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骶椎神经鞘瘤的侵犯特点与MRI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观察26例骶椎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根据生长部位、侵犯范围及有无囊变、"足突边缘"征,进行分型、分组测量瘤体最大径。比较型间及组间瘤体最大径的差异。对照分析瘤实质T2WI信号、强化效应及HE染色组织学表现。结果 1型4例,2型5例,3型10例,4型7例。骶前软组织肿块出现率高于骶板后(χ2=13.066,P=0.011)。骶椎中线与中线旁骨质破坏各5例、14例。第3型瘤体最大径大于其他型(t=2.655,P=0.014)。8例巨大侵袭性骶椎神经鞘瘤(giant invasive sacral Schwannoma,GTSS)瘤体最大径超过18例非GISS(t=3.027,P=0.006)。"足突边缘"征阳性12例与阴性14例间瘤体最大径差异无显著性(t=1.896,P=0.07)。囊变组12例的瘤体最大径、病程均长于非囊变组14例(t=2.928,P=0.007;t=-2.187,P=0.039)。Ⅰ区呈T2WI稍高信号、明显强化,对应Atoni A区;Ⅱ区呈T2WI高信号、无强化或轻微强化,对应Atoni B区。结论骶椎神经鞘瘤具有偏心性破坏和骶前侵犯特性。T2WI上稍高信号与高信号及其差异性强化是该瘤的MRI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2.
方汉贞 《现代医药卫生》2014,(11):1689-1690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阻塞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手术确诊为阻塞性黄疸患者35例,分别采用MPR及CT平扫进行病理诊断,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病理手术诊断为胆总管结石18例,胆管癌6例,胰腺癌6例,胆总管炎性狭窄5例。MPR诊断中,胆总管结石18例,胆管癌6例,胰腺癌5例,胆总管炎性狭窄5例,误诊1例,诊断准确率为97.14%;CT平扫诊断中,胆总管结石16例,胆管癌6例,胰腺癌4例,胆总管炎性狭窄3例,误诊6例,诊断准确率为82.86%,MPR与CT平扫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R技术能对胆道阻塞病理部位及程度作出准确判断,并可直观地反映胆道病变情况,对胆道系统阻塞性病变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在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结果,比较多层螺旋CT检查对各类急腹症的诊断准确性。并分析多层螺旋CT检查对各类型急腹症的诊断价值。结果各类型急腹症的CT检查准确性:炎症性疾病为94.59%,梗阻性病变为87.10%,穿孔性病变为90.00%,缺血性病变为94.74%,出血性疾病为87.10%,各类疾病间的CT检查诊断准确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分析:多层螺旋CT检查对于各类型急腹症均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对各类型急腹症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能对各类型急腹症做出较为准确诊断,可将其作为急腹症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89例疑似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行以磁共振成像、CT检查,对照手术或临床最后确诊结果,分析检查结果。结果:从诊断准确率来看,经手术或临床最后确诊,89例疑似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80例确诊;经磁共振成像检查,76例确诊为急性颅脑损伤,诊断准确率为95.0%;经CT检查,68例确诊为急性颅脑损伤,诊断准确率为85.0%;磁共振成像诊断准确率高于CT,P<0.05;从诊断价值来看,磁共振成像特异度、敏感度、符合率高于CT,漏诊率低于CT,P<0.05;从特殊部位损伤检出情况来看,两种检查方式对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颅骨骨折的检出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脑叶挫裂伤、脑深部挫伤、脑干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结论: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对部分特殊部位损伤检出率更高,特别弥漫轴索损伤,诊断价值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骶尾椎脊索瘤常规MRI及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材料与方法观察21例骶尾椎常规MRI、DCE-MRI和HE染色病理表现,测取瘤体最大径与DCE-MRI的时间信号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SIC)和最大强化斜率(wash in rate,Wi R)、最大消退斜率(wash out rate,Wo R)及强化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结果瘤体T2WI以高信号为显著特点。"足突边缘"征阳性18例的瘤体最大径大于阴性者(t=2.800,P=0.011)。脊索瘤信号在30 min内逐渐增强,TSIC缓慢持续上升,Wi R为0.75±0.05,Wo R为0,TTP为30 min。病理学主要表现是富含空泡细胞和液滴状细胞的瘤细胞巢间以大量黏液聚集。结论骶尾椎脊索瘤具有以椎体为中心的三维侵袭并椎前侵犯倾向的生物学行为特性,"足突边缘"征是其重要边缘形态特征。特征性的T2WI高信号、缓慢持续强化,与瘤细胞及黏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分辨CT最大密度投影在肺弥漫性微小结节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就诊的肺部伴有弥漫性微小结节的患者68例,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不同方法的CT扫描。对患者进行高分辨率CT最大密度投影扫描,并将其扫描结果定为实验组的实验数据,对采用一般CT扫描的结果定为对照组的实验数据,将不同方法的CT扫描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高分辨率CT最大密度投影扫描图像对于结节数目的显示比一般CT扫描图像更加清楚准确,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浸润的范围也较为明确,相比于一般CT扫描的范围,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高分辨率CT最大密度投影检查肺微小结节准确性高,结果比一般CT检查更精确,有助于确诊结节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肠恶性淋巴瘤的X线诊断。方法对12小肠恶性巴瘤的X线检查情况进行分析,钡餐检查采用全消化道追踪观察、多体位及适当加压的方法。结果病变单独发生于空肠2例,回肠6例,同时侵犯空、回肠4例。10例行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发现肠腔狭窄5例,多发小结节充盈缺损6例。“动脉瘤样扩张”3例,不规则龛影3例,另2例空气复位灌肠示回盲部杯121状充盈缺损。术前X线误诊5例,分别误诊为小肠癌2例,小肠平滑肌瘤1例,单纯肠套叠2例。结论小肠恶性淋巴瘤临床以腹痛及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好发于回肠。全消化道钡餐检查以多发及多种类型、侵犯范围较广泛为特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