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背景:结直肠癌(CRC)术后复发、转移风险的预测为临床研究热点之一。研究发现一些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在CRC组织微环境中表达显著上调,其中抗血管生成趋化因子CXCL9与CRC预后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探讨CRC术后患者血清CXCL9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CRC术后患者60例,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以ELISA法随访监测血清CXCL9水平,以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变化与CRC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CRC组术前血清CXCL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Dukes分期的进展呈升高趋势(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各Dukes分期CRC组血清CXCL9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Dukes C、D期组在术后12个月时虽有所回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确诊复发/转移时的血清CXCL9水平高低行分组分析,发现复发转移率随CXCL9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ukes分期和血清CXCL9水平是CRC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RC患者术后血清CXCL9仍处于相对高水平状态,并与肿瘤术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血清CXCL9水平监测可能有助于指导CRC的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趋化因子CXCL9[chemokine(C-X-C motif)ligand 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技术检测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区域淋巴结及正常结直肠组织中CXCL9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60例结直肠癌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CXCL9浓度,探讨CXCL9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CXCL9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及CXCL9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癌旁组织、无癌转移的区域淋巴结;有癌转移的区域淋巴结中CXCL9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及CXCL9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无癌转移的区域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XCL9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无关(P0.05)。血清CXCL9浓度随Dukes分期的增加而升高(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XCL9浓度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结论:趋化因子CXCL9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其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转移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61岁。因肛周瘙痒伴溢液半年而于2005年5月23日入院,平时偶有肛周疼痛,无便血史。查体:肛周肉芽组织增生样肿块,以7点处明显并延伸至肛管外2~3cm向上至齿状线,大小约4cm×4cm。见图1。病理活检:肛周Paget病(印戒细胞型)。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CK)(+),CK7(-),CK20(+),低分子CK(-),高分子CK(±),S-100(-),K i67指数>0.30,黑色素瘤抗体(H M B45)(-),白细胞共同抗原(LCA)(-),P53(-)。全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可疑病灶。6月16日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在肛管直肠交界处发现一癌灶。病理报告:(1)肛周Paget病(perianal…  相似文献   
4.
目的:半乳糖基壳聚糖纳米材料与5-氟尿嘧啶(5-FU)合成5-FU纳米粒,并观察其在体内抑制小鼠结肠癌的疗效.方法:将体外培养的C26细胞接种小鼠肝左叶,成瘤后,分别用0.9%氯化钠液、空纳米粒、5-FU和5-FU纳米粒行尾静脉注射,观察5-FU纳米粒的抗肿瘤效果.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小鼠脾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细胞)活性.结果:与0.9%氯化钠液组及纳米粒组相比,5-FU组和5-FU纳米粒组的瘤质量显著降低(P<0.01),尤其5-FU纳米粒组降低更显著(P<0.01).与其他各组比较,5-FU组小鼠,外周血IFN-γ和IL-2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5-FU纳米粒组与0.9%氯化钠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的脾NK细胞和CTL细胞杀伤活性较其他各组显著降低(P<0.01),5-FU纳米粒组与0.9%氯化钠液组比较未见降低(P>0.05),纳米粒组NK和CTL杀伤活性0.9%氯化钠液组增高(P<0.05).结论:5-FU纳米粒治疗结肠癌模型,具有明显抗肿瘤效应,纳米粒材料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低5-FU对机体免疫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甘草次酸修饰壳聚糖5-氟尿嘧啶纳米粒的体内外肝癌的靶向性及其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将甘草次酸(GA)和壳聚糖(CTS)合成甘草次酸修饰的壳聚糖纳米材料甘草次酸修饰的壳聚糖(GA-CTS),并与5-氟尿嘧啶(5-Fu)合成GA-CTS/5-Fu纳米粒,通过共聚焦实验观察该纳米材料的肝癌靶向性,在原位肝癌模型中的药物分布,及其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GA和CTS成功合成GA-CTS,并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的验证。将GA-CTS与5-Fu制备成GA-CTS/5-Fu纳米粒。其粒径为193.7nm,栽药量为1.56%,多分散指数为0.003,并具有缓释的特性,能达到快速释放、稳步释放和缓慢释放三个阶段。GA-CTS/5-Fu纳米粒在体内分布表明,肝脏的5-Fu浓度最高,可见纳米粒具有明显的肝脏靶向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亦发现GA-CTS/5-Fu纳米粒具有明显的肝癌靶向性。体外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对肝癌细胞有效作用时间明显比5-Fu延长。同时发现GA-CTS纳米粒具有明显对肝癌耐药细胞株抑制作用。结论GA-CTS/5-Fu纳米粒具有缓释作用,并且具有肝癌靶向性和明显的肿瘤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PT1-4N0M0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病理因素和淋巴结微转移对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纳入PT1-4N0M0结直肠癌126例,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用免疫组化染色术后平均随访64.11(64~106)个月。观察临床病理因素及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病理因素中,"淋巴管浸润"及"侵袭肠壁深度"与CK20的表达呈正相关,而其它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的CK20表达无明显相关性。临床病理因素与5年无瘤生存率均无明显相关性。在淋巴结CK20表达阴性、孤立肿瘤细胞巢(isolated tumor cells,ITCs)和微转移(micrometastasis,MCM)的患者中,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6%、63.5%和50.0%。ITCs和CK20(-)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而MCM与CK20(-)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对于PT1-4N0M0期结直肠癌患者,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应予以积极的术后辅助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乌司他丁在梗阻性黄疸时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梗阻性黄疸引起肝细胞的损伤,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致肠黏膜屏障损伤,肠道细菌移位产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导致肝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有抑制多种水解酶活性,抑制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释放,本研究探讨UTI在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中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采用SWOT(S-优势,W-劣势,O-机会,T-威胁)法综合分析某院的现状,探讨建设区县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对综合性公立医院发展的战略意义,指出应充分发挥内部优势,注重利用外部机会,着力规避外部威胁,努力克服内部劣势,构筑持续发展型战略,并提出该院建设“闵行区脑卒中临床防治中心”持续发展型战略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小儿牛黄散含有贵重药材和毒性药材。为提高药品质量,本文对贵重药材麝香、珍珠、冰片、牛黄及黄连以薄层层析法进行定性检识,对毒性药材雄黄用纸上斑点法控制其含量,以进一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实践证明本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重组质粒plRES-GM-CSF-IL-21,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抑瘤作用。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肝癌H22细胞接种于小鼠肝左叶,成瘤后,将小鼠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尾静脉注射重组质粒plRES-GM-CSF-IL-21、plRES-GM-CSF、plRES-IL-21、plRES和PBS,观察各组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情况以及GM-CSF和IL-21的抗肿瘤效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血清γ干扰素(lFN-γ)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小鼠脾脏自然杀伤细胞(NK)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活性。结果 H22组、H-22/Neo组、H22/GM-CSF组、H22/IL-21组和H22/GM-CSFIL-21组小鼠的肿瘤重量分别为(1.591±0.280)g、(1.489±0.155)g、(0.603±0.223)g、(0.583±0.290)g和(0.303±0.323)g,H22/GM-CSF-IL-21组、H22/IL-21组和H22/GM-CSF组小鼠的肿瘤重量明显低于H22组和H22/Neo组(P<0.01),H22/GM-CSF-IL-21组小鼠的肿瘤重量明显低于H22/GM-CSF组和H22/IL-21组(P<0.05)。与H22/GM-CSF组和H22/IL-21组比较,H22/GM-CSF-IL-21组小鼠血清中IFN-γ和IL-2的浓度显著升高(P<0.01),而H22组和H22/Neo组小鼠血清中IFN-Y和IL-2的浓度显著降低(P<0.01)。与H22/GM-CSF组和H22/IL-21组比较,H22/GM-CSF-IL-21组小鼠脾脏CTL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增强(P<0.01),而H22组和H22/Neo组小鼠脾脏CTL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 重组质粒plRES-GM-CSF-IL-21对小鼠肝癌移植瘤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并能促进小鼠体内IFN-γ和IL-2的分泌,增强脾脏中NK和CTL细胞的活性,其效果优于单—GM-CSF或II-21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