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走动式管理应用于小儿急诊分诊护理质量管理后的实际效果。方法将采用了走动式管理模式下的护理方法所护理的小儿急诊患者,设置为试验组;对照组则为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同等例数小儿急诊患者,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质量,并比较两组患方的满意度。结果走动式管理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走动式管理模式下的护理方式,能够更方便、快捷地缓解小儿病患的临床症状,更大程度上减轻家属的紧张情绪,较常规护理措施质量更佳,具有较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IJA—DR、细胞因子、CD4+CD25+Foxp3high调节性T细胞(Tr)在婴幼儿脓毒症免疫紊乱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婴幼儿脓毒症48例,健康同龄儿童对照组26例。以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或〉30%为界,将患儿分为免疫激活组(DH—H组)和免疫抑制组(DR—L组),对患儿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及CD4+CD25+Foxp3highTr细胞比例;ELISA检测IL-1β、IL-6、TNF-仅、IL-10血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ReMtime—PCR)检测CD4CF细胞Foxp3、CTLA-4、GITR、IL-10、IL-6mRNA表达。结果(1)d,JL危重病例评分DR—H组高于DR—L组。(2)细胞因子变化:两组前炎症细胞因子IL-1B、IL-6、TNF-α血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问比较:IL-1B及IL-6无显著差异,TNF-αDR—H组高于DR—L组(P〈0.05)。IL-6基因表达两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DR—L组高于DR—H组。IL-10血浓度两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DR—L组高于DR—H组。DR—L组IL—10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及DR—H组。(3)CD4+CD25+Foxp3ghighTr细胞改变:DR—L组高于对照组及DR—H组(P〈0.05oCD4+CD25+Foxp3highT细胞相关分子检测:DR—L组Foxp3、CTLA-4、GITR、IL-10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及DR—H组(P〈O.05)。结论观察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有助于对婴幼儿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作出判断;婴幼儿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前炎症细胞因子处于持续高表达状态抗炎细胞因子IL-10过表达及CD4+CD25+Foxp3highTr细胞数量异常增加可能与婴幼儿脓毒症免疫抑制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深圳市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现状,为预防和控制儿童意外伤害提供依据,使儿童致残率降低,生活质量上升。方法选取2015年9月1日-2018年2月28日,因意外伤害到深圳市儿童医院急诊内、外科就诊的0~14岁意外伤害儿童3 000例资料。结果儿童意外伤害男性为64.60%,女性占35.40%;其中3~5岁年龄段出现意外伤害为68.70%,3岁年龄段为21.77%,6~14岁年龄段为9.5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外伤害误服为68.43%、跌落为19.07%,交通伤害为6.80%,碰撞伤为2.70%,其他为3.00%;意外伤害本地人口为32.20%,流动人口为67.80%,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意外伤害主要发生在3~5岁;其次是3岁;最后是6~14岁,为了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率,要加强对家长、儿童和幼儿园教师的安全宣教工作,进而提升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在根本上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提升青少年儿童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4.
曾细秋  曾烈梅 《中外医疗》2013,(28):155-155,157
目的观察家属心理护理在小儿急诊前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家属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在该院住院急诊的小儿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急诊手术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前采取家属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采取术前常规准备。结果实验组的小儿患者术前安静,配合医护人员术前准备的占80.0%,对照组的占26.0%;实验组术前恐惧、烦躁,不配合医护人员术前麻醉,不进手术室的占4.0%,对照组占18.0%;实验组术前不安、多语,不配合医护人员作术前准备的占4.0%,对照组占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小儿患者7~9岁、10~12岁的心理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急诊手术前家属心理护理可以提高患者术前的配合度,有益于急诊手术的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超声心排出量检测仪(USCOM)预测脓毒性休克患儿容量反应性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设计方法,选择21例需机械通气的脓毒性休克患儿进行容量负荷试验.在每个试验前后采用USCOM测定每搏输出量(SV)、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每搏变异度(SVV)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根据容量负荷试验前后SV的变化(以容量负荷试验后SV增加≥10%为有反应)将患儿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采用t检验或x2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容量负荷试验前SVV、中心静脉压(CVP)预测容量反应性的价值.结果 21例患儿共行容量负荷试验23例次,有反应组13例次,无反应组10例次.容量负荷试验前,有反应组SVV高于无反应组(P=0.003);而2组C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VV预测容量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92.4% (95% CI:0.821 ~ 1.000,P=0.001),SVV> 17.5%时预测容量反应性的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81.8%.CVP预测容量反应性的AUC为45.8% (95% CI:0.206 ~0.710,P=0.742),CVP <5.5 cm H2O(1 cm H2O =0.098 kPa)预测容量反应性的敏感度为41.7%,特异度为60.0%.结论 用USCOM测定SVV可反映脓毒性休克机械通气患儿液体治疗时的容量反应性,明显优于CVP等传统指标,可用以指导患儿的液体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中枢性性早熟女童心理行为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治疗的150例确诊为中枢性性早熟女童作为研究对象,认知行为干预前(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的女童66例作为对照组,认知行为干预后(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的84例女童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对两种干预方法下儿童的抑郁及社交焦虑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女童抑郁症自评量表(CES-D)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女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认知行为干预运用于中枢性性早熟女童的健康教育中,可有效缓解性早熟女童忧郁情绪及社交焦虑,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高危因素及病原菌感染特征,为预防其引起的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159例使用呼吸机患儿的呼吸机管路、下呼吸道感染病菌的菌株种类、呼吸机使用时间进行统计,分析与VAP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呼吸机管路和下呼吸道病原菌构成比基本相同,依次为铜绿假单孢、嗜麦芽寡养单孢菌、鲍氏不动杆菌等.VAP的发病率为37.7%.使用呼吸机时间长短与VAP发病率呈正相关(P<0.01).结论 VAP的发生与多种临床因素有关,使用时间越长,发病率越高.为控制感染,须加强各环节护理质量监控,同时对呼吸机管路采取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 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总结12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的护理。护理重点为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补液护理、用药护理,注意使用特殊仪器的护理,加强出院指导。4例患儿在入院24h内抢救无效死亡,8例治愈出院,随访4月~3年,均未发现明显心脏症状和活动受限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含氮量的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在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脓毒症患者随机等分成低氮量组和高氮量组,营养支持中分别给予不同的氮量摄入,检测营养支持前后氮平衡情况,统计治疗期内患者少尿、低氧血症、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结果:高氮量组与低氮量组行TPN后6 d均较行TPN前1 d氮平衡情况明显改善(P0.05);行TPN后第5,6天的氮平衡指数高氮量组高于低氮量组(P0.05);行TPN后高氮量组发生少尿、低氧血症、胃肠道反应等治疗耐受不良情况的发生率均高于低氮量组(P0.05)。结论:高氮量营养支持能更显著地改善负氮平衡,但应密切监测患者肺功能和肾功能损害的症状以及相应的检验指标;低氮量营养支持对肺脏、肾脏的负担小,但应密切观察患者氮平衡情况的改善,满足患者高分解代谢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知信行管理模式在提高儿童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手卫生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科65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为了提高手卫生的质量,对该组医护人员实施知信行管理,从知识、信念、行为三个方面强化手卫生的管理,比较管理前后该组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手卫生健康知识得分以及手卫生质量的情况.结果 知信行管理后,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无菌操作前、体液暴露后等洗手率高于管理前,医护人员洗手符合程序规范、使用消毒液的情况高于管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生和护士的手卫生健康知识得分高于管理前,手卫生消毒合格率、洗手时间≧15 s、手卫生监测合格率均高于管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知信行管理模式能够提高儿科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改善手卫生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