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减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8月~2004年8月对38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内窥镜辅助下经口咽前入路减压术,其中18例行一期经口咽入路减压和后路枕颈内固定术:15例行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术;5例不可复型仅行经口咽前入路减压术。结果:平均随访38个月(6~96个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上颈段脊髓减压改善率达89.3%。发生颅内感染1例,前路钢板松脱1例。结论:与常规减压方法相比,内窥镜辅助下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减压手术创伤小,操作精细、准确,术中与助手可协同操作。  相似文献   
2.
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介绍Cervifix枕颈内固定系统在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对6例由新鲜创伤和25例由陈旧性创伤、先天畸形、类风湿引起的枕颈失稳病例,采用Cervifix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随访手术效果。结果 全部病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9~37个月。3l例均获得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移位和断裂等并发症。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l例在术中发现有椎动脉损伤,术后无相关症状出现。所有病例未出现与内固定有关的神经脊髓损伤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 Cervifix系统固定可靠,器械安装方便,手术操作虽有一定难度,但仍是目前枕颈融合内固定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胸段病变的经胸骨前入路治疗的手术方式。[方法]介绍5年来对6例颈胸交界椎疾患的患者,采用经胸骨前入路的手术方法,暴露病变的上胸段椎体(T1-4),对病变予以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并对相关文献予以复习。[结果]6例患者分别为C7椎体完全移位1例,T1、2椎体结核1例,颈胸结合部肿瘤2例,T2、3椎间盘突出1例,C7T1骨折1例。年龄11~82岁;平均37.3岁。均采用经胸骨前入路,手术入路显露良好,病灶暴露充分。术后平均随访12.4个月。除1例肿瘤患者术后复发,1例术后呼吸道梗阻死亡外,余4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颈胸交界处椎体疾病的发生率较低,此部位结构复杂,单纯颈部入路不能很好的显露T2、3椎体,经胸侧入路对于上胸椎也难以显露,经胸骨前入路可以很好的暴露下颈椎及T4以上椎体,该入路对颈胸交界处椎体的病变的处理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TARP钢板系统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ARP)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3年4月-2004年9月,对13例陈旧性的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经口咽前路松解减压,应用TARP系统复位和固定,两侧寰枢关节间植入自体髂骨融合。结果除1例因跌倒引起螺钉松动再次脱位外,均固定牢固,融合理想,脊髓减压满意。结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一次完成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难复型寰枢椎脱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O型臂X线机与C型臂X线机引导经皮置钉在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TLIF)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0年9月30日于我院接受UBE-TLIF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23~80岁(58.9±12.8岁)。根据术中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导航设备的不同分为O臂组(27例)和C臂组(23例)。O臂组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龄23~80岁(58.8±14.3岁);C臂组男性8例,女性15例,年龄27~76岁(59.0±10.9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1周内通过GertzbeinRobbins(G-R)分级评估置钉准确性;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腰部及下肢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术后3个月通过改良Macnab疗效指标评估临床疗效。统计并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翻修率情况。结果:O臂组手术时间为196.0±37.5min,C臂组为260.9±69.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臂组出血量为108.1±149.6ml,C臂组为106.5±108.0ml;O臂组术后住院天数为5.3±1.7d,C臂组为5.2±1.6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O臂组置钉GertzbeinRobbins(G-R)分级优于C臂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O臂组与C臂组Macnab疗效指标优良率分别为93%和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臂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4%(2/27)与C臂组为8.7%(2/2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保守治疗后患者康复出院。两组均无翻修病例。结论:与C型臂X线机相比,O型臂X线机引导可以提高UBE-TLIF经皮置钉的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具有良好的辅助置钉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棘突间Coflex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及应用前景。方法对腰椎管狭窄症121例采用后路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棘突间Coflex非融合固定手术。其中119例行单节段棘突间Coflex固定,2例行双节段棘突间Coflex固定。结果121例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平均手术时间40.24min,平均失血量51.43ml;术前下腰椎JOA评分平均为13.62分,术后为25.06分;术前ODI评分平均为67.36%,术后为14.33%;术前腰痛VAS评分为7.89分,术后为2.01分:术前腿痛VAS疼痛评分平均为8.44分,术后为1.22分。结论应用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棘突问Coflex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寰椎横韧带的形态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寰椎横韧带的形态特点及其抗拉伸性能.方法成人寰枢椎固定标本 24例及新鲜寰椎韧带标本 9例.测量横韧带中点处的厚度、宽度以及左右两端的宽度.取 2例新鲜横韧带标本行组织学切片观察.对 7例新鲜横韧带标本,通过 MTS- 858材料试验机测量其抗拉伸性能.结果寰椎横韧带的长度为 (20.0± 2.4) mm;中点处的宽度为 (2.1± 0.5) mm;中点处的宽度为 (10.7± 1.6) mm;左右两端的厚度分别为 (6.6± 1.1) mm、 (6.7± 1.0) mm;左右两端的厚度分别为 (3.8± 1.1) mm、 (3.7± 1.1) mm.横韧带与枢椎齿突的关系可分为 3种类型 (1)横韧带将齿状突后面完全包裹,占 30% (10例 ); (2)横韧带包裹齿状突后面的大部,超过 1/2,占 54% (18例 ); (3)部分覆盖齿状突的后部,不超过其 1/2,占 14% (5例 ).寰椎横韧带的齿状突面的中部可见有纵行的纤维,组织切片显示为较疏松的结缔组织.横韧带的最大载荷为 (606± 90) N,最大变形量为 (4.3± 0.5) mm.结论 (1)本文结果与国外的相关报道比较,在长度上较白种人稍短,而与黄种人相近,这与人种的高矮有关.(2)寰椎横韧带与齿突接触面的中部可有条索状的疏松结缔组织存在.(3)寰椎横韧带与枢椎齿突的关系不恒定,这可能与齿突骨折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ipeline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522011年1月收治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5284岁,平均66.7岁。均采用Pipeline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9084岁,平均66.7岁。均采用Pipeline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90270 min,平均131.1 min;术中失血量50270 min,平均131.1 min;术中失血量50300 ml,平均125.9 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住院时间9.5 d(7300 ml,平均125.9 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住院时间9.5 d(718 d)。1例术后早期出现剧烈腰痛(2.3%),1例发生椎间融合器移位(2.3%)。术前腰痛VAS评分(7.62±0.44)分,术后(3.51±0.82)分;术前腿痛VAS评分(8.13±0.61)分,术后(3.12±0.36)分;术前ODI指数(80.26±5.09),术后(28.77±2.53)。44例患者最少获得24个月随访,42例患者椎间骨性融合,2例椎间部分骨性融合。根据Nakai分级,优39例(88.6%),良3例(6.8%),可2例(4.6%)。[结论]Pipeline通道下腰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Viper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等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手术切口小、软组织剥离范围小、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临床疗效好等优点,但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手术操作难度较大,需要特殊设备和工具,且术中医患所受辐射量较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试C2、3椎间解剖结构逐级损伤对Hangman骨折稳定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8具新鲜C1~4颈椎标本,按Hangman骨折病理诊断标准模拟C2、3椎间解剖结构逐级损伤,并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依次按照:①对照组(正常状态);②切断双侧椎弓峡部组;③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后纵韧带组;④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前、后纵韧带组顺序测试其三维运动范围(ROM),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解剖结构逐级破坏,ROM值逐渐增大。切断双侧椎弓峡部组与对照组相比除旋转有显著性差异外,余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后纵韧带组、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前后纵韧带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后纵韧带组与切断双侧椎弓峡部组相比除后伸无显著性差异外,余均有显著性差异;切断双侧椎弓峡部及前后纵韧带组与其他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旋转运动影响最大的是峡部,前后纵韧带对屈伸运动影响明显,而侧弯运动则随着各椎间结构的破坏逐步下降;准确判断Hangman骨折的具体损伤部位对骨折稳定性的认识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寰椎横韧带的形态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昌耘冰  夏虹  钟世镇  赵卫东  尹东  张美超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7):2386-2387,T001
目的 研究寰椎横韧带的形态特点及其抗拉仲性能。方法 成人寰枢椎固定标本24例及新鲜寰椎韧带标本9例。测量横韧带中点处的厚度、宽度以及左右两端的宽度。取2例新鲜横韧带标本行组织学切片观察。对7例新鲜横韧带标本,通过MTS—858材料试验机测量其抗拉伸性能。结果 寰椎横韧带的长度为(20.0&;#177;2.4)mm;中点处的宽度为(2.1&;#177;0.5)mm;中点处的宽度为(10.7&;#177;1.6)mm;左右两端的厚度分别为(6.6&;#177;1.1)mm、(6.7&;#177;1.0)mm;左右两端的厚度分别为(3.8&;#177;1.1)mm、(3.7&;#177;1.1)mm。横韧带与枢椎齿突的关系可分为3种类型:(1)横韧带将齿状突后面完全包裹,占30%(10例);(2)横韧带包裹齿状突后面的大部。超过1/2,占54%(18例);(3)部分覆盖齿状突的后部,不超过其1/2,占14%(5例)。寰椎横韧带的齿状突面的中部可见有纵行的纤维。组织切片显示为较疏松的结缔组织。横韧带的最大载荷为(606&;#177;90)N,最大变形量为(4.3&;#177;0.5)mm。结论 (1)本文结果与国外的相关报道比较,在长度上较白种人稍短。而与黄种人相近,这与人种的高矮有关。(2)寰椎横韧带与齿突接触面的中部可有条索状的疏松结缔组织存在。(3)寰椎横韧带与枢椎齿突的关系不恒定,这可能与齿突骨折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