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目的对比分析乳腺放射状瘢痕(RS)与乳腺癌的超声表现,以提高术前RS超声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16例乳腺RS与40例浸润性导管癌(IDC)的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RS组的患者平均年龄及病灶最大径平均值与I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与IDC组病灶在形态、边缘、纵横比、后方回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边界、周围高回声晕、内部回声、钙化灶、血流信号及腋窝淋巴结异常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S的超声征象与IDC具有一定区别。  相似文献   
2.
患者。社会性别女,25岁。以“发现右下腹肿物10年”为主诉入院。查体:女性生殖器外观,阴毛浓密,呈倒三角分布,可见大小阴唇及阴道.右下腹近腹股沟处触及一条索状肿物,大小约3.0cm×2.0cm,质软,轻触痛。染色体检查核型为46,XYqh-。性激素6项值在正常范围。超声检查:右侧腹股沟内环上方见一低回声团块,大小约3.7cm×2.3cm,内见两个低回声结节,大小约2.1cm×1.5cm、1.2cm×1.0cm,界清,形态规则,内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团块下方另见一长条形低回声。大小约6.1cm×2.4cm,内回声欠均匀,与上方低回声团块分界不清,内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图1)。盆腔内未见子宫回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单纯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PIMPC)超声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18例乳腺PIMPC患者共18个病灶与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共40个病灶。对比观察乳腺PIMPC与IDC的超声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乳腺PIMPC与IDC超声声像图特征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乳腺PIMPC与IDC淋巴结转移率;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超声检查提示乳腺PIMPC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18个乳腺PIMPC病灶(100%,18/18)表现为低回声;18个病灶(100%,18/18)形态不规则;16个病灶(88.9%,16/18)边界不清;16个病灶(88.9%,16/18)边缘毛刺;15个病灶(83.3%,15/18)内部见钙化灶,微钙化灶数量一般大于3个,且多集中分布在病灶近中央的位置,而病灶边缘分布较少;16个病灶(88.9%,16/18)后方回声正常或增强;14个病灶(77.7%,14/18)边缘无蟹足状改变;13个病灶(72.2%,13/18)周围无高回声晕;10个病灶(55.6%,10/18)血流信号0~Ⅰ级。乳腺PIMPC病灶边缘蟹足状改变、周围高回声晕、纵横比≥0.7、后方回声衰减、血流信号Ⅱ~Ⅲ级的检出率均低于乳腺IDC,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二者病灶最大径、形态、边界、边缘毛刺、微钙化灶等超声声像图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病理检查示PIMPC癌细胞微乳头状排列呈集块型分布;PIMPC血流信号0~Ⅰ级为主,镜下见肿块少量新生血管主要在细胞簇周围的透明带;而IDC血流信号以Ⅱ~Ⅲ级为主,镜下可见较多再生血管分布在胶原纤维;PIMPC缺乏周围高回声晕,其镜下见肿块边缘无纤维组织簇包饶,IDC周围常见高回声晕其镜下肿块边缘见较多的纤维组织。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乳腺PIMPC淋巴结转移率达72.2%(13/18),高于乳腺IDC的45.0%(18/40)(χ2=3.697,P=0.05)。术后病理结果证实13个病灶淋巴结转移,其中超声检查提示淋巴结异常6个(46.2%,6/13),表现为皮髓质结构异常4个(30.8%,4/13)、淋巴门偏心4个(30.8%,4/13),血流信号0~Ⅰ级5个(38.5%,5/13)。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超声检查提示乳腺PIMPC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6.2%、60.0%、50.0%、75.0%、30.0%。 结论乳腺PIMPC超声表现以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边缘毛刺及内部微钙化灶为主要特征,其超声表现与其特殊的病理特点有密切关系。超声检查对于提示PIMPC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