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治疗胫骨髁间隆突骨折的微创方法。方法:对26例胫骨髁间隆突骨折患者在关节镜下进行复位并用可吸收空心螺钉固定。结果:随访6~18个月,平均10.5个月,均在8~12周X线下骨折线消失,26例全部获得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按HSS评分标准,优22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6.1%。结论:在关节镜辅助下采用空心螺纹钉固定胫骨髁间隆突骨折,操作简便、复位固定可靠,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背景:软骨肉瘤的预后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切除方式及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等因素密切相关。目的:通过对软骨肉瘤不同切除方式的回顾性分析,探讨软骨肉瘤性病变骨缺损的重建材料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0年1月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采用切除治疗的82例软骨肉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后经病理证实均为软骨肉瘤。其中男51例,女31例;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39.8岁。发生于骨盆26例,脊柱19例,股骨19例,胫腓骨8例,肩部(包括肱骨)12例。治疗前均摄X射线片、磁共振成像或CT,并进行ECT检查,对软骨肉瘤的患者临床资料、切除方式和随访结果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可能的软骨肉瘤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与结论:对于软骨肉瘤,不同的切除方式,切除后的复发率、转移率及死亡率差异较大。初次切除采用界限外切除,可以明显降低其复发率、转移率及死亡率。自体骨、异体骨、人工假体都是有效的重建材料,对于功能重建由于使用的材料和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自体骨移植因其来源有限及供体部位并发症受到限制,异体骨移植和人工假体是重建骨缺损的有效方法,现有软骨肉瘤切除后修复重建中,限于为数不多的临床病例报道尚难断定不同重建材料的优劣,是否需要重建,取决于缺损的位置及大小,重建方式决定于切除类型,尽可能兼顾缺损区域外形和功能的修复和重建,软骨肉瘤类型和患者的要求是选择重建材料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中晚期强直性脊椎炎顽固性脊椎疼痛手术痛治疗的机制。方法: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内侧支切断、棘上棘间韧带及椎间关节囊或/及骶骼关节囊切除的手术方法。结果:自1987年3月以来共收治本病64例,术后经1~10年随访,按术后脊椎疼痛降低的程度进行评定,有效率为96。9%,优良率为85.9%。结论:中晚期强直性脊椎炎顽固性脊椎疼痛主要由几方面原因引起。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脊神经后内侧支受到脊椎炎异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自2000年12月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来对博士后的招生、培养、管理、生活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化的探索。提出了一套科学的培养管理模式,确保博士后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可即邦医用胶原蛋白海绵 (collagen sponge,CS) 在控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011 年6月至 2012 年6月,142 例患者,男 37 例,女 105 例,平均年龄 68.7 岁。随机分为两组,常规进行膝关节置换,CS 组 71 例,术中使用可即邦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另 71 例术中未予使用,作为对照组。对每个患者我们均记录术后可见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值、两组中的输血患者数,以及并发症等。结果 CS 组术后可见失血量为 (195.3±37.0) ml,对照组 (279.2±40.1)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7)。CS 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 24 h 血红蛋白下降值分别为 (30.3±3.4) g/L、(39.2±4.7)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CS 组和对照组分别有 10 例和 21 例患者输血,术后输血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5)。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CS 组术后发生1例切口表浅部位感染,1例切口表浅皮肤坏死,对照组有1例切口表浅部位感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可即邦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可以有效降低 TKA 的术后失血量。  相似文献   
6.
导航或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是目前认为最有效的提高髋关节假体位置准确度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通过翻阅国内外知名杂志相关文献,并结合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及目前进入临床应用的机器人厂商的相关宣传资料及报道的临床结果,结果显示机器人辅助手术可有效增加手术的精准度、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同时机器人辅助手术可以让术者手术过程更可控,可以根据患者解剖特点进行真正个性化手术。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机器人辅助系统可能延长手术时间,且目前只有少数文献报道显示使用机器人与术后疗效的提升有关。对于致力于进行患者个性化手术的外科医师,机器人辅助手术会成为更有效的助手。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多和相关研究深入,将会有更准确的分析机器人手术效费比的数据及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3~2007年采用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28例,其中横形骨折13例,斜形骨折7例,粉碎性骨折5例(2例为开放性),纵形3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1周,平均7.5周,无内固定失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临床效果采用胥少汀式髌骨张力带术后评价标准,骨折复位程度:优17例,良8例,中3例,优良率为89.3%;关节活动度全组都在正常范围;膝关节功能评价:优22例,良6例。结论记忆合金髌骨爪固定治疗法治疗髌骨骨折固定牢固可靠,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适合各种类型髌骨骨折。  相似文献   
8.
背景:早期实验证实骨膜含有潜在形成软骨或骨的间充质干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向软骨细胞分化。目的:比较观察多孔钽支架复合骨膜移植与磷酸三钙复合骨膜移植修复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雌性兔24只随机分为2组。建立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分别填入多孔钽支架和磷酸三钙支架,表丽覆盖预处理的反置骨膜。石膏固定2周。于12周麻醉后处死兔,观察滑膜、关节液、股骨髁软骨大体观及股骨髁软骨病理表现。采脂改良的Mankin骨关节炎的订分法。结果与结论:多孔钽组滑膜增生明显,新生软骨表层呈蓝白色,周缘欠光滑,甲苯胺蓝染包可见软骨细胞排列稍紊乱,软骨细胞数目正常,多孔钒内骨长入良好,Mankin评分为7.35分。磷酸三钙组新生软骨表层呈蓝白色,周缘欠光滑,甲苯胺龉染色可见软骨细胞排列梢袭乱,软骨细胞数目正常,磷酸二钙内骨长入可,Mankin评分为7.43分(P〉0.05)。表明多孔钽支架复合骨膜移植与磷酸三钙复合骨膜移植修复方式对软骨修复的结果无明显差别,但多孔钽支架与周刚骨组织融合优于磷酸三钙。  相似文献   
9.
背景:软骨肉瘤的预后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切除方式及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目的:通过对软骨肉瘤不同切除方式的回顾性分析,探讨软骨肉瘤性病变骨缺损的重建材料的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0年1月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采用切除治疗的82例软骨肉瘤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后经病理证实均为软骨肉瘤。其中男51例,女31例;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39.8岁。发生于骨盆26例,脊柱19例,股骨19例,胫腓骨8例,肩部(包括肱骨)12例。治疗前均摄X射线片、磁共振成像或CT,并进行ECT检查,对软骨肉瘤的患者临床资料、切除方式和随访结果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可能的软骨肉瘤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与结论:对于软骨肉瘤,不同的切除方式,切除后的复发率、转移率及死亡率差异较大。初次切除采用界限外切除,可以明显降低其复发率、转移率及死亡率。自体骨、异体骨、人工假体都是有效的重建材料,对于功能重建由于使用的材料和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自体骨移植因其来源有限及供体部位并发症受到限制,异体骨移植和人工假体是重建骨缺损的有效方法,现有软骨肉瘤切除后修复重建中,限于为数不多的临床病例报道尚难断定不同重建材料的优劣,是否需要重建,取决于缺损的位置及大小,重建方式决定于切除类型,尽可能兼顾缺损区域外形和功能的修复和重建,软骨肉瘤类型和患者的要求是选择重建材料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lateral approach,PLA)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髋臼侧假体位置准确性差异及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共118例,其中DAA共56例,男18例,女38例;年龄46~85岁,平均年龄(59.4±12.8)岁。PLA共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龄52~86岁,平均年龄(63.2±10.6)岁。所有患者均无明显术前畸形。髋臼侧假体均采用生物型压配式假体。通过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侧假体外展角,CT平扫测量髋臼侧假体前倾角。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脱位、感染等并发症,DA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0.5±21.1)min,PL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1.2±11.2)min。DAA组髋臼假体外展角度为(38.2±7.6)°,前倾角度为(14.9±4.5)°;PLA组髋臼假体外展角度为(36.7±11.9)°,前倾角度为(18.7±7.3)°。两组患者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但PLA组患者假体前倾角高于DA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DAA组的前倾角在"假体位置安全区"的比例为82%(46/56),PLA组为62.9%(39/62)。DAA组的外展角在"假体位置安全区"的比例为91%(51/56),PLA组为72.5%(45/62)。结论 DAA组髋臼假体前倾角安放准确性较PLA入路更稳定,且在"假体位置安全区"的比例更高,但两组外展角安放准确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