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肩周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以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无菌性炎症。1999年1月以来,笔者通过针刺、推拿、药物热敷为主综合治疗此病68例,并结合运动、肩部组织解剖和病灶特点进行选穴,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金黄散外敷治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112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52例,2组均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常规疗法(禁饮食、补液、解痉、应用抗生素及中药内服),治疗组加用中药金黄散外敷,于入院第1、4日抽血进行CRP的定量。结果:治疗组显效率80%,对照组显效率61.2%,2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配合外敷金黄散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CRP定量明显降低,为胆囊切除手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争取了时间,为安全手术治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以针刺为主综合治疗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运用以针刺为主的综合疗法来提高周围性面瘫的治愈率。方法:对4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以针刺为主的综合疗法,其他方法包括红外线灯照射、电针(疏密波)、闪火罐,皮肤针、按摩、热敷、口服中药汤剂、神经营养药等。结果:痊愈40例,好转2例。结论:以针刺为主的综合疗法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有相当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我院应用脑活素治疗动脉硬化所致脑功能障碍患者3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34例,女2例,年龄最小55岁,最大80岁,平均66.7岁。参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CVD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CVD分类草案》和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40例银屑病患者和40例健康人血液流变学八项指标进行了检测对照。患者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沉加快,血沉方程K值增大,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 或<0.001)。而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电泳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尚对50例银屑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配对比较,发现病情缓解后,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比粘度、纤维蛋白原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翼状胬肉为眼科常见疾病,治疗时常采取手术切除方法,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进步,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是临床医生经常采用的术式;但是术后胬肉复发、术区结膜新生血管化、泪阜部结膜组织增生等仍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作者自2008年起将液氮冷冻运用到胬肉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微波照射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与口服龙胆泻肝丸和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相比较。方法裸露创面,微波照射治疗,同时配以刺络放血疗法共计42例患者。结果有效率100%,治愈率88%,口服龙胆泻肝丸和阿昔洛韦42例有效率75%,治愈率50%。结论局部微波照射配合刺络放血可迅速缓解带状疱疹的后遗神经痛。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病。国内统计,其病死率为27~39%。我院1984年~1987年,应用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研制的“活心丸”治疗冠心病60例,取得一定疗效,小结如下: 一般资料性别与年龄:男45例,女15例,男、女之比为:3:1。50岁以下5例,51~60岁8例,61~70岁35例,70岁以上12例。其中51岁至70岁占72%。病程:一年以内22例,1~3年23例,3~5年3例,5年以上12例。3年以内者占38.3%。临床类型:本组60例中,有心绞痛35例(典型心绞痛30例,变异型心绞痛5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在预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EV)进展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乙肝后肝硬化合并轻度EV的29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EUS测量并描述食管周围侧枝静脉(peri-ECV)、食管旁侧枝静脉(para-ECV)的直径和数量,以首次EUS时间为起点,随访期24个月,以EV进展或随访结束为终点,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乙肝后肝硬化患者EV进展的风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EUS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EV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至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时,EV进展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3%(7/299)、14.8%(44/297)、33.7%(96/285)和44.0%(120/27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eri-ECV直径(P=0.011 2,HR=1.323 2,95%CI:1.065 6~1.642 9)、数量(P=0.000 1,HR=1.366 6,95%CI:1.163 4~1.605 2)及para-ECV直径(P=0.000 2,HR=1.364 1,95%CI:1.155 8~1.610 0)是EV进展的危险因素,使用核苷类似物抗乙肝病毒治疗(P=0.002 0,HR=0.496 9,95%CI:0.318 6~0.775 1)及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降门脉压治疗(P=0.076 5,HR=0.573 2,95%CI:0.309 7~1.061 1)是EV进展的保护性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eri-ECV的直径[P<0.001,曲线下面积(AUC)=0.850,95%CI:0.804~0.895]、数量(P<0.001,AUC=0.831,95%CI:0.784~0.878)以及para-ECV的直径(P<0.001,AUC=0.924,95%CI:0.895~0.954)、数量(P<0.001,AUC=0.761,95%CI:0.704~0.817)对EV进展均有较好预测价值,各指标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85 mm、3.5条、3.35 mm、4.5条,此时预测EV进展的准确率分别为76.60%、75.19%、84.48%、70.29%。结论 EUS可用于预测乙肝后肝硬化的EV进展,peri-ECV直径>1.85 mm、数量>3.5条以及para-ECV直径>3.35 mm、数量>4.5条提示EV进展高风险。对于乙肝后肝硬化合并轻度EV的患者,选择使用核苷类似物抗乙肝病毒及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降低门脉压治疗可起到预防EV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内镜超声检查术(EUS)为检测手段,明确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EV)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EV发生的危险评估模型,并对模型的临床预测价值进行评价。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2014年9月至2017年3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无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EUS测量并描述食管侧枝循环的位置、直径和数量,统计研究对象服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及抗病毒治疗情况,以首次进行EUS检查时间为起点,随访期18个月,以EV发生或随访结束为终点。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V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起EV发生的危险评估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对疾病的预测价值。运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拟合效能。 结果 本研究最初招募研究对象638例,有13例于研究过程中失访,最终纳入研究625例,其中未发生EV者369例(未进展组)、发生EV者256例(进展组)。(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7个独立危险因素最终入选EV发生危险评估模型并赋予相应分值:未服用NSBB(3分)、未接受抗病毒治疗(2分)、肝功能Child-pugh B级(1分)、食管周围侧枝静脉(peri-ECV)直径>2 mm(1分)、peri-ECV数量≥5条(3分)、食管旁侧枝静脉(para-ECV)直径≥5 mm(4分)、para-ECV数量≥5条(4分)。(2)危险评估模型中危险因素评分从1分到4分不等,总分为0~18分,EV的预测发生率随评分的升高呈上升趋势,预测发生率从0.003升至1.000。(3)危险评估模型中危险总评分≤2分为低危组,3~5分为中危组,≥6分为高危组,各个危险分层实际EV发生率分别为低危组2.78%、中危组36.36%、高危组93.91%。(4)采用ROC曲线对危险评估模型预测疾病进展的价值进行评估,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0.947(P<0.05),提示危险评估模型对疾病进展的预测效果很好。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对模型的拟合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P=0.450,提示模型拟合情况较好。 结论 基于EUS构建起的危险评估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EV发生,且该模型具有简单、易用的特点,能够为肝硬化EV发生的预防及合理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