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是由于造血干、祖细胞的基因组在体细胞水平发生突变而引起的克隆性增生异常。各种类型的白血病常伴有非随机的染色体易位,导致造血调控网络中某些重要基因结构和功能改变,引起细胞的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和凋亡受阻。目前,基于对白血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认为,染色体易位引起的融合基因、原癌基因的点突变、癌基因的扩增以及抑癌基因的失活与白血病发病相关。这些原癌基因是细胞正常生长、增殖所必需,其异常或过度表达会引发白血病。在造血系统肿瘤中,50%以上的白血病有特异的染色体易位,受累的基因大多数是编码转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骨髓细胞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PCR方法分析103例初发AP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FLT3基因的ITD突变,分析ITD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103例初发APL患者FLT3-ITD突变20例(19.4%)。FLT3-ITD阳性与PML-RARα融合基因短型和变异型异构体密切相关,FLT3-ITD阳性患者中PML—RARα融合基因短型16例,变异型2例,长型2例(P〈0.0001)。FLT3-ITD阳性患者外周血WBC高于FLT3-ITD阴性患者(P〈0.01),其中PML—RAR仅短型和(或)变异型伴FLT3-ITD阳性患者WBC明显高于FLT3-ITD阴性患者(P=0.015)。而PML-RARα长型伴FLT3-ITD阴性患者与阳性患者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LT3-ITD阳性APL患者的诱导缓解率为90%,随访16例(2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间26(11~47)个月,均处于第1次完全缓解。结论 FLT3-ITD是APL患者常见的基因突变,其发生与PML—RARα短型和变异型相关。伴FLT3-ITD阳性PML—RARα短型和变异型与发病时WBC增高具有相关性,而对近期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4.
急性髓系白血病FLT3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LT3(FMS-like tyrosine kinase-3)即FMS样酪氨酸激酶3,是Ⅲ型RTK家族成员之一,其蛋白结构包括5个免疫球蛋白(Ig)样结构域组成的胞外区,1个跨膜区,1个近膜区(JM),以及胞内由激酶插入区分隔而成的两个酪氨酸激酶(TK)区。目前研究发现,FLT3基因突变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串联重复突变(FLT3-ITD)和Asp835点突变,在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我们较为全面地分析273例AML患者FLT3基因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希望最终能为靶向治疗AML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5.
尽管目前白血病的诊治水平已显著提高,但复发仍不可避免.近10年来研究认为,患者体内微小残留病(MRD)与白血病复发密切相关.传统形态学检测由于敏感度较低限制了其在MRD检测中的应用.随着分子检测手段的不断改进,尤其是近年来实时定量RT-PCR的出现为MRD检测提供了准确、敏感、快速的手段.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MRD的有无及其高低不但反映了个体对治疗的反应情况,而且与预后非常相关,其在白血病早期复发的预示中有显著作用.MRD检测还能用于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为寻找最佳治疗手段提供了依据.本文对MRD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做一综述,相信随着标准化MRD检测体系的建立必将对白血病复发的预防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Ⅲ型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中PDGFRβ以及SHIP等基因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基因组PCR、RT-PCR、直接测序以及基质辅助激光吸收电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ss-ARRAY)等方法,在273例AML患者中检测PDGFRβ以及SHIP等基因突变和SNP.结果PDGFRβ R685C和SHIP Q1153L为新发现的突变,阳性率分别为0.73%和0.36%.结论PDGFRβ R685C和SHIP Q1153L突变有可能参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改进实时定量RT-PCR的检测计算方法,提高定量RT-PCR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微量残留病变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RT-PCR和常规定性RT-PCR检测31例APL患者在治疗前后融合基因PML-RARα的表达水平,对两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常规按照患者治疗前后自身比较计算(常规法)和治疗前标准化基线水平计算(标化法).结果31例患者采用两种定量计算方法结果近似,标化法计算结果示患者在治疗缓解、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期间融合基因PML-RARα转录本对数下降值分别为(2.0±1.9)、(4.9±1.4)和(5.7±0.1),常规法计算结果为(1.9±1.9)、(4.8±1.3)和(5.7±0.4).在维持治疗阶段标化法定量RT-PCR的结果显示患者个体差异更小.按照标化法计算结果,次要分子生物反应(对数值≥3)和主要分子生物反应(对数值≥5)标准仍然适用.结论 采用标化法计算实时定量RT-PCR结果能较好的对APL患者的微量残留病变进行监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个体差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同时适用于治疗前标本缺如的患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