05)、与血管侵犯有关(P<0.05)。结论TopoⅡα对研究肝癌细胞增殖活性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保留胆囊条件下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EST)与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一期缝合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选取10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RCP组(53例)与LCBDE组(52例)。在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基础上.ERCP组术前行ERCP/EST治疗,LCBDE组行LCBDE一期缝合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ERCP组手术成功率、一次取石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2. 5%、86.8%、15. 1%,LCBDE组则分别为96.2%、98. 1%、9.6%,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 05),而ERCP组术后平均带管时间显著短于LCBDE组(P<0. 01)。结论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取ERCP与LCBDE两种术式各具有优势,治疗效果相当,并发症少,虽ERCP较LCBDE带管时间短,但ERCP适合结石少而小的患者,而LCBDE适合胆总管扩张的患者,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成药胆宁片在内镜保胆取石术(CGPC)后预防胆囊结石复发的作用,及其与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的差异。方法 纳入2016年11月-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符合条件的CGPC后患者1 868例,按取出结石的类型分为两个队列,A队列为取出胆固醇为主的结石,B队列为取出胆色素为主的结石,将每个队列中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N组口服胆宁片(1.8 g/次,3次/d),TU组口服TUDCA(500 mg/次,1次/d),疗程为180 d,随访时间为36个月,记录胆囊结石复发及胆囊壁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种药物相互比较,在A队列,A-DN组与A-TU组的胆囊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在B队列,B-DN组的胆囊结石复发率明显低于B-TU组。在两个队列中,DN组术后半年的平均胆囊壁厚度均明显薄于TU组。结论 CGPC后应用胆宁片有助于缓解术后胆囊炎症,能够有效地降低胆囊结石复发率,在预防胆色素为主的胆囊结石复发方面优于TUDCA。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